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母嬰健康改善進入停滞期,蓋茨呼籲加快新技術推廣落地

作者:南方都市報

分娩至今仍是危險的。在迎接外孫女降生的同時,蓋茨基金會的兩位創始人把視線聚焦在了母嬰健康領域。過去幾十年間,母嬰生存情況的改善一度是全球進步最明顯的領域之一,但2015年以來,改善陷入停滞,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一些國家甚至有所惡化。

“即使在最順利的情況下,分娩也會帶來身體和心理的巨大消耗。”大女兒的生育讓梅琳達·弗蘭奇·蓋茨回想起自己的經曆——整個産程持續了14個小時,讓我精疲力竭,幾乎無法走路。而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分娩可能是緻命的。

在9月12日釋出的《目标守衛者報告》中,梅琳達引述了一批令人不安的資料:全球每兩分鐘就有一名母親死于分娩并發症,每年全球約有500萬兒童在五歲以前死亡,74%的兒童死亡發生在他們出生後的第一年。

在改善陷入停滞的同時,一個特殊現象是,技術的進步讓研究人員對母嬰健康有了更多了解,問題開始變得容易解決了。“然而不幸的是,這些解決方案并沒有惠及最有需要的母親和孩子們。這種情況需要得到改變。”梅琳達說。

也是說,讓創新落地在當下變得比創新本身更為迫切。蓋茨基金會認為,一些低成本的創新技術如果能在中低收入國家廣泛應用,到2030年有望多挽救200萬人的生命。

全球母嬰健康改善進入停滞期,蓋茨呼籲加快新技術推廣落地

2023年8月5日,在巴巴新幾內亞中央省的一個村莊裡,第12批援巴新中國醫療隊副隊長、新生兒科副主任醫師劉振球為當地嬰兒聽診檢查。從2002年起,中國連續向巴新派出12批醫療隊,為提高巴新醫療衛生水準、促進中巴新友好作出積極貢獻。 新華社發(第12批援巴新中國醫療隊供圖)

新技術與不平等

此次報告中,梅琳達·弗蘭奇·蓋茨主要撰寫了與母親健康有關的部門,比爾·蓋茨更多關注嬰兒健康。兩者共同交叉點均是用低成本技術解決導緻母嬰死亡的小切口問題。

報告主要關注了産後出血導緻的産婦死亡。報告表示,産後出血是導緻産婦死亡的首要原因,每年導緻約7萬例死亡,幸存者也可能面臨并發症的長期影響。産後出血指的是分娩後24小時内失血超過500毫升,而衛生工作者很難判斷失血多少才算是失血過多。在非洲國家的一項研究發現,約有一半經曆過産後出血的女性從未被确診,是以也從未得到相應的治療。

報告介紹了一種應對“診斷難”的低成本技術,即一個V 形塑膠收集袋,将其挂在産床旁可直覺看到收集到的出血量,醫生可據此及時采用子宮按摩、宮縮劑、止血酸、靜脈打點滴和陰道檢查等措施。研究發現,在參加研究的20萬名女性中,衛生工作者使用V形收集袋并遵循新版E-MOTIVE指南建議,能夠将嚴重出血病例降低60%。

與應對産後出血同等重要的是預防産生出血,報告表示,産後出血的一個常見原因是貧血,或嚴重缺鐵性貧血,而全球多達37%的孕婦患有貧血症。在南亞的一些地區,這一比例高達80%。應對貧血的傳統方法是吃補鐵片,但口服藥劑可能産生不适反應,且需要堅持服用180天。這對可及性和依從性都是很大的挑戰。

報告介紹,為應對這一問題,奈及利亞的學者正在研究一種單次15分鐘的靜脈注射鐵劑。其不僅能夠補充女性在懷孕期間甚至懷孕後的鐵儲備,還能用于快速有效地治療嚴重貧血病例。

類似的新技術也可能改善嬰兒的生存環境。比爾·蓋茨說,在過去十年中,兒童健康領域的發展速度和程度比預期的要更快、 更高。如果研究人員不斷開發新方法的同時,衛生工作者能夠将這些創新提供給每位有需要的母親和兒童,那麼醫生就能夠保證嬰兒平穩地度過生命裡最關鍵的頭幾天。

“死亡是一種連鎖反應,”報告表示,一個死于肺炎的嬰兒很可能是早産或者營養不良。隻治療肺炎不能保證孩子存活,更應該設法阻止因果鍊中第一個環節的形成,即解決營養不良。

報告談到了人體消化道内菌群的影響。兒童健康領域過去認為母乳隻是新生兒的食物,但是現在發現,嬰兒腸道中天然的細菌也以它為食。這些細菌中最常見的是雙歧杆菌,它能将母乳中的特定糖分分解,轉化為營養物質。沒有這些益生菌,給寶寶喂得再多也沒有用,他們的消化系統很難将這些營養吸收。是以醫生們現在建議給予嬰兒——尤其是早産兒或者發育不良的嬰兒——含有雙歧杆菌的益生菌補充劑。

另一項最新發現認為,提供補沖劑的新時機可以從分娩後提前到子宮時期。報告介紹,醫學界過去認為,在孩子6個月大并開始進食之前是無法治療營養不良的。但新的研究發現,嬰兒和母親的微生物群是互相關聯的。如果孕婦體内有豐富的雙歧杆菌,這些益生菌就能從母親的消化道傳遞到孩子的消化道。這樣一來,嬰兒出生時就已經有健康的腸道。

