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橙子、喝可樂會讓抗原檢測呈陽性?别慌,真相在這裡

◎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最近,一波腦洞清奇的操作引發圍觀——在新冠抗原檢測闆的小孔裡滴入橙汁或者可樂,檢測結果竟然也能顯示“兩條線”……有謠言說吃橙子、喝可樂會影響檢測結果,也有網友直呼,假陽性是不是來得有些太容易了。然而,從研發人員的角度看,這些所謂的“假陽性”完全是無中生有。

“歸根結底,任何檢測産品要想得到确切的結果都應該按照說明書來使用,這是一個基本常識。”華大因源中通量研發總監徐磊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部分抗原檢測産品雖然走出了實驗室,但是進行檢測、驗證的環節歸根結底是一個實驗,使用者應該遵循基本的試驗守則。

吃橙子、喝可樂會讓抗原檢測呈陽性?别慌,真相在這裡

4月25日,在北京市朝陽區八裡莊街道一處核酸采樣點,市民在排隊等候進行核酸采樣。圖檔來源:新華社

橙汁、可樂為啥能顯陽

上海市臨床檢驗中心臨床免疫室教授朱宇清對上述操作進行了驗證性試驗,她發現有的檢測試劑盒能夠甄别出“壞試驗”,顯示試驗無效;有的試劑盒會被“蒙蔽”,質控線正常,并顯示弱陽性。

究其原因,獲批上市的抗原試劑盒中使用了不同的基底成分。

那麼,為什麼橙汁和可樂會讓有的抗原檢測顯出假陽性呢?

真正的陽性顯色,是由于抗原檢測捕捉到了病毒的蛋白質,在檢測線處發生了抗體與病毒蛋白結合的反應,并且激發了顯色反應,質控線和檢測線都顯色。

橙汁、可樂也能讓檢測線顯色,是因為兩種酸性溶液直接激發了顯色反應,使得無需病毒蛋白的存在,就能顯色。在化學反應中,溶液體系内的PH值至關重要,決定了離子的解離和結合。

想象一下,日常生活中把白醋加入熱牛奶會導緻絮狀沉澱,就不難了解PH值導緻的蛋白變性(結合在檢測闆上的抗體也是一種蛋白),由于酸堿度變化改變了化學結構,繼而導緻了其顯色反應的進一步發生,造成假陽性。朱宇清在其科普文章中解釋:直接将橙子汁滴入試劑闆條,溶液PH值過低,以及橙汁裡面有維生素C,大量還原劑容易導緻氯金酸膠體金異常聚集,部分膠體金析出,報告假陽性。

在試劑盒的設計中,專門有一個設計避免PH值的變化,那就是緩沖溶液。這種溶液對汗液、空氣等帶來的少量PH值波動起到“緩沖”的作用,避免整個反應體系因微小變化引發劇烈變化,繼而對結果産生影響。即便如此,緩沖溶液也“緩沖”不了人為大量酸性物質加入帶來的對整個實驗結果的破壞性影響。

拒絕假陽性,抗原檢測見招拆招

為了檢測友善,抗原和抗體的反應和顯色反應被凝集到一塊薄薄的檢測闆上完成。但由于膠體金免疫層析技術采用實體吸附的方法,抗原/抗體容易從金顆粒表面脫離,标記物不穩定,才使得橙汁、可樂就能讓反應環境發生變化,帶來假陽性。

吃橙子、喝可樂會讓抗原檢測呈陽性?别慌,真相在這裡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截至4月27日,國家藥監局已準許30個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産品。所有的獲批産品的檢測原理可分為三種乳膠法、膠體金法、熒光免疫層析法。

三種方法的原理都是雙抗夾心法,但顯色的信号物不同。

膠體金法的信号物是納米金顆粒,是可見光顔色信号,通常肉眼可觀察結果;乳膠法是塗了色源,同樣也是可見光,通過肉眼觀察結果;熒光免疫層析法的信号物是熒光物質,需要給予适合的激發光才能發射出相應的熒光,是以通常需要特定儀器觀察檢測結果,但熒光物質相比膠體金穩定性更高,适用于半定量檢測,是以熒光免疫層析的靈敏度相較前兩者更高。

“顯色信号物更加穩定,将避免一些違背規範操作帶來的假陽性的發生。”徐磊說,為了增加顯色信号物的穩定性,華大的抗原檢測産品采用納米微球為載體技術,結合熒光标記物探針,在載體和發光方面都大大提高了顯色的穩定性。此外,檢測信号不依靠肉眼觀察,而是通過熒光識别裝置進行定量,是以提供的資訊更具診斷價值,且較傳統的膠體金層析檢測技術靈敏度高約10倍。

可見,并非抗原檢測容易“假陽性”,明明是操作出格,别讓橙子、可樂再背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