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聯考放榜,如果孩子發揮失常,或非要選離家遠的大學,父母如何應對?

聯考放榜,如果孩子發揮失常,或非要選離家遠的大學,父母如何應對?

今年的聯考陸續要出分數了,考生和家長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上。

希望父母們不要一味擔心、焦慮,而要主動設想不同的聯考結果。如果孩子發揮正常,考得理想,那當然最好。但如果最壞的情況發生,孩子考得不理想,面臨一些重要的抉擇,父母也要想好如何科學、理性地應對。否則,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

比如,如果考試成績嚴重不如預期,是否要選擇複讀?

如果考試成績比較理想,孩子填報大學志願時,應該注意什麼?

而且,孩子在作選擇的時候,很可能會暴露出一些精神心理問題的苗頭,父母要懂得識别,并在孩子上大學前及時解決問題,盡量避免孩子後續罹患抑郁症、雙相障礙等等。

01、孩子聯考發揮失常,到底要不要複讀?

有些孩子平時的學習成績不錯,但在聯考發揮失常,聯考成績達不到孩子與父母的預期,甚至有較大的落差。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肯定會備受打擊,很可能會把自己關在房間痛哭、不與父母說話,整個人消沉、低落。父母也難免失望、焦慮、唉聲歎氣。

父母有這樣的心情完全可以了解,但希望父母要調整好心态,控制好情緒,别抱怨、指責孩子,而要深入了解孩子聯考發揮失常的深層次心理問題。

這部分孩子很可能有考試焦慮症,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小考成績不錯,随堂測、月測成績都比較理想。但一到大考,比如期末考、模拟考就非常緊張,甚至恐懼,最後發揮失常,名次大跌,明顯與其平時的學業水準不比對。而且事後拿到試卷一看,很多題其實他們都能做對,可因為審題不嚴等所謂“粗心”的原因而丢分。

這說明孩子在考試前、考試中的焦慮超出了正常水準,達到了中度、甚至重度焦慮狀态。在這種強烈的負性情緒下,他們的認知内容開始災難化,導緻他們的注意力、記憶力、覺察力和思維能力下降,是以本來會做的題都做不對了。

有些孩子甚至有軀體症狀,在考前出現了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甚至是驚恐發作(有窒息感、瀕死感,癱軟在地或暈厥等),需緊急送院就醫。這就屬于考試恐懼症了。但一般來說,能參加完聯考的孩子還未達到考試恐懼症的程度。

其實,考試焦慮症是嚴重學習障礙的最常見表現形式,而嚴重的學習障礙很有可能是抑郁症、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的早期征兆。是以,孩子聯考發揮失常,父母要高度重視。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往往會面臨2個選擇——要麼複讀,要麼按照今年的成績,讀一所相對不那麼滿意的大學。

聯考放榜,如果孩子發揮失常,或非要選離家遠的大學,父母如何應對?

圖檔來源于網絡

以下我們分情況進行分析,幫助父母引導孩子盡量理性地作出利大于弊的選擇,并解決背後的心理根源問題。

第一種情況,父母希望孩子複讀,但孩子堅決不同意,甚至情緒激動,反抗父母。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平時的學習成績明明挺好的,聯考卻考砸了,如果将就着去讀一所不滿意的大學,真的是太可惜了。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再堅持堅持,多花一年時間複讀,為前程再努力一次。而且,他們認為孩子第二次考會更有經驗,多學了一年,肯定能考得更好的。

但孩子說什麼都不同意,情緒非常激動,甚至與父母發生劇烈的沖突與沖突。父母想不明白孩子為什麼那麼抗拒,甚至也感到憤怒,指責孩子逃避問題、不上進、不能吃苦。

其實,孩子出現這種反應,這很可能說明他們在校園中、尤其是高中生涯中遭受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内心非常痛苦、壓抑。比起所謂的美好前程、更好的大學,孩子更想脫離高中的環境,脫離痛苦。

是以,父母要了解孩子,并尊重孩子的意願。聯考成績隻是階段性的結果,并不代表孩子一輩子所取得的成果。

即便孩子上了一所不理想的大學,後續還可以通過很多種方式提升學曆,比如專升本、考研,進入社會工作後也可以通過自學考試等方式繼續學習。就算不提升學曆,如果孩子讀大學時注意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跨學科學習,也完全有可能成為社會青睐的人才。

