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遭遇校園​霸淩,這位媽媽上演了一場教科書級别的反擊

這是一位母親的鬥争,與校園霸淩的鬥争,與軟弱退讓的鬥争,與世俗不忿的鬥争。

雲南西雙版納州一所國小的班級裡,從一年級到三年級不斷發生欺淩事件。但大多在老師的調解下忍耐默許他們加入打人的一“國”。

一位母親的加入讓事情起了變化,她果斷出手絕地反擊,經過與校方的幾場談判,最終學校同意對打人的學生開具處分。不僅及時幫助孩子擺脫了困境,而且還維護了與其他師生的關系,堪稱教科書級别的操作。

近幾年,網上頻頻曝出校園霸淩事件,就連成年人看了都不寒而栗。這些孩子們到底有多猖狂,看完案例你就知道了。

河南鶴壁一位16歲女生,長期遭受同班女生霸淩,被對方用腳踹胸部,并被逼脫掉衣服,最後這位女生和母親雙雙精神失常;

四川綿陽13歲女孩被幾位同學毆打,造成臉部、頭部、頸部紅腫,鼻腔出血。施暴女生使用手機對過程進行拍攝,其他幾人一旁圍觀起哄。

校園霸淩過程中,手段極其殘忍,侮辱性超強,并且花樣翻新。據說,有的孩子還會利用QQ群、貼吧等網絡形式對同學進行诽謗攻擊。

自從兒子上了國小,我的一顆心也懸在半空,生怕瘦弱的他在學校被人欺負。剛入學那段時間,每次放學回來,我都要上下觀察一番,看看身上沒有傷痕。

随着孩子身體越來越壯實,我又開始擔心他會不會欺負同學,不知不覺加入霸淩的隊伍。經常明裡暗裡提點他,可以自保但千萬不能傷人。

可能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的擔憂,但是真遇到事兒,擔心害怕也不能解決問題。不如思考一下,如果孩子被霸淩,家長應該怎麼辦?

01

家長介入不是為了複仇解氣

當得知三年級的兒子小逸被圍毆時,爸爸立即給媽媽打去電話。電話中小逸爸爸憤怒到哽咽,他的第一想法是和對方家長“同歸于盡”。他甚至提出離婚,表示萬一和對方家長發生沖突,就自己攬下全部責任。

在校園霸淩的問題上,雖然“以暴制暴”可能會起到震懾的作用,但更多時候,因為家長暴力幹預,問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最終演化成一場慘劇。

2019年5月,江西上饒市某學校,一名年僅9歲的小男孩被同班女孩的父親刺死。最終,女孩的父親被判處死刑,原本他隻是想保護女兒不受傷害,卻因為采用了最極端的方式,将女兒推向了另一個深淵。

小逸的媽媽顯然更加理性,她沒有沉浸在憤怒的情緒中,而是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校園霸淩的案例,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及時梳理事情的脈絡,制定了解決的方案。

誠然,孩子在學校遭受霸淩,作為父母肯定會無比心痛。但是即便這樣,也不能讓情緒湮沒了理智,否則隻會讓事情越來越糟糕,甚至可能對孩子和家庭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當遇到問題時,迅速了解真實情況,理清問題的本質,尋找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程度,才是對孩子最大的保護。

02

能看得見效果的幹預,才是真正的幹預

小逸被欺淩其實不是一次兩次了,一二年級時,他被個别同學灑墨水、損壞文具,每次向老師告狀後,老師都會讓他們道歉,但是事後很快恢複原樣。

三年級以後,一名叫陳子杭的同學,集結了幾個壞小孩,經常在體育課上趁老師不在,毫無緣由地毆打小逸,這種情況持續了整整一學期。

小逸媽媽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後,問小逸,如果那幾個孩子道歉,願不願意接受。小逸的回答讓人心疼,他說我真的不相信他們的道歉,因為他們道歉過很多次了,一次也沒有改。

