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見過最讓人窒息的父母,是孩子永遠虧欠他們

我見過最讓人窒息的父母,是孩子永遠虧欠他們

我見過最讓人窒息的父母,是孩子永遠虧欠他們

我們和孩子之間,并非一場交易,而是關于生命的相遇。

父母沒有犧牲感,孩子才不會有虧欠感。

作者 | 楓子

最近在網上刷到一條246萬人點贊的視訊,感慨萬千。

飯桌上,滿滿一桌菜,但媽媽隻夾蝦頭吃。

女兒夾起蝦肉就要往媽媽碗裡放,媽媽卻一口拒絕了:

“我不愛吃那玩意,一共也沒多少,我就吃點蝦頭就行了。”

我見過最讓人窒息的父母,是孩子永遠虧欠他們

女兒不解,這不是還有很多嗎?

“那不是吃一塊少一塊嗎?好的都留給你們就行了,我就吃點你們剩的就行。”

見女兒不吭聲,媽媽又說道:

“我不都是為了你,要平常我自己在家能吃這麼好?能買蝦嗎……”

我見過最讓人窒息的父母,是孩子永遠虧欠他們

短短的1分鐘,滿滿的窒息感。

評論區,更是一片共鳴。

“餐桌上的肉蛋奶媽媽從來不碰,直到那個菜一頓又一頓熱得快馊了,她再全部自己吃掉。”

“給我婆婆過生日,特意點了一大桌菜,她偏偏隻拿個饅頭蘸菜湯吃,攔都攔不住。”

……

不由得想起黃執中說過的一段話:

中國的關系很奇怪,我們要歌頌一種感情叫“你要犧牲,他要報恩”。

但實際上,父母用付出綁架了孩子一輩子,讓他們永遠都活在内疚之中。

這種通過訴苦、賣慘甚至自虐的方式,讓孩子覺得愧疚,進而擷取掌控權的教育,其實就是虧欠式教育。

在這種教育模式下長大的孩子,終其一生都難以逃脫對父母的“虧欠感”。

我見過最讓人窒息的父母,是孩子永遠虧欠他們

前不久,有一位爸爸教育女兒的視訊火上了熱搜。

視訊裡,爸爸赤裸着上身,嘴裡叼着煙,單腳踩在凳子上,苦口婆心地說道:

“爸爸兩天隻睡了四個小時,一天隻吃一頓飯;

開車到工廠,停下車後空調都舍不得吹,隻能跑别人倉庫裡睡一小會兒,就熱醒了。

36度的高溫下,中暑了都沒舍得休息,就怕你以後像我這樣。”

我見過最讓人窒息的父母,是孩子永遠虧欠他們

女孩一邊聽,一邊默默掉下了眼淚。

最後,如爸爸所願,女兒看到了他的付出和犧牲,但心裡也種下了内疚的種子:爸爸的辛苦,都是我造成的。

我見過最讓人窒息的父母,是孩子永遠虧欠他們

這些熱衷于虧欠式教育的父母,隻想着用付出去兌換孩子的聽話,卻沒有想過,活在愧疚感中的孩子,究竟有多痛苦。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霍金斯就曾有一項長達30年的研究,結果發現:

在負能量等級中,排在最後一位、最可怕的就是“羞愧”,其次則是“内疚”。

這兩種負能量,能夠嚴重摧殘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傷害力遠超悲傷、恐懼、憤怒。

我見過最讓人窒息的父母,是孩子永遠虧欠他們

被愧疚裹挾的孩子,會習慣性壓抑自我,充滿自責,心理内耗嚴重。

還記得《小歡喜》中的宋倩嗎,她總是和女兒強調:

“你從小到大都是我一個人帶你,我白天要上課,晚上要備課,還要起早貪黑給你買菜做飯,照顧你的起居,我容易嗎?”

我見過最讓人窒息的父母,是孩子永遠虧欠他們

每句話都是如此沉重,壓得英子喘不過氣來。

為了回報媽媽的“厚愛”,英子隻能放棄自我去迎合媽媽,努力成為她期待的樣子。

但到底是活得太壓抑,英子最終不堪重負,抑郁成疾,選擇去死。

直到自殺時,英子仍在愧疚:

“我知道你不容易,我配不上您給我的愛。”

“對不起,是我沒有做好你們的女兒,是我沒有變成你們心裡想要的樣子……”

當付出變成了一種“道德綁架”,當愛變成了一面“為你好”的旗幟,當給予也變成了一種控制手段的時候,父母的行為和語言,就會成為孩子心頭一輩子挪不走的石頭。

我見過最讓人窒息的父母,是孩子永遠虧欠他們

不是所有付出犧牲,都能被稱為愛。

虧欠式教育,不僅消耗孩子,也消耗親子關系。

知乎上就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曆。

但凡他考試考砸,爸爸就會訴苦:“你這樣對得起我和你媽為你起早貪黑嗎?你這點分數連我的油費都對不起。”

他不想聽父母的安排,爸爸就苦口婆心教育道:我們都是為了你。

更可怕的是在他犯錯時,爸爸會跪下來問他:你到底要我怎麼樣?

