天天看點

王傳福保守求穩,比亞迪汽車錯失高端化先機?

戰略前瞻戰術保守

無須諱言,從2003年殺入汽車行業至今,過去近二十年的發展曆程,長期困擾比亞迪汽車的一大核心痛點在于,品牌力始終沒有真正搞上去、給人的感覺比較低端和low。

頭十年就不說了,那年代小轎車加速進入千家萬戶,便宜實惠“成本效益”是那個時期自主品牌打天下的慣用法寶,況且王傳福的性格“戰略性冒險、戰術上極為保守穩健”。

預算我們看到,盡管比亞迪進軍汽車業的初衷和競争力,一開始就注定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但為了“活在當下、活好當下”,剛闖入汽車行業的比亞迪依舊很“落俗”的跟風大搞燃油車。

王傳福保守求穩,比亞迪汽車錯失高端化先機?

比亞迪曾經靠一款F3紅遍大江南北

反觀同時期起步的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天生就是個“冒險家和賭徒”,2003年創立的特斯拉一開始就直接瞄準的是新能源電動車領域。

要知道,那個時候電動車基本上是個“早産兒”,甚至對于普羅大衆消費者而言,電動車就是個“怪胎”,隻有瘋子傻子才會幹的事兒。

實踐證明,“瘋子”馬斯克走的那條“不從衆、人煙稀少”的小道,恰恰讓特斯拉一飛沖天成為了這個時代電動車大潮的引領者和旗幟。

相比之下,比亞迪王傳福一直在更“務實和現實”的在蟄伏,2013年底釋出的秦甚至為了等政策的落地,推延了上市時間。

說白了,很有戰略前瞻性的老王,在現實面前其實也是個非常“實際/務實”的掌舵者。

這一點從比亞迪太多的重大決策上都不難看出。

比如前兩年疫情爆發,老王就瞅準了機遇率先殺入了“口罩”生意。

王傳福保守求穩,比亞迪汽車錯失高端化先機?

2020年疫情爆發後王傳福親自督戰口罩生産

結果那一年比亞迪在口罩上賺得錢,遠遠超過了新能源汽車領域(新能源車長期以來比亞迪其實并不賺錢,賺的都是補貼)。

十年一夢,騰勢爛尾

再比如接下來我們要談的——騰勢。

這是十年前比亞迪和奔馳母公司戴姆勒合資合作搞出的,堪稱國内最早的高端電動車品牌試水項目。

騰勢在2014年下半年量産上市,高開低走到了2017、2018年前後就已經不行了,比戴雙方一緻耗着。

到了去年和如今,奔馳基本淡出比亞迪全盤接手,希望将騰勢這個品牌再度回爐再造,以此為基礎打造比亞迪的首個高端電動車品牌。

王傳福保守求穩,比亞迪汽車錯失高端化先機?

騰勢十年無果兵敗如山倒。

盡管留下了一些“遺産”(比如品牌知名度、管道體系等),但這就好比蓋房子,你是選擇一片新地基完全重新再建,還是在一個“爛尾樓”的基礎上再修修改改?!

很顯然,戰術層面以穩健保守著稱的比亞迪,選擇了後者,騰勢搞了十年,縱使“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老王還是舍不得就這麼直接舍棄。

籌建新高端品牌并沒有大興土木另起爐竈,而是仍希望最大程度上利用好騰勢這個“爛尾樓”。

作為騰勢曾經的一份子,筆者見證了騰勢首款量産車的完整落地。

怎麼說呢,我始終認為騰勢一開始就是比亞迪和戴姆勒兩大巨頭間的一個“試水”産物。

能搞起來更好,搞不起來大家損失也不大,雙方在電動車領域最最核心的戰略落腳點,本來就不可能是騰勢,而是各自的嫡系品牌。

而且在騰勢這個合資項目裡面,雙方本就“各懷鬼胎”,各自的核心利益考量點并不相同。

奔馳希望以此為切入口為奔馳本土電動化探探路(積累市場經驗)、如果能夠“嫖學”到比亞迪當時獨樹一幟的電動車技術就更好了;

比亞迪呢别的不說,僅僅是“沾”上戴姆勒的“光”,就已經很滿足了,拔高拔高品牌形象。

王傳福保守求穩,比亞迪汽車錯失高端化先機?

你看奔馳母公司都跟我合作了,BYD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實力不是吹的吧!

包括前兩年又鬧得沸沸揚揚的“比亞迪豐田”合作項目,比亞迪同樣有很大成分,想要沾上“豐田大法”的光。

畢竟比亞迪的“三電”技術再牛皮,論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力,跟奔馳和豐田還是差了十萬八千裡。

新勢力崛起,BYD高端化滞後

實踐證明,戴姆勒和豐田都不傻。

人家也非常的清楚比亞迪圖什麼,是以一旦跟比亞迪“沾親帶故”合作一段時間之後,摸清了門道看清了深淺,立馬頭也不回地all in自己的電動化去了。

王傳福保守求穩,比亞迪汽車錯失高端化先機?