據另外一位家長反應,她家孩子受到陳子杭欺淩時,想過要報警,可是老師表示擔心對學校造成影響,最後上報保衛處處理,也是以道歉收場。

不是沒有家長幹預,而是幹預的程度不足以給予警示,緻使霸淩者有恃無恐一犯再犯。錯有大有小,霸淩有輕有重,如果性質嚴重,僅僅道歉起不到任何實質作用,也無法阻止霸淩再次發生。

而小逸媽媽看出了問題的嚴重性,這一次她沒有妥協,她找到了願意配合的家長簽下聯名信,幾次運用法律知識與學校正式溝通,最終達成一緻:給霸淩者陳子杭記大過處分,對其他打人同學進行通報批評。

在此之後,小逸再也沒有挨過打,狀态也輕松了不少。并且,班主任打電話表示,班裡風氣變好了,孩子們更好帶了。

雖然結局不足以解氣,但是不得不說,小逸媽媽的幹預達到了最佳的效果,使得霸淩者受到了懲戒而收斂,孩子的處境得以扭轉。

如果還是一場不痛不癢的批評道歉,可能霸淩依然在繼續,正因為這次實打實地看到了效果,孩子才遠離了這一場噩夢。

03

重視孩子的感受,以其處境為立足點

在孩子遇到欺淩事件時,家長在解決過程中,很容易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而小逸媽媽自始至終都會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以孩子的感受為出發點。

剛開始,媽媽看出小逸感到很害怕,她提出:“你願意陪媽媽打這一仗嗎?”。小逸看到媽媽這麼堅定,當即表示“我願意。”正因為媽媽站在自己身邊,是以他才學着勇敢。

那段時間,媽媽陪伴小逸一起玩遊戲,看卡通片,放松心情。為了防止小逸形成以暴制暴才能保護自己的心理,媽媽決定帶着他一起參與解決過程。

與其他家長聯系确認,以及與學校交涉,媽媽都會及時向小逸“彙報”,用孩子能聽懂的方式,告訴他事情的進展。

在整個事件中,小逸媽媽既達成了目标,又尊重了學校的立場,她從中找到了一個最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平衡點,幫助他修複與師生的關系。

事後兩個月,她依然關注孩子上學時的态度和心理狀況,直到确認孩子徹底放下心結,她才傳回工作崗位。

在這個事件中,孩子才是主體,家長不能隻圖自己一時痛快,而是應該顧忌孩子的感受,畢竟孩子還要長期面對同樣的人群,把他推入良性的環境學習,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

04

幫助孩子學會分辨和對抗邪惡

有人說,很多孩子膽小,被欺負不敢反抗,其實是因為父母沒有幫助孩子培養反抗霸淩的意識。深以為然。

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與人為善,還應該幫助他學會分辨和對抗惡。孩子在低年級時期,家長就要注意提醒孩子以下幾點:

挨打時應該還手,但需注意分寸

心理學家李玫瑾曾經說起過,小外孫在幼稚園被打,她教孩子要及時反擊。但需要提前告訴孩子,不要去做掐脖子、摳眼睛等危險動作,可以用揪耳朵,踩腳的方式讓對方感到疼痛,進而保護自己。

一味躲避,對方不僅不會手下留情,反而可能會變本加厲。敢于面對和反抗,會對對方心理造成一定的威懾,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但是要注意分寸,并且在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應首先選擇及時逃離。

被欺淩時,盡可能讓更多人知道

校園欺淩具有隐蔽性的特點,霸淩者為了逃避責罰,可能會将欺淩目标帶到人少的地方,用語言恐吓或者施行暴力。

告訴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時,不要聽之任之,而是應該想辦法讓更多人知曉,這樣一方面可以讓霸淩者有所顧忌,另一方面可以留下更多的證據。

第一時間向老師、家長求助

學生個體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如果遭遇霸淩,很可能面對以弱對強,以少對多的局面,根本無力抵擋,毫無勝算可言。

家長要告訴孩子,遇到類似情況,一定首先向老師和家長求助,不要一個人默默忍受,否則會長期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助長對方的氣焰。

最後提醒各位家長,孩子畢竟年齡尚小,心理不夠成熟。即使做到以上幾點,可能仍然無法擺脫困境。當孩子發出求救信号時,一定要及時關注,因為隻有你才是孩子最大的依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