希望父母要具備時間思維,學會從孩子一生的角度去看待聯考這個問題。

有些孩子聯考雖然考得好,上了好的大學,但也不一定能夠真正走向成功,北大包麗案、章瑩穎案就是典型例子。

有些孩子聯考雖然考得不好,但在父母的積極引導下,持續地努力、奮鬥,也有可能作出一番成就,實作人生價值。

當然,父母尊重孩子的決定之前,可以平和地跟孩子分析這背後的利與弊。不複讀的好處,是孩子的學習壓力、心理壓力能得以明顯緩解,上大學後相對比較輕松一些。但壞處是,孩子将來步入社會時,有可能會因為學校不夠好,在求職中遭遇到一定的困難。

如果父母跟孩子分析了利弊之後,孩子還是不想複讀,父母可以尊重孩子的選擇,但要引導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在以後遇到困難時,不要把責任都推給外界和别人,但可以積極向父母求助,積極解決問題。

父母還可以引導孩子做好人生規劃,将大學當成新的起點,努力提升自我,彌補聯考留下的遺憾,盡量發揮“不複讀”這個選擇的優點,避開弊端。

第二種情況,孩子表示一定複讀,非複讀不可,甚至非要考到某個大學不可。這部分孩子看似很有鬥志,不怕挫折,但背後其實存在不小的隐患!

一般來說,孩子想複讀,很多父母都會表示支援,并鼓勵孩子,并認為孩子迎難而上,不怕吃苦受累,父母覺得很欣慰。但是,父母千萬不要理所當然地以為孩子複讀後,第二年就一定能考得今年更好,結果有可能是相反的,現實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這是為什麼呢?

上文分析過,聯考發揮失常的學生往往都有考試焦慮症,而考試焦慮症又是學習障礙常見的表現形式。

如果這些學生的學習障礙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和解決,而且再加上第一次聯考失利這個打擊,他們的學習障礙可能會更加嚴重。他們在複讀時可能會盲目給自己“打雞血”,不斷地自我施壓,精神高度緊繃。

這一開始可能有些成效,孩子成績很不錯。但這種狀态是難以維持的,是透支體力和精神的,很有可能很快會堅持不住,學習狀态明顯下滑。雖然多學了一年,但提升不大,甚至可能比上一年的狀态更差。

再加上,複讀的學生往往頂着巨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在重新參加聯考的時候會非常緊張、焦慮,這又會加重他們的考試焦慮症,進而有可能發揮得更加不好。如果真的第二次聯考也發揮失常了,他們會再次遭受重大的心理打擊,出現重度抑郁發作的風險很高,嚴重的還可能作出自殺行為。

圖檔來源于網絡

是以,父母要了解這背後的隐患。

同樣地,父母可以跟孩子分析複讀這個決定的利和弊。如果孩子仍然決定要複讀,那父母要引導孩子意識到自己有學習障礙的問題,要增強自我覺察能力和自我調整能力。

與此同時,父母要學習更多關于學習障礙的知識,想辦法解決孩子的學習障礙,如果做得好的話,甚至可以為孩子塑造出高效學習的狀态,令其在複讀時事半功倍。

這裡簡單講一下學習障礙。學習障礙不是孩子的智商或大腦出了問題,而是孩子遭受了很多與學習行為、情景相關的疊加性心理創傷。比如經常在學習情境中遭遇挫折,被父母、老師嚴厲批評,缺乏認可,總是是以感到生氣、委屈等等。

父母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修複這些心理創傷,為孩子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盡量多地讓孩子将愉悅的情緒與學習行為及情景相結合,幫助孩子對學習重建出新的、積極的條件反射。

其實,即便是上面第一種情況的孩子,他們不選擇複讀,但他們的學習障礙也要得到處理,有助于在大學階段擁有良好的學習狀态。隻不過因為很多大學的學習環境相對寬松,這個問題相對沒那麼迫切而已,但希望父母們能夠意識到這一點。

像我們接診過的患者偉濤,他高中三年成績優秀,老師和同學都說他是上北大、清華的料。但其實他高中3年盲目給自己“打雞血”,有時候明明很累了,還強行把自己調到亢奮狀态繼續學。這種學習節奏和心态都很不科學。

結果,因為太緊張,偉濤聯考發揮失常了,遭受了巨大打擊。他雖然沒有選擇複讀,但讀大學時,他繼續用高中的學習節奏拼命學,誓要考上一個好學校的研究所學生,誓要證明自己。

後來,他如願考上了研究所學生。但因為他壓抑太久了,得到喜訊後異常興奮,迅速内心膨脹,變得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出現了躁狂發作。因為這段躁狂經曆,再加上他讀研究所學生後出現了重度抑郁發作,他後來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罹患所謂的“重性精神病”。

希望父母們要引以為戒,及時引導孩子調整出科學、理性的學習心态、學習方法。

對孩子來說,聯考發揮失常是非常重大的心理打擊,父母要先了解孩子、共情孩子,聽聽他們說出他們的痛苦、傷心和不忿。等到孩子的情緒相對緩和了,再逐漸引導孩子從失敗中擷取經驗與教訓,不斷成長,甚至通過這次挫折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這一段所謂的“失敗”聯考經曆反而能成為孩子的人生财富,為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02、孩子想去較遠的地方讀大學,父母該不該支援?

