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低調的金融玩家唯品會:十年榮光與動蕩

低調的金融玩家唯品會:十年榮光與動蕩

文 | 團團君

來源 |  新經濟觀察團

低調的金融玩家唯品會:十年榮光與動蕩

11月4日,央行浙江省分行官網顯示,唯品會旗下的浙江唯品會支付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唯品支付”),因違反支付結算管理相關規定,被罰款10萬元。做出行政處罰時間為2023年10月27日。

雖然處罰金額不大,但這則消息,卻将業内的關注點重新回到了低調的金融玩家——唯品會身上。

遙想網際網路金融風起雲湧的年代,作為電商巨頭的唯品會激流勇進,自2013年就成立了金融事業部。随後幾年,其在金融領域開疆擴土,相繼布局了理财、小貸、衆籌、供應鍊金融、保險等業務,且曾試圖成立網際網路銀行。2021年,唯品會旗下消金公司又正式開業。

可以說,除了少一塊銀行牌照,相比于大部分電商平台,唯品會的金融配置十分完善。

但唯品會的十年金融路走得并不順利。短暫布局P2P火速下線、理财産品停擺、保險業務被質疑違規、相繼登出和出售多塊牌照、入局消金業績處于尾部,都是唯品會過去和未來不得不面對的網際網路印記。加上如今唯品會在電商大戰中已力不從心,金融究竟能為公司帶來多少增長,我們很難知曉。

01

榮光

唯品會的網際網路金融故事始于10年前。2013年夏天,餘額寶橫空出世,激起網際網路金融的創業浪潮,一時間國内湧現出成千上萬家各類“寶寶”理财、P2P平台、現金貸公司。

彼時作為網際網路電商巨頭的唯品會,自不甘落後,迅速在同年7月宣布成立金融事業部,進軍網際網路金融。

随後四五年間,唯品會開始通過收購、自建等方式攬入多張金融牌照。

天眼查資訊顯示,2013年8月9日,唯品會成立上海品衆商業保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品衆保理”)。

2014年7月30日,廣州唯品會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唯品會小貸”)成立;2015年2月16日,上海唯品會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唯品會小貸”)又成立,兩家小貸公司法人代表均為唯品會創始人沈亞。

2015年6月29日,品衆融資租賃有限公司成立,股東為VIPSHOP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即唯品會國際)。

2015年12月11日,内蒙古君正能源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内蒙君正)釋出公告,拟與廣州唯品會資訊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廣州唯品會)聯合發起設立拟發起設立“内蒙古北方網商銀行”(公告内簡稱“網商銀行”),注冊資本暫定20-30億元。

2016年9月28日,浙江貝付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投資人(股權)變更,廣州唯品會成為全資股東,唯品會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

在此期間,唯品會成立了上海品訊企業信用征信有限公司、廣州品訊征信有限公司、廣州品衆商業保理有限公司、廣州市品坤資産管理有限公司等金融類公司。加上2010年就拿下保險代理牌照——廣東品諾保險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品諾保險代理”),唯品會彼時掌握了小貸、保理、融租、征信、第三方支付等主流金融牌照,領跑大量網際網路同行。

2017年5月,唯品會高調宣布分拆網際網路金融業務,形成由電商、金融和物流三大版塊組成的戰略矩陣,将金融業務視為唯品會發展新的增長引擎,唯品金融應運而生。

巅峰期的唯品金融,業務涵蓋消費分期産品唯品花、現金借款産品唯品花取現、網際網路理财唯品寶(對接貨币基金)、網際網路保險代理産品維多利(對接投資連結保險)、衆籌産品唯品衆籌、個人征信品牌唯品信用、第三方支付産品唯品支付,以及供應商貸款産品“唯易貸”等等。

在那幾年,唯品會還在财報中展示旗下唯品金融的業績表現。2015年至2017年,唯品金融淨收入分别為0.62億元、1.15億元、2.5億元,占同期唯品會淨收入的比重分别為0.15%、0.2%、0.34%。雖然占比較低,但增長明顯。

此外,唯品金融釋出的稿件還顯示,2017年唯品會12.8周年慶大促期間,使用唯品花的使用者數較去年同比增長104%,訂單數同比增長155%。

2017年和2018年,唯品金融還曾拿下“消費金融最具品牌價值獎”、“2018先鋒新金融品牌”、“2017消費金融先鋒機構”等稱号,在業内風光無限。

02

動蕩

但P2P、現金貸、衆籌等細分領域的野蠻生長,迅速引發監管重錘。一系列監管政策和法規相繼出台,對網際網路金融平台的準入、業務營運、風險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嚴格規範,持牌營運、合法合規成為業内共識。

以2018年為分界點,網際網路金融進入大洗牌期,身處其中的唯品金融也難以獨善其身。加上細數各大業務的營運情況,唯品會金融上曾存在不少漏洞,難抵監管浪潮也是情理之中。

先是,2015年與内蒙君正聯合發起設立網商銀行的事情無疾而終。

2016年,唯品會又短暫推出了P2P産品唯安盈,但一月之後悄然下線。

同年,每日經濟新聞釋出《唯品會賣網際網路保險産品 莫名“簽約”彙添富 四大疑問待解》報道,質疑唯品會的保險業務存在合規漏洞,提到品諾保險代理涉嫌違規經營網際網路保險業務、賬戶的開立方及資金流動方向均不透明、“優選爆款”實為投連險等問題。

