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地初婚年齡推遲,專家:正常現象,意味着結婚不再是人生“必備項”

日前,江蘇、河南、湖北、浙江杭州、廣西桂林等多個省市公布2022年婚姻登記大資料。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這些省市的初婚平均年齡在27至32歲之間,比2021年推遲,且多地結婚人數較2021年減少,大陸近年來的結婚人數在持續減少。

對此,婚姻家事法律專家認為,這是正常現象,初婚年齡推遲意味着結婚不再是所有人人生的“必備項”,但也可能直接導緻生育率降低。

多省市結婚登記人數減少,近年大陸結婚登記人數持續減少

江蘇省民政廳婚姻登記資料顯示,2022年,江蘇省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412286對,較2021年結婚登記總數下降11.7%,且近五年呈現逐年下降趨勢。湖北2022年共辦理結婚登記284279對,較2021年下降10%。河南省結婚人數489168對,比2021年下降17.9%。廣西桂林、南甯都出現了結婚人數較2021年下降的情況。其中,據媒體報道,南甯市2016年結婚登記資料為56950對,3年後的2019年跌破“5”字頭,當年的結婚登記資料為46600對,到了2022年更是跌破“4”字頭,結婚登記數為38354對。

也有城市的婚姻登記人數上升。比如浙江杭州2022年共辦理結婚登記65315對,比上年增加5488對,同比上升9.2%,創四年來新高。浙江甯波2022年辦理結婚登記39767對,比上年增加32.62%。

記者梳理民政部統計公報發現,近年來,大陸的結婚人數不斷下降,結婚率也在不斷降低。比如2021年全年依法辦理結婚登記764.3萬對,比上年下降6.1%。結婚率為5.4‰,比上年下降0.4個千分點。2020年全年依法辦理結婚登記814.3萬對,比上年下降12.2%,結婚率為5.8‰,比上年下降0.8個千分點。2019年,全年依法辦理結婚登記927.3萬對,比上年下降8.5%,結婚率為6.6‰,比上年降低0.7個千分點。

多省市初婚年齡推遲,十年來大陸平均初婚年齡推遲近4歲

根據江蘇省民政廳公布的婚姻登記大資料,2022年江蘇省初婚平均年齡為27.49歲,其中男性為28.19歲,女性為26.74歲,而2021年江蘇省初婚平均年齡為27.29歲,其中男性為28歲,女性為26.52歲,2022年初婚年齡有所推遲。

浙江杭州、浙江甯波2022年的初婚平均年齡都比2021年晚,杭州由2021年的27.8推遲為28.15,甯波由27.1推遲為27.95。湖北的初婚年齡超過30歲,男士初婚平均年齡32.99歲,女士初婚平均年齡31.23歲。

據報道,河南省2022年初婚登記平均年齡為男性29.9歲,女性28.8歲,比2021年的男性30.5歲,女性29.4歲有所提前。具體到不同省市,初婚登記年齡有升有降。比如,鄭州市的初婚登記平均年齡,男性,2021年為29.5歲,2022年為29.7歲;女性,2021年為28.5歲,2022年為28.8歲,稍有“推後”。

實際上,初婚年齡推遲并非是今年的新現象。2022年6月國家統計局釋出的《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顯示:2020年,中國人平均初婚年齡為28.67歲,其中男性為29.38歲,女性為27.95歲。相比2010年,中國人平均初婚年齡推遲了3.78歲,其中男性推遲3.63歲、女性推遲3.95歲。

對話婚家法律專家張荊:婚姻不再是人生“必備項”

針對大陸結婚人數下降、初婚年齡推遲的現象,新京報記者對話了常年緻力于婦女權益保護領域研究的北京兩高律師事務所律師、婚姻家事法律專家張荊。她認為,結婚人數減少是社會發展下的正常現象,初婚年齡推遲意味着婚姻不再是所有人人生清單的“必備項”,但也可能直接影響社會的生育率。

新京報:近年來,大陸結婚人數不斷減少、結婚率不斷下降,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張荊: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婚姻制度并非從來都有,它是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衍生出來的,也會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比如從原始的對偶婚制到一夫多妻制再到當下的一夫一妻制。社會在不斷變化,比如會有異性同居、同性閨蜜養老、一家兄弟姐妹之間的抱團養老等,這些可能會逐漸取代婚姻這一種核心的社會樣态。婚姻制度消亡,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可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婚姻關系隻是一種限制,變得不合時宜了,或者數量很少了,不再是一種安全穩定的方式。

并且現在恐婚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社會觀念越來越開放,同居和結婚在生活形态上是沒有實質性差別的,身份法比如婚姻法對财産的規定可能雙方都有不滿的地方,是以他們不會去選擇婚姻的形式,而選擇同居來保持親密關系。

婚姻也不是繁衍後代的必要前提,但在當下的社會發展階段中,出于社會管理和道德方面的需要,是必要的。實際上随着科技的發展,現在生育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

新京報:為什麼初婚年齡會推遲?

張荊: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我覺得是觀念的改變,人們對于結婚這件事越來越理性,它不再是所有人人生清單上的“必備項”,其次是結婚的經濟成本高。很多年輕人會認為結婚得買套房、舉行像樣的婚禮等。包括農村都得有彩禮,我了解到有的農村家庭年收入不到5萬,結婚都會買輛車。各種經濟壓力會導緻年輕人在不具備條件的時候不敢談婚論嫁。還有些人,可能早期沒有結婚的打算,年齡大了又改變了主意,也會拉高初婚年齡。

新京報:初婚年齡推遲意味着什麼?會産生什麼影響?

張荊: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它意味着結婚不再是人生清單“必備項”,“成家立業”這些詞逐漸落伍,人們結婚是看緣分、看感情、看需要,不再是必須結婚、盲目結婚。從這個角度看,這是觀念的進步、社會的進步。

另一方面,結婚年齡推遲導緻生育年齡推遲,可能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甚至結婚時已經失去了生育能力,這會直接影響到生育率。

新京報:最近有專家建議把法定結婚年齡降到18歲,怎麼看待這種觀點?

張荊:這沒有意義,人們不結婚不是因為法定婚齡設得高,而是因為不想結或者客觀條件不允許。如果把法定婚齡降到18歲,那可能會産生一些不好的社會導向。比如有些重男輕女的家庭,當下要求20歲女性才能結婚,那起碼讓女性上完高中、考個大學,繼續接受教育。如果改成18歲,那可能上完高中就讓結婚了,不利于消除性别歧視。

并且18歲是一個人剛剛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階段,這時候缺乏賺錢的能力,無法奠定自己在社會上獨立生存的基礎,就急切地進入婚姻的“圍城”,會産生許多問題,不利于婚姻的穩定,生育孩子之後也不利于孩子的教育。

新京報記者 葉紅梅

編輯 唐峥 校對 柳寶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