對于聯考成績相對比較理想的孩子,他們面臨的則是另一個重大選擇——填報大學志願。

而協助孩子填報志願,這非常考驗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智慧。而且,填報志願的重要性完全不輸聯考,不同的選擇完全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總的來說,填報志願要綜合考量多個因素,比如孩子的分數排名,孩子的興趣意向,各高校往年的錄取線,院校專業實力和綜合實力的對比,不同專業的就業情況,社會發展的趨勢,各高校所在城市的經濟文化水準……

尤其是學校、專業和城市之間的優先抉擇問題,幾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

如果孩子聯考成績很好,對所喜歡的專業非常了解,目标非常明确,人生規劃也清晰,符合社會發展趨勢,那麼報考時完全可以“狙擊”該專業裡最有實力的幾所高校。

如果孩子對專業的目标不是特别明确,那我個人認為,首要的考慮因素是城市,其次是學校,最後反而是專業。也就是說,考慮順序是,城市,學校,專業。

為什麼把城市放在第一位?因為孩子去上大學,所學習的不隻是課堂上的知識。對于很多大學畢業生來說,他們以後真正步入社會時,大學裡教的專業知識的用武之地最多隻占了30%到50%,更加重要的是他們的社交能力、思維方式、思維層次、認知高度和廣度,以及對社會的深度了解。

而他們學習、生活和工作所待的城市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經濟越是發達,文化越是開放,文明程度越高的城市,也就越容易滋養一個人的氣質和素質。

是以,我建議填報志願的時候,父母可引導孩子優先選擇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比如北上廣深,或者是粵港灣地區以及長三角地區的學校。

另外,如果孩子填報志願的時候,對專業、學校的選擇都無所謂,但卻一定要去離家較遠的大學。無論父母怎麼引導,孩子都不願改變決定的話,此時父母要高度警惕。

聯考放榜,如果孩子發揮失常,或非要選離家遠的大學,父母如何應對?

圖檔來源于網絡

我們在臨床心理幹預中發現,如果孩子非常執拗地選擇離家遠的學校,甚至越遠越好,這很可能意味着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遭受了大量來自父母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内心對父母積累了大量的負性情緒,他們在家中感到非常壓抑、痛苦,認為父母在“控制”自己。

有的孩子甚至已經出現了精神心理症狀,足以被診斷為抑郁症、雙相障礙。隻不過部分父母還缺乏識别的意識。

是以在聯考結束後,這些孩子隻想遠離父母和原生家庭,獲得更多自由與解脫。希望父母要改善親子關系,深入與孩子進行交流,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

但還有一種情況更值得警惕。有些孩子表面上是“乖乖女”“乖乖仔”,品學兼優,但其實他們内心很壓抑,獨自一人時容易痛苦,甚至可能有自殘行為,不排除甚至有自殺念頭。

他們表面積極,隻是有意無意的“僞裝”,是長期被父母簡單、粗暴教育下所學會的察言觀色,刻意迎合父母的喜好,表現得非常優秀。

這種情況符合“微笑型抑郁症”的特征,這是一種極為隐蔽、十分兇險的抑郁症類型。

是以,父母要趁着孩子還沒去上大學、還在自己身邊的時候,趕緊進行“自我家庭治療”,深刻地自我檢討、改變及提升,改善家庭氛圍及親子關系。

否則,孩子上大學離家遠,親子關系又不良,孩子遇到什麼挫折與困難很可能根本不會跟父母講,自己默默忍受,又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應對。這很容易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最後導緻孩子情緒崩潰,甚至有可能突然自殺!

希望父母要抓住孩子上大學前最後一個暑假的時間,高品質地陪伴孩子,争取能夠走進孩子的内心,甚至與孩子成為“亦師亦友”的關系,降低孩子上大學後出現精神心理問題的風險。

除了城市的選擇外,孩子在選擇專業上可能也會糾結。有些孩子希望學醫、學心理學,對此,我作為一名踐行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精神心理醫生,最近也對這個方面提供了不少分析和建議。

希望考生和父母在這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調整好理性、平和的心理狀态,無論結果如何,都能積極、科學地應對,将“壞事變好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