“低成本創新可以防止中低收入國家數百萬的死産和嬰兒死亡。”報告再次強調。

全球母嬰健康改善進入停滞期,蓋茨呼籲加快新技術推廣落地

5月31日,在沈陽工學院嬰兒照顧實訓室,學前教育學院的同學進行嬰兒照顧教育訓練。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重塑婦幼保健系統

除了推廣新技術的落地應用,同樣關鍵的是搭建一套強有力的執行系統。“随着研究人員進一步 了解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改善孕産婦健康,未來還會湧現更多創新。 當然,這些突破本身無法解決所有問題,”梅琳達說,各個國家需要持續招募和教育訓練醫護人員,并支付他們平等的薪酬——尤其是助産士;各國還應建立更具韌性的衛生保健系統。

在同期舉行的一場研讨會上,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蔣泓介紹了中國降低産婦死亡率的模式。資料顯示,從1991年到2021年間,中國的城市和農村地區孕産婦死亡率都有明顯下降,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也有明顯下降。蔣泓表示,這與數十年來大量循證決策和項目的實施有關。

全球母嬰健康改善進入停滞期,蓋茨呼籲加快新技術推廣落地
全球母嬰健康改善進入停滞期,蓋茨呼籲加快新技術推廣落地

資料顯示,從1991年到2021年間,中國嬰兒和孕産婦的死亡率都有明顯下降。

如何為偏遠落後地區提供有品質的服務?蔣泓談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轉變農村傳統接生員職責的例子。當時廣西109個縣中有一半左右是國家貧困縣,孕産婦死亡率比較高,超過當時國家的平均水準。

據介紹,20世紀90年代時,孕産婦死亡最最主要、接近60%的原因是産後出血。出血跟醫療服務品質、衛生服務體系的合理性非常有關。國際推薦的一個做法是,確定分娩時有專業産時保健服務人員在每個孕婦身邊,且提供技術的服務人員可以跟衛生體系進行連結。一旦有緊急情況發生,可以把孕婦轉運到提供有品質保證的産科服務體系中。

蔣泓說,當時在農村偏遠地區,有很多傳統的接生員提供這樣的服務,但其獨立于衛生系統之外,且大多數都接受的是非正式教育訓練,缺乏相關技能和轉運管道。與此同時,受制于人力也不可能在每個村莊都建設具備接生能力的衛生站,隻有把孕婦送到醫院住院分娩,才能使每個孕婦都能享有專業的助産服務。

蔣泓表示,在住院分娩的政策背景下,當地政策制定者開始考慮怎樣轉變農村接生員的曆史角色,讓她承擔新的職能。她們熟悉當地人文環境,熟悉村莊裡的每一家、每一戶,經過适當的能力提升,可以擔任村級婦幼保健人員,作為家庭和衛生體系、醫療機構的連結者,促進家庭及時利用産科,包括産前、産時、産後的衛生服務。

“首先,給傳統家庭接生員提供相對來說比較正規的教育訓練,之後要能夠經過考核獲得證書,逐漸轉變為村級婦幼保健員。由于在邊遠地區一時難以取消所有家庭傳統接生員,就仍然保留一部分,這是個政策逐漸轉化的過程。對于那些經過考核教育訓練仍然沒有辦法獲得證書的、一些文化水準比較低的傳統接生員,可能就直接取消了。”她說。

在教育訓練村級婦幼保健人員的同時,衛生系統也做出了改變。蔣泓介紹,為了解決山村轉運問題,一旦有孕婦在偏遠山區山下有路的地方派救護車去接,村裡則成立擔架隊;由于當地少數民族較多,不喜歡白顔色,醫院就試驗性改變,把床被、褥子都變成粉紅色,減弱醫院的感覺等。

據介紹,經過職能轉變,傳統接生員的數量從1997年項目開始前的13萬人,降到2006年的不到2000人,到2013年進行項目研究時,“基本上已經沒有了”。這也間接影響到了住院分娩率,1998年為46%,到2013年接近100%;孕産婦死亡率從2013年的千分之八十六,下降到十萬分之十四,變化顯著。

在回顧這段曆史,蔣泓也談到了中國母嬰健康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地域遼闊的西部地區的孕産婦死亡率水準仍然較高,當地有很多牧場,很難追蹤、随訪孕産婦的保健管理,很多本應及時運用孕産保健服務、及時進行産前體檢就可以發現的并發症和早期可以處理的問題,會一直拖到很晚才被發現。同時,如何提高衛生資訊準确性、提高居民自身的健康素養也是目前仍然面對的重要問題。

“非常需要創新方案進一步改善母嬰健康。”她說,“這些可能都是我們可以進一步去積極努力做的領域。”

這也回應了此次報告的呼聲:隻有當所有的母親和嬰兒都獲得高品質的衛生保健服務和報告中提到的各種創新時,這些生命才能得到挽救。

“為此,我們需要政策改變、政治意願,以及對女性健康和衛生工作者 (包括助産士)的更多投入。我們需要傾聽女性的聲音,確定她們對自身的健康有發言權。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共同承諾,我們不能再接受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母親和嬰兒因為可預防的原因而死亡。”梅琳達·弗蘭奇·蓋茨和比爾·蓋茨在報告中寫道。

采寫:南都記者 宋承翰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