他崩潰又窒息。

是以無論是大學還是工作機關,他都選擇了遠離家鄉的城市,也很少回家。

他直言對父母沒有愛,有的隻是還債心理。

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趕緊把父母養他花的錢,早早還給父母,從此兩清。

心理學家李雪說:若父母對孩子抱怨“我為你付出了一輩子”,言下之意就是“我一輩子都沒有愛過你”。

父母向孩子兜售自己的付出,實際就是在将愛變成一場“明碼标價”的交易。

被迫成為“虧欠者”的孩子,要麼一生都在償還,要麼一生都在怨恨。

電影《我殺了我媽》裡的單親媽媽香黛兒,常常喋喋不休對兒子于貝爾說自己有多辛苦,多盡責。

一開始,于貝爾還會因為心疼媽媽而覺得愧疚。

但後來,媽媽說多了,他隻覺得煩躁,甚至怨恨起來。

一次,學校進行家庭背景調查時,他直接撒謊說:“我母親已經去世了。”

我見過最讓人窒息的父母,是孩子永遠虧欠他們

父母子女一場,卻走到了這樣的局面,着實讓人心痛。

美國治療師薩提亞說:自我犧牲裡沒有滋養,有的是期待、壓力和負擔。若我沒有符合你的期望,我從你那裡拿來的,便不再是營養,而是毒藥,它制造了内疚、怨恨,甚至仇恨。

虧欠感到一定程度,必然演變成憤怒感。

既恨自己無能,不能報恩,也恨對方為什麼要付出那麼多。

所有的虧欠,最終都化作了親子間的一道道鴻溝。

我見過最讓人窒息的父母,是孩子永遠虧欠他們

尹建莉說:

真愛裡沒有愧疚,隻有輕松自在。不刻意渲染父母的苦情色彩,不用情感綁架孩子的自我意志,不用虧欠感做砝碼,強制孩子順從自己。

給孩子自由呼吸的天地,雙方都會感到自在。

做好父母前,先做好自己,給孩子價值感。

父母若将自己的一切都寄托于孩子身上,完全失去自我,這不但是對孩子的綁架,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董卿在初為人母時,重心就都在孩子身上。

這也一度讓她深陷焦慮,因為她無法繼續追求自我的成長。

好在朋友告訴她,你不必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事業,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隻要讓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就可以了。

之後,她便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幾年後,她帶着爆款綜藝《朗讀者》強勢歸來。

她說,我應該很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讓他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對我有愛、有尊敬,他可以從我身上學到一些好的品質。孩子不是我止步不前的理由,我想和他一起成長。

你看,聰明的父母從不通過自我犧牲讓孩子覺得虧欠,進而綁架孩子。

他們會活成一束光,讓孩子看到人生可以這樣燃燒,可以這樣堅韌,可以如此生機勃勃。

他們在照亮自己人生的同時,也照亮孩子的未來。

付出的前提,是父母自己也要快樂,給孩子松弛感。

我見過最讓人窒息的父母,是孩子永遠虧欠他們

伊能靜生下女兒小米粒後,暫時退出娛樂圈,有網友評論:“這是每個媽媽都有的犧牲。”

她當下反駁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心甘情願的,并沒有為孩子犧牲任何東西。”

“孩子沒有要你犧牲什麼,他要你快樂。”

是啊,孩子其實也希望看到父母快樂的樣子,父母過得快樂,孩子才會安心。

是以父母們大可以開心一點,輕松一點,不必凡事都以孩子的需求為優先。

如果餐桌盤中隻有一隻雞腿,父母想吃,完全可以把它吃掉。

如果覺得看孩子吃比自己吃還要開心,那就留給孩子吃。

但唯獨不要強忍着不吃雞腿,然後覺得自己真偉大,為孩子付出了那麼多。

父母沒有犧牲感,孩子才不會有虧欠感。

親子間都處于一種輕松、舒暢的狀态,才能建立起健康、緊密的親子關系。

我見過最讓人窒息的父母,是孩子永遠虧欠他們

劉瑜在《願你慢慢長大》中說:

“應該被感謝的是孩子,是他們讓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讓他們的虛空有所寄托,讓他們體驗到生命層層開放的神秘與欣喜。”

陪孩子慢慢成長,欣賞一個生命的變化,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為人父母,不管出于何種目的,都不該制造虧欠感,讓沉重的愛套牢孩子的手腳,讓他們在内疚不安中長大。

點個贊吧,調整好心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人生之路,可以輕裝簡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