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一周7天上十幾個興趣班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文 | 米粒媽

北京的線下興趣班複課了兩周,又雙叒叕停了。

米粒媽一個朋友咬着後槽牙說:疫情真是太耽誤事兒了,孩子好多想上的課都還沒上,想學的都還沒學,等這波疫情過後,一定再給娃報倆班。

她家女兒今年秋天上二年級,算上語數英,已經八九個班了,非學科的就有鋼琴、口才、遊泳、網球、芭蕾、畫畫……

正該考慮“斷舍離”的時候,她反倒逆流而上,我真是大寫的服氣

學齡前,多嘗試

我一直主張大家,學齡前,多帶孩子嘗試各種興趣班,這不隻是個試“對”的過程,更是試“錯”的過程。

沒上學的孩子,時間相對自由,也沒有課業負擔,文藝、體育、益智、學科啟蒙可以挨個試過去,這個時間成本,都是可以承受的。

而且學齡前的興趣班,确實都是以“興趣”為主,孩子可以很好地适應和過渡。

這就跟學英語一樣。

出生開始啟蒙,不着痕迹,孩子在英文兒歌、英文繪本、英文卡通片、英文分級中自然而然習得。

如果三年級零基礎開始學呢?也不是學不了,隻是進度上必然得有要求了,不可能一個星期隻學幾首英文歌,講幾個英文故事這麼簡單,是以趣味性上肯定要大打折扣,很多時候孩子是不得不學。

是以興趣班,可以開始得早一些。

可能也正因為現在的興趣班實在太有趣了,一堂課下來跟玩似的,很少有孩子抗拒,以至于總給家長一種錯覺——孩子那麼喜歡,如果我不給報,是不是就耽誤孩子了?

米粒媽周圍就有不少家長,隻要孩子點頭,不管一年幾個W,咬着後槽牙就一個字——報!

一周7天,十幾個興趣班、課後班,把時間塞得滿滿的,光看課表就充實得不得了。

語數英三主科,肯定不能少吧?

體育鍛煉身體,穩賺不賠,多多益善。

樂器至少一門,現在孩子哪個不懂點吹拉彈唱?

舞蹈培養氣質,氣質上可不能輸。

聲樂得學學吧,以後進了合唱團,登台機會多。

棋類益智,越學越聰明。

字如其人,越早練越好。

美術也得學吧?往遠了說,美育都進中考了,往眼前說,做手抄報也友善啊。

每一句好像都很有道理的樣子,但米粒媽卻要很負責任地跟你們說,這些興趣班沒有辦法在同一時間、同一個孩子身上一起發生化學反應。

是以回到今天米粒媽想要說的,那些一周上十幾個興趣班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當然是不停做減法、減法、減法,直到最後隻保留一兩個,甚至全部減掉!

報課,不是有錢任性

就興趣班而言,孩子3-6歲,确實應該各種試錯。

但米粒媽說的嘗試,是有上限的,起碼我們選擇一門課,就要盡全力好好去學,去練,去對待,這樣才能确定值不值得繼續學下去。

而不是簡單粗暴地,4歲上十幾個班,不合适,5歲再試十幾個班,不滿意,6歲還要試十幾個班,不确定。

報課,真的不是有錢任性的事兒,比錢更重要的,還有孩子的時間和精力。

很多家長都覺得,隻要孩子喜歡,隻要孩子時間安排得開,興趣班,多多益善,多學點總是沒錯的。

其實真不是這樣的。

幾乎每一門課,都不是一周一兩個小時那麼簡單。

咱們就說鋼琴、小提琴這些樂器。除了每周一兩次課,你每天在家還要練吧?

老師也會留作業,如果下次去上課,不達标,老師是拒絕往下教的。

就跟我們在美國修學分一樣,沒通過就繼續學、繼續修、繼續考試,一年又一年。

有些中國留學生不學習、不上課,天天嗨玩,考試不通過。米粒媽認識的一個留學生甚至把4年的大學大學上足了8年。

學校反正無所謂,隻要家長肯掏錢。

但最後損失的是誰?還不是家長浪費了大把鈔票,孩子失去了寶貴的時間?

說回到興趣班,也是一樣的,隻要你肯交錢,興趣班沒有不收你的道理,但同一個班的孩子,為什麼最後的結果會天差地别?!

同一個老師,學一樣的内容,那差别肯定就在課程之外了呀!

不隻樂器要日常練習。

圍棋、國際象棋這些棋類,更要每天來幾盤,學到的方法、招式,都是在跟别人對弈的過程中,越練越純熟的,不然就是學了個寂寞。

書法不要練嗎?每周跟老師學習一兩個小時,就能寫出一手好字?怎麼可能!