2017年,監管宣布八家征信試點機構無一達标,側面叫停了個人征信牌照設立,唯品分也悄然下架。

2018年,唯品會試圖申請消費金融牌照,但因政策等原因擱淺,直到2020年10月才獲批籌建。

2019年底,唯品花傳出大面積停用消息,低調轉型為導流平台。2020年初,《商學院雜志》報道稱,唯品金融的理财業“停擺”,旗下唯品寶等産品下線。唯品會的借貸産品“唯品花取現”也出現了調整。

資料顯示,2016-2019年,唯品花消費信貸餘額分别為33億元、47億元、57億元、13億元。2019年出現的斷崖式下跌,也印證了業務調整的事實。

此外,唯品會的金融業務風險也展現在了财報中。2016年底,唯品會就應收消費品業務的應收賬款計入應收賬款無法收回的撥備4360萬元,而2017年則增長為1.22億元。财報指出,唯品金融應收賬款主要來自消費者融資業務,其中部分可能無法收回。

而金融業務“節節敗退”的另一邊,是唯品會主營電商業務的停滞。

2019年全年,唯品會GMV為1482億元,而2019财年阿裡中國零售平台的GMV為57270億元。華創證券《2020電商“雙11”前瞻》報告顯示,2019年,唯品會在整個電商行業的GMV份額占比僅1%,遠遠落後于阿裡、京東、拼多多。

加上自營快遞業務終止,可以說在2019年,唯品會曾經寄予厚望三大業務,全部陷入泥潭。

03

複蘇

不過,風雨之後彩虹顯現。近兩年,監管針對平台企業金融業務常态化監管的制度架構初步形成,唯品會的金融業務也迎來了新機遇。

首先是拿下炙手可熱的消費金融牌照。2020年10月19日,四川省唯品富邦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下稱“唯品富邦消金”)獲批籌建,注冊資本5億元,由唯品會(中國)有限公司、特步(中國)有限公司、富邦華一銀行有限公司共同持股,持股比例分别為49.9%、25.1%、25%。

2021年9月1日,唯品富邦消金正式獲得開業批複,成為國内第30家消費金融公司。

拿下消金這一核心牌照的同時,唯品會也與其他網際網路金融巨頭一樣,配合監管對旗下其他金融牌照進行整改調整。

新經濟觀察團在天眼查調查發現,2019年5月28日,品衆融資租賃有限公司被登出。

2020年12月11日,唯品會(中國)出售一張小貸牌照,退出廣州唯品會小貸。接盤者為廣東歐昊集團有限公司,該小貸更名為廣州廣信普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

同樣在2020年,廣州市品坤資産管理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均被登出。2021年2月8日,廣州品衆商業保理有限公司被登出。

2021年9月,唯品會成為國富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東,持股16%,僅次于廣西投資集團。

2023年8月31日,品諾保險代理的全資股東更換,由于廣州唯品會變更為木易健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經過一系列整改和牌照精簡,如今的唯品會手中還剩下消費金融、小額貸款、第三方支付、商業保理、保險等五張核心金融牌照,雖然數量減少,但配置晉級。

低調的金融玩家唯品會:十年榮光與動蕩

唯品會旗下金融牌照變動表 制表:新經濟觀察團

基于如今的牌照,唯品會金融業務重新起航:消費金融是帆和錨,但也遭遇風浪和迷霧。

其中,唯品會APP提供兩種消費信貸産品,分别為唯品花和唯品花取現。前者為信用支付,對标“花呗”,後者最高能借20萬,年利率10.8%起,對标“借呗”。

低調的金融玩家唯品會:十年榮光與動蕩

根據相關服務合同,這兩個産品的提供方為上海唯品會小貸和上海品衆保理,以及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合作方,并沒有提到唯品富邦消金。

而在勾選服務協定過程中,使用者的大量隐私資訊将被授權給唯品會及其關聯公司、合作夥伴,這在隐私保護日趨敏感的當下,存在一定風險。

另一邊,唯品花等産品在公開投訴平台上被投訴1700多次,投訴點有暴力催收、罰息太高等等。

另一大消金業務主線——唯品富邦消金,目前并未融入唯品會的主營業務當中,發展較為緩慢。

截至2022年末,該公司營業收入1.25億元,淨利潤718.75萬元。2023年上半年,唯品富邦消金淨利潤或超1300萬元。雖然實作盈利,但因入局較晚,與頭部機構相比差距較大。

唯品富邦消金的展業模式主要是管道和自營,旗下産品為小蓉花和小蓉貸。但業内曾披露,2022年,唯品富邦消金90%以上的業務均是依托與助貸機構合作開展。公司未來能否依托自營産品實作破局,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從唯品會來說,面對消費金融的萬億市場,雖然早早地拿下了入場券,又配置了頂級牌照,但面對行業激烈競争、放緩利率下滑、利差縮水、場景瓜分殆盡等現狀,已經很難有大的突破。

這也與唯品會自身的發展情況密不可分。在拼多多、阿裡、京東、抖音、快手等新舊勁敵的夾擊下,主打品牌特賣的唯品會早已無力還擊。

業績方面,其收入連續5個季度同比下降,2022年全年的收入下降11.9%。2023年第一季度,收入才實作正增長。但公司預計,三季度總淨收入同比增長約0%至5%,增長停滞的迹象十分明顯。

而消費金融,本質還是流量生意。主營業務增長見頂之下,金融業務也無法獨自撐起這艘“擱淺”的大船。

*聲明:新經濟觀察團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不構成任何建議。原創文章未獲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