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體談丨亞運第1500金!就隻是金牌而已

體談丨亞運第1500金!就隻是金牌而已

撰文丨霍森

編輯丨馮小

随着中國姑娘們在女子八人單槳有舵手決賽奪冠,中國在曆屆亞運會上收獲的總金牌數終于正式突破了“1500”這一大關,有趣的是,中國軍團此前達成“1000枚金牌”成就的時間點,正好是十三年前的廣州亞運會——或許主場作戰真的會帶來一些額外的好運。

1500枚金牌自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事實上,這一本該大書特書的裡程碑式大事件,在今日的社交媒體流量中,卻并沒能掀起多大的浪花,仿佛隻是一個平平無奇的普通紀錄而已。

而越來越多的賽事觀衆,對于場上為國出戰的運動員,更多的隻是鼓勵、支援與肯定,反而對于金牌看得很淡——隻要盡力了就行。

從1974年新中國第一次參加亞運會,到1990年萬衆矚目的北京亞運會,再到廣州、再到杭州,整個亞洲見證了新中國是如何一步一步地登上巅峰,成為體育巨人,而與此同時,國民們對待亞運金牌的态度,卻是恰恰相反,從原來的苦苦追尋、汲汲以求,一步一步地走向平淡,變成了現在的“盡力就好”。

運動的本質沒有變,亞運會追求團結和友誼的理念也沒有變,但毫無疑問,國人的心态卻在不知不覺之間發生了改變。

毋庸諱言,曾經大陸體育事業的指導方針,正是如今廣受诟病的“金牌論”,但那是特殊的曆史原因所造成。

當時的中國,正要走上改革開放的偉大道路。但一則,國家貧困、國内人民生活水準不高,導緻國人缺乏民族自信;二則,中國脫離世界已久,需要一個先外界展示自己面貌的視窗——于是,當時參加亞運會和奧運會的運動員們,除了需要為自己争取榮譽之外,更需要“為國争光”。

體談丨亞運第1500金!就隻是金牌而已

1974年德黑蘭亞運會閉幕式上的中國代表團(新華社記者王景英 攝)

1974年的德黑蘭亞運會,是新中國第一次參與到如此重要的洲際性體育盛會當中來。彼時主管體育工作的副總理鄧小平對此極為重視,不僅提名在中美乒乓外交中表現優異的老紅軍趙正洪少将作為亞運代表團的負責人,更是進一步将多年來新中國一直貫徹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方針,修改為“要比賽也要友誼”,将成績提升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一決策自然是有許多值得争議的地方,但任何決策都無法超脫時代——不管奧運會如何标榜自己的平等團結與友愛,但事實上,體育賽場就是現代國家競争中沒有硝煙的戰場,它象征着一個國家的組織能力、科技能力和綜合國力,是展現國民素質的視窗,是民族崛起的标志。

日本是這麼做的——他們通過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宣告自己走出了戰後的陰霾。

南韓是這麼做的——他們通過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表達自己擁抱現代化的決心。

巴西也是這麼做的——他們通過2016年的裡約奧運會,展現自己經濟改革的新成果。

而回到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在百年積貧積弱和長期與世界隔絕之後,中國人想要彌補遺憾、增加認同、找回自信并且擁抱世界,“金牌”就是最好的證明。

體談丨亞運第1500金!就隻是金牌而已

1990年北京亞運會開幕式現場

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空前成功,以及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的優異表現,更是持續強化了這一認知,于是,1995年,國家體育總局提出了奧運金牌戰略,将“金牌”作為國家體育工作的重點與考評标準,總局也将會對那些更有機會争取金牌的冷門項目做出人力和資源上的傾斜。

不得不說,這一戰略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中國很快成為了與美俄并肩的金牌大國,而無數明星運動員,諸如郎平、李甯、孔令輝、鄧亞萍、高敏和劉翔,也确實成為了提升國民自信的靈丹妙藥。

但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運動員個體的遭遇注定變得無關緊要。

光明的背後,是乒羽隊的“讓球”疑雲,是馬家軍的“禁藥”風波,是李甯和劉翔心酸的英雄淚。

2008年,負責擔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的崔大林,最終率領中國代表團首次奪得了奧運金牌榜第一的成績。但在面對《南方周末》的采訪時,崔大林卻說出了這樣一番耐人尋味的話語:“即使是排除政治訴求, 現代國家也必須依靠奧運金牌來證明綜合國力,甚至證明人種的尊嚴。”

同一年,劉翔黯然退賽,受千夫所指,萬箭穿心。

這是必要的犧牲,這是時代的悲哀。

但好在,犧牲不會被遺忘,悲哀也總會過去,而時代,永遠在進步。

同樣曾受千夫所指的前籃球國手王治郅,對這種輿論形勢的變化,感觸不可謂不深。

體談丨亞運第1500金!就隻是金牌而已

帶隊逆襲的王治郅以金牌結束生涯的最後一次亞運征程

廣州亞運會男籃決賽上,他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帶領中國隊逆勢翻盤,斬下金牌,在頒獎典禮上,所有隊員都将金牌挂在了他的脖子上,對他做出了膜拜的動作——但他卻對此表現得極為淡然。

在接受國内著名球評人楊毅的采訪時,他解釋道:“淡然是因為自信,有實力,自然就會自信。”

是的,有實力,自然就會自信。

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作為分界點,中國的經濟走上了改革開發之後的又一次快車道,成為了世界第一大的互動市場、世界第二大的經濟實體、世界第二大的軍事強國。

越來越多的奇迹誕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們在體育賽場上已經證明了自己,也在現實的國家建設裡證明了自己,又何需一塊小小的金牌來作為尊嚴的遮羞布?

越來越多的運動員們,也終于可以逐漸擺脫“體制”的束縛,展現出他們最真實的自我。

吳燕妮參加杭州亞運會

張揚的林丹、火爆的李娜、桀骜的張繼科,再到洪荒少女傅園慧、白鶴亮翅張國偉、小黃鴨楊倩、愛吃辣條的全紅婵和不懼世俗的吳豔妮……

他們不再是需要“為國争光”的運動員,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立體的人。

東京奧運會上,中國女排遭遇了極為慘痛的失利,許昕和劉詩雯的混雙組合也在決賽裡輸給了日本選手,可當我們打開網絡評論的時候,大部分的留言都在說——

“你們都是非常優秀的運動員,你們真的很棒了。”

即使有少部分的批評,那是也針對比賽本身的就事論事,不再有那些虛無缥缈的沉重負擔。

這大概就是先賢說所的“倉廪實而知禮節”吧。

當然,這并不是說金牌不再重要,畢竟,它依然代表着一項運動競技項目的最高榮耀,隻是,讓體育回歸到單純的體育。

體談丨亞運第1500金!就隻是金牌而已

黨的二十大報告裡着重指出了,要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相融合,建設現代化的體育強國。

這也代表着,曾經的“唯金牌論”,其曆史使命已經走到了盡頭。

也許,從現在開始,倡導全民體育健身、追求純粹的體育與競技樂趣将會成為中國國民看待亞運會和奧運會此類大型綜合性體育盛會的主視角。

1500塊金牌,就隻是1500塊金牌而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