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生兒寶寶出生後,“拍嗝與不拍嗝”差别大,媽媽做錯有2個後果

本來想着寶寶出生後就輕松了,卻殊不知出生後才是最難最累的開始。

第一次當媽媽,給寶寶穿衣服不會、洗澡也不會,就連最基本的喂奶、換尿布,也是現學現用,還總是掌握不好,一不小心寶寶吐奶了,到了滿月左右,還經曆腸脹氣……真是一樣都不落下。

寶寶出生後,“拍嗝與不拍嗝”差别大,媽媽别不當回事

我們都聽說過,寶寶吃奶後要拍嗝,一來可以防止吐奶,二來預防腸脹氣和腸絞痛。

有不少新媽媽,寶寶出生後,會給寶寶拍嗝,但拍幾次後,會由于不會拍、感覺拍不拍好像一樣,慢慢就不拍了。

等到滿月左右,寶寶可能會出現吐奶、肚子鼓鼓的經常哭鬧,這就是“不堅持拍嗝”的結果了。

▲ 為什麼不拍嗝會有這些表現呢?

寶寶吃奶時,由于喂奶方法不對,比如:

媽媽喂奶姿勢不對、寶寶銜接的不對;

沖泡奶粉不正确,奶液中泡沫過多;

寶寶特别餓時才喂奶,吃的狼吞虎咽;

過度喂養,不餓也接連喂奶;

哭鬧時喂奶哄乖……

媽媽的這些做法,都會讓寶寶吃奶時會吃進去過多的空氣,這些氣體進入寶寶胃部就會開始“作妖”。

第一種情況就是吐奶和溢奶。

再加上新生寶寶的胃是水準狀,并且上口松下口緊,在氣體的作用下,很容易讓奶液返流回寶寶嘴巴,發生吐奶和溢奶。

如果不小心返流到氣管,容易讓寶寶産生窒息,非常危險。

PS:吐奶和溢奶不一樣哦~

吐奶,是大口噴湧而出,甚至是噴射狀,從鼻子裡噴出來,程度比較嚴重,看上去比較吓人;

溢奶,是返流上來的奶液順着嘴角流出來,程度輕微,看着沒那麼嚴重。

第二種情況是腸脹氣和腸絞痛。

吃進胃裡的氣體,由于小寶寶自主排便和排氣能力尚未完全形成,也容易積聚在腸道内,慢慢就會出現腸脹氣,嚴重時還會發生腸絞痛,肚子不舒服,寶寶就會哭鬧不止,變得很難帶。

是以呀,為了不讓這些“煩惱”困擾寶貝,媽媽要從寶寶出生後就正确的拍嗝,最好每次吃奶後都拍拍。

給寶寶拍嗝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小動作”有“大學問”

我兒子在月子裡,每天吃奶比較多,有過幾次吐奶,第一次經曆,我當時也是很緊張,後來找到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拍嗝。

從出生第三周開始,幾乎每次喂奶後都拍嗝,再也不敢偷懶了。

到後面他基本沒有經曆過嚴重的腸脹氣,也不怎麼哭鬧,後面就很好帶了。

但後來我也經常遇到媽媽們吐槽,拍嗝也不管用,照樣吐奶,腸脹氣怎麼處理也都不管用。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哪裡沒做對。

就比如拍嗝的方法不正确,《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一書中,關于如何給寶寶拍嗝?介紹了3種方法,如圖,媽媽們可以照着做,一般最常用的是第一種,豎抱拍嗝。

拍嗝時有幾個要點需要提醒下:

一定要支撐好寶寶的頭和身體;

輕拍背部的手呈空心掌狀;

從下而上的叩擊,輕輕用力;

什麼時候拍嗝有講究:喝配方奶的寶寶,吃完60-90毫升奶,媽媽就給他拍嗝;母乳寶寶,可以趁着換另一側喂奶時給寶寶拍嗝。

有的媽媽可能這樣做了,但拍了十幾分鐘并沒打嗝,這時怎麼辦呢?

先别焦慮,不用擔心,不是每次喂奶都能拍出嗝來,可以豎抱10-15分鐘。

還有種情況是寶寶吃奶睡着了,這時還要拍嗝嗎?

這種情況,可以不拍嗝,但是要豎抱15-20分鐘,再讓下放寶寶睡覺。

記得之前看一個崔玉濤醫生的視訊也是這樣講的,媽媽靠在沙發或被子上,讓寶寶依靠在媽媽的肩膀,豎抱一會兒,這時候寶寶也進入了深睡眠狀态,不容易放醒。

寶寶到幾個月就不需要拍嗝了呢?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答案,也是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而定。

一般到6個月,随着寶寶會獨坐,自主活動也多了,再加上消化功能也逐漸增強了,還吃了輔食,就不容易拍嗝了。

但也有的寶寶吐奶情況比較嚴重,會持續到開始學走路,或學用杯子喝奶,還有的寶寶會持續吐奶一整年,到一歲後才緩解。

是以,拍嗝也就根據寶寶的實際發育情況來定吧。

雖然吐奶的問題不能徹底解決,但媽媽可以嘗試這樣做,來降低吐奶的頻率:

每次喂奶時盡量保持安靜、愉快;

寶寶吃奶過程中避免打擾、出現突然噪聲、強光或其他分散寶寶注意力的事情;

喝奶粉的寶寶,喝奶時至少每隔3-5分鐘就拍嗝;

喂奶方法正确,不讓寶寶平躺吃奶;

每次喂奶後豎抱20-30分鐘,但抱姿一定要正确,保護好寶寶脊柱;

剛喂奶後,不要擠壓寶寶的肚子,或做劇烈活動;

不要拖到寶寶特别特别餓才喂奶;

喝奶粉寶寶,奶瓶奶嘴的孔徑大小合适(奶瓶翻轉後奶滴出幾滴,然後停止,就說明孔徑合适)。

你家寶寶每次吃奶後拍嗝嗎?有沒有出現過吐奶、溢奶和腸脹氣呢?也歡迎來和媽媽們分享你的帶娃經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