十年過去,比亞迪跟戴姆勒的合資合作項目——騰勢,早已“涼了”,比亞迪一度宣傳了老半天的豐田合作項目,或許沒“黃”,但兜兜轉轉幾年過去迄今也沒掀起大的風聲和風浪。

但恰恰是過去的十年,尤其從2014年到現在的七八年時間裡,不說國産全力開挂的特斯拉吧,曾經“毛都沒有”的蔚來、理想、小鵬、哪吒、威馬、高合等一衆造車新勢力,如雨後春筍一般拔地而起。

經過第一輪大浪淘沙之後,“死”了一大批,但包括“蔚小理”在内也成長起來了一批,而且品牌越來越強勢,産品矩陣越來越完備。

反觀曾經絕對的領頭羊——BYD,不說還是原地轉圈圈吧,但十年恍如一夢,比亞迪的品牌高端化已經被一衆友商無情地甩在了身後。

古人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現實表明哪兒用的了三十年,十年八年就足以“攻守易勢”,曾經的絕對的大赢家從頂流淪落為了二流三流,不足為怪。

當然,鑒于比亞迪王朝系列還算能打,而且咬牙也将品牌溢價幹到了15萬、20萬,甚至旗艦産品漢、唐系列突破了25萬關口,而且從總體銷量規模來看比亞迪還很強勢……

王傳福保守求穩,比亞迪汽車錯失高端化先機?

是以比亞迪現在仍然身處在一線陣營,隻是早已經不是絕對的頂流。

樂逗觀察:

回到一開始的核心論點,性格決定命運。

王傳福和馬斯克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質,極大程度上決定了比亞迪和特斯拉這兩家新能源大廠,命運的軌迹和走向。

不能說孰優孰劣,但實踐已經表明,同樣是在新能源這條大的戰略方向上,王傳福的穩健保守風格,既保護了比亞迪但同樣也讓它錯過了不少先機。

特斯拉呢,由于馬斯克天馬行空的性格特征,一開始就是高舉高打特别的理想化,導緻電動車市場爆發之前特斯拉幾度面臨生死存亡危機,但挺過去了之後,特斯拉也是以成為了一面旗幟。

王傳福保守求穩,比亞迪汽車錯失高端化先機?

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

此外掌舵者的性格也決定了企業的用人風格。

特斯拉就不說了,一如既往的大大咧咧和“野”,牛逼的人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比亞迪呢往往是牛逼的人留不住,留得住的少數牛逼的又處處被掣肘。

以我更為熟悉的比亞迪為例,别的不說我們那一屆全國各地彙聚深圳坪山的三十個人(十一事業部),基本上幹了幾年後陸陸續續十有八九走的差不多了,留下了個零頭吧。

為什麼呢,比亞迪的土壤為何留不住人,尤其相對更有想法和創造力的人。

這自然是需要船夫哥深思的。當然某種意義上也得益于這種人才政策,使得比亞迪留下來的基本都是“更務實”的人才吧。

此外我們去年有篇文章《孤獨的王傳福,内卷的比亞迪》,其實裡面也以夏治冰、侯雁、舒酉星、趙長江,以及路天、張卓、李雲飛、高子開等高管進行了舉例分析......

老王在人才運用和管理上,的确還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王傳福保守求穩,比亞迪汽車錯失高端化先機?

扪心自問,在比亞迪那個要麼“留不住人”,要麼留下的往往就會陷入“排資論輩嚴重内卷”的大環境和體系裡,多少平級或者上下級的高管,很難“尿到一個壺裡”?!

毫無疑問,即便離開了很久,但打心底裡來講,我們大多無不希望比亞迪能夠變得更好。

隻是一碼歸一碼,實打實來看,比亞迪的高端化至少迄今還沒有讓人看到真正的大的轉折點和希望。

回爐再造卷土重來的騰勢,會是一個成本相對較低的新的試水,但勝算究竟有多大?我個人持審慎樂觀态度。

至于有着“比亞迪新聞發言人”之稱的——不會功夫的李雲飛,所宣稱和放言的:

定位50-100萬、你看過一眼就會被震驚到的全新高端子品牌,會不會跟前幾年那個“2.9S破百的超級跑車——漢”類似,概念林志玲量産羅玉鳳,拭目以待。

王傳福保守求穩,比亞迪汽車錯失高端化先機?

時間不等人,比亞迪賭赢了上一個電動化十年,下一個十年還能否繼續在牌桌上揮斥方遒,具有較大不确定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