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賣慘,可惜這屆孩子并不買賬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賣慘,可惜這屆孩子并不買賬 

文 | 米粒媽

前幾天,一個賣慘父親在工地錄的視訊上了熱搜。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賣慘,可惜這屆孩子并不買賬 

這段視訊中,他戴着安全帽,汗流滿了整張臉,賣慘話術非常陰陽怪氣。

其實父母為供孩子讀書極盡操勞,這本就是個事實。很多寒門貴子也都是因為父母确實特别不容易,才更有動力去發奮讀書。

但是如果像這樣直接把這個事兒給“陰陽”出來,好像就變味了。

事實上也确實如此,評論區一片不買賬的聲音:

“不熱就行,好好幹活。”

“爸我今天在朋友家玩了,朋友家很大,空調開了一整天,朋友的媽媽還給了我5000塊讓我們出去玩。”

不得不說,這屆00後是真的猛。直接就是一個不接受賣慘的大動作。

這個年代已經不流行苦難教育了,因為這種令人不适的賣慘,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道德綁架。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賣慘,可惜這屆孩子并不買賬 

盡管想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辛苦,是一個平凡人的正常心境。但是方法用不對,必定适得其反。把這些壓力用賣慘的方式轉嫁到孩子身上,這種行為也很難說是愛孩子。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賣慘,可惜這屆孩子并不買賬 

以付出之名行綁架之實

賣慘界的骨灰級選手,莫過于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了。

“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歎息一番,滿足地去了,一面還紛紛地評論着。”

兒子讓狼吃了,她每天在人群中念叨這件事,而坎坷通常會陪着哭一哭,然後“滿足”離去。

起初,其實聽衆們是很同情祥林嫂的,但是一來二去,她每天說每天說,大家就不再奉陪,甚至察覺到某些賣慘的意味之後,大家開始有了嘲諷的成分。

在孩子們的眼裡,其實賣慘的父母也是這樣一種觀感。

父母因為太過操勞去向孩子訴苦,孩子肯定會在一開始特别愧疚,并且暗暗下決心一定不辜負父母的苦心。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賣慘,可惜這屆孩子并不買賬 

但是總說總說,孩子們勢必會産生抵觸情緒,甚至還會适得其反。

在傳統觀念中,父母和孩子之間本來就存在一種權力關系。百善孝為先,似乎看到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付出并不是出于情分,而應該是一種本分。

當這種理所應當的本分被施加在孩子身上時,父母的道德綁架就給自己賦予了某種權利:那就是控制。

想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就直接說呗,非要前期賣慘鋪墊一下,然後再提出要求,要孩子無條件服從。膽敢說不,孩子就要背上愧疚的枷鎖。

之前在某乎上看到一個女孩說,每次和媽媽吵架,媽媽都會重複:

“為了生你,我半條命都快沒了!”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賣慘,可惜這屆孩子并不買賬 

她回到房間一言不發,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反駁。跟父母的養育之恩比起來,自己的興趣和想法簡直不值一提。

是以無條件接受父母的一切要求,就變得合情合理。而孩子接受的是父母的要求,放棄的卻是自我。

就像那句名言說的:

“一個被父母虐待的孩子,并不會停止愛父母,隻會停止愛自己。”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賣慘,可惜這屆孩子并不買賬 

有毒的苦難教育

很多父母特别熱衷于苦難教育,就像視訊中這個工地上的爸爸一樣,他在受苦受累,卻在話語中陰陽道:

“兒子你好好打遊戲,空調一定要開大一點,别熱着。”

非要通過強調自己的苦難,來反襯孩子享受的幸福。我隻想說,他是懂怎麼讓人不舒服的。

前幾天網上有一段視訊很火,一個媽媽放假帶女兒一起出門旅行,兩個人坐的是綠皮火車,還是無座票。

中間女孩實在支撐不住了,坐在行李箱上吃起了泡面,四周人來人往,女孩被擠得縮着身子,忍受着旁邊人的側目,看起來很是尴尬。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賣慘,可惜這屆孩子并不買賬 

然後媽媽配的文案是這樣的:

“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無座慢車,給我好幾個白眼,下次繼續。”

于是就有人在評論區問了:

“為啥要買無座車票?又不是什麼急事,出門提前規劃啊。”

媽媽回答得理直氣壯:

“我想,我吃過的苦,她也得感受一下。”

“我還沒讓她撿破爛呢。”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賣慘,可惜這屆孩子并不買賬 

因為自己小時候坐的是無座綠皮車,自己小時候撿過破爛兒,就一定要讓孩子也都體驗一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