老師可以教方法,老師可以做指導,但一撇一捺都是孩子自己親手寫出來的,這個摻不得半點假。

學舞蹈,學國術,學跆拳道,平日裡都要在家練功。

除非你把孩子“寄存”到興趣班,就像米粒媽一個鄰居,自己心髒不好,不能陪練鋼琴,直接讓孩子每天到老師那裡去練琴。

當然錢還是花的親媽的,時間還是用的親閨女的。

再說體育、運動類興趣班,米粒媽一直說,大家一定要至少報一個體育,運動确實是穩賺不賠的,起碼練個好身體。

但比如體能課,一周上一次課的孩子,跟一周上三次課的孩子,顯然效果沒法等同。

米粒的足球更是,不隻周末去俱樂部,周一到周五也會有兩天去訓練,寒暑假還有集訓。

這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别人家寒暑假在語數外上彎道超車,米粒可能更像個體育特長生

這些都是時間啊!要麼用在這裡,要麼用在那裡,總歸每天隻有24小時。

但是能怎麼辦呢?既然學了,就要學好,學而不練,你永遠在跑龍套,尤其這種團體運動。

是以想想看,米粒媽為什麼不建議大家一口氣給孩子同時報那麼多課?

全吃了,消化不良,每樣吃一口,真心浪費啊!浪費的不隻是錢,還有孩子的時間!

而且到最後,還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學習隻在課堂;更讓孩子養成了一種不好的習慣——淺嘗辄止。

學科類更要慎之又慎

前面提到的還隻是非學科類的興趣班,如果語數英,那米粒媽隻能再加10000個“更”字。

學科類課後班,更得慎之又慎。

預習、上課、複習、練習,才是完完整整的一堂課。

米粒媽同僚陳陳家的小豆丁一直在上小猴思維,每堂課确實時間不長,15-20分鐘,孩子也坐得住,有動畫,有老師講解,還有遊戲、練習。

輕輕松松上完一堂課。

甚至小豆丁每次都哭着喊着要學,早上一睜眼就要上小猴,真愛吧?!

但這20分鐘絕對不是一堂課的全部,早上上完課,晚上陳陳還要陪他做小猴配套的紙質版練習,還有各種配套的教具、遊戲,周末都要玩起來。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去做這些練習,但結果就是,做了鞏固、複習的孩子吸收到了80%-90%,上課上了個熱鬧的孩子最後隻記住了20%-30%。

高下立見。

雙減前,還有外教線上一對一的時候,我身邊有三個朋友,孩子差不多大,4歲+,英文基礎也差不多,都是疫情期間開始上的,選的也是同一家課程。

一年以後,其中兩個娃還是各種不敢說,一個娃的口語已經相當強了。

我跟這幾個朋友都聊過,想知道問題出在哪,是課程?老師?孩子?還是什麼原因……

後來我才知道,最大的問題就出在上課以外的環節。

那兩個一直不敢說的孩子,爹媽直接把娃扔給外教,什麼都不管,外教老師的回報留言不看、孩子上課錄像不看、沒有預習也沒有複習。

而另一個英文火箭式進步的孩子呢,前期爸爸媽媽輪流陪着上課,即使後來孩子可以獨立跟老師交流,他們也會看課程回放。

每次上課前,不僅帶孩子預習,還會把這一課内容,可能涉及到孩子感興趣的地方,标記下來,發給老師,讓老師幫助拓展。

每次課程結束,看完回放,他們還會給外教老師大段大段的留言回報,同時陪着孩子複習。

朋友說,我上一對一外教課,不就是為了“獨享”老師,讓老師對我家娃的英語學習價值最大化麼?不跟老師交流、不預習複習,不日常陪練,怎麼價值最大化?

咱們這一代家長,多少都會有點補償心理,自己小時候沒學過的,想讓孩子多去嘗試。

多嘗試當然是好的,但米粒媽覺得,嘗試之後,留下來的興趣班,一定要保證宜精不宜多

興趣班一定是孩子自己喜歡的,而不是家長用各種套路誘導的。非學科的興趣班,選擇堅持學下去的,要多考慮揚長,而不是補短。一旦選擇了某個興趣班,家長首先要問問自己能不能堅持,堅持接送,堅持陪練。(像我就屬于想到米粒練琴,就打退堂鼓的人,就隻讓他玩玩尤克裡裡、非洲鼓,權當娛樂了)興趣班不是必須的,甯缺毋濫,如果沒有合适的,可以把時間空出來,周末一家人爬山,露營,去公園寫生,野餐,認識花花草草,逛博物館、科技館、天文館、美術館,在家一起做飯、聊天、看電影、玩桌遊……

陪伴的時間,再多都值得。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當當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于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