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年代步車即将退場,老年人出行需求如何填補?

老年代步車即将退場,老年人出行需求如何填補?

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記者 周學津

66歲的郭良同(化名)被交警告知,平日裡陪他走南闖北的“小車”,從明年1月1日起就不能上路行駛了。

據2021年7月12日北京釋出的《關于加強違規電動三四輪車管理的通告》,違規電動三四輪車過渡期截至2023年12月31日,過渡期後(2024年1月1日起),違規車輛将不得上路行駛,不得在道路、廣場、停車場等公共場所停放。違規上路行駛或停放的,執法部門将依法查處。

“那我以後出門在外得想個法子了。”郭良同說。

老年代步車即将退場,老年人出行需求如何填補?

北京的馬路上仍能看到停泊的老年代步車。周學津 攝

老年代步車是杜撰概念

“有些老人開得很‘野’,逆行、闖紅燈、上環路。我開車遇到都盡量避開。”在計程車司機劉鵬(化名)看來,這種老年代步車給予駕駛者的視野範圍很窄,轉彎時非常容易與行車發生剮蹭。

老年代步車是低速電動車,俗稱“老頭樂”,絕大多數屬于違規電動三輪、四輪車。據“北京交警”消息,2022年北京發生違規電動三輪、四輪車亡人交通事故130餘起。工信部公布的一項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到2018年,因低速電動車引發的交通事故達83萬起,造成1.8萬人死亡、18.6萬人受傷,由低速電動車引發的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逐年增長。

北京交管部門曾釋出文章指出,所謂的“老年代步車”是生産廠商憑空編造的一個詞,這種車輛絕大部分屬于違規電動三輪、四輪車,未經工信部許可生産,未列入《道路機動車輛生産企業及産品公告》,車輛性能不符合機動車安全技術标準。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東告訴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記者,所謂的老年代步車普遍被設計成窄車身、輕底盤,用材廉價,車輛穩定性差,缺乏基本的安全配置,很多車輛出廠前可能都未進行碰撞測試,安全性能無法保證。

早在2016年,中國消費者協會曾對當時市場上熱銷的3款老年代步車進行碰撞試驗。實驗結果顯示,即使是在設定條件比實際發生事故更寬松的情況下,老年代步車内駕駛座上的假人仍發生頭部受傷嚴重、前座位移導緻胸部受傷,甚至車身脫離,假人直接撞擊方向盤和風擋的情況。

“2021年7月開始,北京就不允許再生産和銷售老年代步車了,現在還在馬路上跑的幾乎都是2021年7月之前賣出去的。那時候老年代步車均價在5000元到6000元左右。現在我們隻賣國标三輪車,‘老頭樂’已經不賣了。”曾經售賣老年代步車的王剛(化名)告訴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記者,以往售出的老年代步車不需要上牌、不需要考駕照,也不需要上保險。

老年代步車即将退場,老年人出行需求如何填補?

需要駕駛者考取機車駕照才能上路的三輪車。周學津 攝

有些家庭的“無奈選擇”

王剛的門店外停着一輛老年代步車,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記者發現,這輛老年代步車隻有可以顯示電量和速度的顯示屏,沒有安全帶,有雨刷器和霧燈,自帶暖風。“以前有人說這就是個農用三輪車套了一層殼。”王剛說。

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記者走訪多位老年代步車車主了解到,目前,絕大多數老人駕駛老年代步車的主要用途是接送孩子、為家庭采購物品等,對于出行需求大的老年人、收入不高的家庭來說,老年代步車是一個高成本效益的出行工具。

計程車司機劉鵬的父親也開着一輛老年代步車,他認為老年代步車之是以較為常見,是源自很多家庭較為“無奈的選擇”,“購車花費高、搖号等得久,即使上述兩個問題都得到解決,考駕照對于老年人來說難度較大。”

程世東告訴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記者:“歐美國家機動化駕駛起步早,很多人在年輕時就已經取得駕照。這幾年,我們也一直在完善相關的政策。2020年10月,大陸取消申請小型汽車、小型自動擋汽車、輕便機車駕駛證70周歲的年齡上限。”程世東認為,随着大陸居民人均壽命提升、健康狀況改善,放寬學駕年齡是适應老齡化社會發展的新需求。

老年代步車退場,原需求如何補齊?

4月12日,北京市交管局再次強調,自2024年1月1日起,違規電動三、四輪車不得上路行駛,不得在道路、廣場、停車場等公共場所停放。除北京外,江蘇、安徽等地也出台了對老年代步車的管制措施。

“雖然可以買正規的三輪機車或者直接買個汽車代步,但就算不考慮搖号的問題,讓我這六十多歲的老頭去學駕照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後出行該怎麼辦,我确實還得好好想想。”郭良同說。

程世東介紹,目前,大陸大多數城市實作了公共汽車線路的“500米覆寫”,但這種覆寫是以站點為圓心,以500米為半徑畫圓後,圈出來的大緻範圍。在前往公共汽車站點的路上,由于具體線路的影響,從家到站點的實際距離可能已經超過了500米。“和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的體力儲備普遍不高,且體力消耗快,為了讓老年人的出行更舒适、更有效率,交管部門可以進一步優化城市公共交通線路,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覆寫率。”

“如果短時間内無法完成城市公交線路的調整,可以采用‘社群交通微循環’的方式。”程世東解釋,在假定現在公交線網站點不變的前提下,社群可以借鑒景區裡擺渡車的形式,讓老年人從家門口到公交站或地鐵站都有車輛接送。“滿足老年人出行需求,一定要讓車子多跑路,讓老人少跑路。”

湖南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副教授、健康城市研究室主任丁國勝認為,在老齡化的時代背景下,保障老年人的日常出行需求,滿足其擷取日常物資和健康資源的需求,是建設健康城市的重要方面。從長期來看,這是一個如何響應健康老齡化的問題,對老年人出行進行适老化改造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丁國勝告訴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記者,短期來看,老年代步車退場後,可能會給曾經駕駛的老人帶來一定不便,需要政府、社群和家庭在這個過程中共同發揮作用。“政府應加強相關政策的宣貫,為營造更加健康和安全的出行環境營造氛圍;社群可以形成老年互助組織,針對社群老年人的需求制定相應計劃,鼓勵社群志願者幫助老人;家庭成員則應主動幫助老人擷取各類物資、服務和設施,鼓勵其了解相關政策,采取更加安全的交通出行方式。”

無論是國内,還是國外,針對老年出行的适老化改造都進行了非常多有益的探索。“建設老年關愛城市非常重要,可以持續提高公共交通适老化改造水準,提高老年人公交出行的安全感和體驗感。真正考慮老年人的出行特點和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适老化改造,使得老年人出行各個環節更加安全,更有保障,更為健康。此外,營造老年關愛的文化,形成互助互愛的社群環境,能夠及時幫助解決老年人出行中遇到的問題,這是一個比物質性适老化改造更加重要的問題。”丁國勝說。

“前幾天,跟孫子閑聊時聽到一句話,我印象很深‘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我們确實年齡大了,其實生活的範圍不止眼前這一方小天地,我們也希望去遠方,探索更大的世界。”郭良同的“小車”退役了,但能讓他去遠方的“路”正越來越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