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券商即将迎來合并潮,以後大批金融民工該往哪裡走?說說我的看法……

券商即将迎來合并潮,以後大批金融民工該往哪裡走?說說我的看法……

你說巧不巧。

前幾天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舉行,我剛在知識星球給大家解讀了會議精神,預測“金融高品質發展,未來不少券商機構合并是趨勢”。

圖源:毯叔金融密友圈

沒過兩天,證監會就直接把這個預測給應驗了。

直接出面表示要學習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支援頭部券商并購重組,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發揮服務實體經濟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壓艙石的重要作用。

券商即将迎來合并潮,以後大批金融民工該往哪裡走?說說我的看法……

圖源:網絡

請叫我一聲神算子!

哈哈哈自吹自擂下,其實我之是以能做出這個預判,不是因為能預知天象,更主要的,還是因為身在圈中,太知道其中的艱難和利弊,是以早有了心理準備。

這些年來,國内券商有什麼特點?

多而不大,大而不強。

想想看,在國際市場上,大家耳熟能詳的投行都是高盛、巴克萊、摩根史坦利這些國際投行,他們在全球市場的業務占有率非常高,在不同的業務領域,比如投行業務、機構業務、做市業務等等也都具備核心競争力。

但中國呢?這次會議提出了一個明确的指向——金融整體品質大而不強。

其實整個國家層面的金融資産體量已經很大了,特别是這幾年随着杠杆的積累,金融資産在大陸資産負債表中的比重已經很大。

券商即将迎來合并潮,以後大批金融民工該往哪裡走?說說我的看法……

圖源:網絡

但A股上市券商50多家,業務的同質化卻非常嚴重,沒有差異化,頭部效應也不夠突出。

還有一點我們要了解,未來的主要工作還是防範化解風險。

這5年的工作已經充分證明了,金融機構隻有足夠大,才能消化風險,才有騰挪資産的手段。

不信你去看今年地方債的化債計劃,最後還是由四大行去接盤來協助處置隐債的問題。

為什麼?

因為四大行的體量足夠大,至少有騰挪這部分資産的餘地,其餘的銀行,很多都已經被當地政府或房地産公司的風險處置消耗很大了,自身難保。

河南村鎮銀行事件也充分證明了,大量的小金融機構隻能帶來更多衍生風險。隻有排名靠前的國際投行才能在未來的金融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

正是基于這兩點,國家才會提出,未來要打造券商航母的戰略。

當然,金融圈的朋友應該都記得,“打造券商航母,支援頭部證券公司并購重組等方式做優做強”這個說法國家不是第一次提,這個事四年前就提過一次。

但為什麼推進卻很緩慢呢?

說個真相,因為這需要打破很多利益格局。

對,雖然我們國家的金融機構大部分是國有的,特别是頭部的券商,但他們背後的股東代表了不同的利益。

中投、彙金、各種央企或者地方的國資,如果公司合二為一,位置自然就少了一半,是以在内部推動的阻力非常大,隻能自上而下去強行推動。

券商即将迎來合并潮,以後大批金融民工該往哪裡走?說說我的看法……

圖源:網絡

不過從目前頭部券商的一些任命上,其實已經能看出未來的一些端倪。

比如中金公司原來的投行負責人轉任銀河證券出任總裁,後來銀河證券的董事長接替成為新的中金公司的董事長,這些任命都是在一個股東或者大集團的推動下的互相任職。

而這次國家又提出集團化經營來達到合并的效果,推動強度應該會更大,難度也小的多。

舉個例子:中投彙金下面的申萬宏源、中金公司和銀河證券基本都排名在券商前十名左右,都具有一定的差異優勢。在一個集團下的公司,未來金融合并我覺得是非常有可能的。中金大家都知道強在投行,而銀河強在經濟業務和自營投資,兩家如果合并,确實1+1>2。

總體來說,未來通過合并重組,頭部證券公司可以實作規模優勢的擴大,提高綜合實力,降低成本,進而更好地應對國際金融市場的競争。

同時,整合後的公司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各自資源,提供更豐富多樣的金融産品和服務,滿足客戶需求。這不僅有助于提高綜合實力,降低營運成本,還能更好地與國際金融巨頭如高盛、大摩等進行競争,進而推動中國金融行業走向強大。

券商即将迎來合并潮,以後大批金融民工該往哪裡走?說說我的看法……

圖源:網絡

另一方面,這種整合還可以提高行業整體的監管效能。減少零散的小券商,有助于監管部門更好地監督和管理,降低了系統性風險。

是以無論是頭部券商,還是中小券商,未來基本都是無法逃開合并這條路的。

而這條路後續發展的模式基本是:

“小+小”合并,成為中;

“中+中”合并成為大;

“大+大”合并成為頭部;

“頭部+頭部”再合并成為航母;

這個預測的未來可能合并券商,大家權且看看,拭目以待吧。

券商即将迎來合并潮,以後大批金融民工該往哪裡走?說說我的看法……

圖源:網絡

前面說了合并潮的前因後果和後續趨勢,接下來,咱們還得具體落到從業者身上來聊聊,券商合并潮,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影響?

如果要說建議,我給大家的第一個建議就是: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能進頭部機構,還是盡量去頭部金融機構工作。

原因很顯然,金融機構的競争已經從增量向存量轉化了。

存量競争的時代,很容易造成頭部效應或者赢者通吃的局面,這是大家要充分認識到的。

用更直白的話說就是:原來有的業務大家有的能接有的不能接,現在能接的業務都差不多,你不能做的,小機構也不敢做。

隻有進入頭部機構,你才具備做某些業務的可能性,有業務可做,你才能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否則像我認識的一些朋友,空有一些小公司的高職級,一年一單業務都做不成,無法積累經驗和技能。

這種空洞的職級,也許原來還有人會高看一眼,但在未來的金融圈,一定是沒人認的。

券商即将迎來合并潮,以後大批金融民工該往哪裡走?說說我的看法……

圖源:網絡

不過,人往高處走的同時,我也要提醒大家必須注意一個現實:

目前國内有超100家證券公司,做着幾乎相同的業務,這使得行業記憶體在大量重疊和同質化的業務,缺乏差異化競争優勢。

證券業的合并是大勢所趨,但既然是合并,重複的崗位和業務将被精簡,就必然有人去有人留,人員優化、部分從業者失去工作也是不可避免的。

同時,這也意味着平均薪酬可能會下降,留給大家的坑變少了。

至于幸存下來的人,将面臨更激烈的競争,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綜合素質,才能夠适應新的市場環境。 

這是殘酷的考驗,也是可以抓住的機會。怎麼選擇,怎麼取舍,都看你……

那如果去不上頭部機構,中小券商日後還要不要去呢?

我知道,很多朋友都有這個疑問。

對此,我的建議就是:退而求其次,同樣可以曲線救國。

雖然中小機構走細分領域,悶聲賺大錢的年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在日後的競争中,它們确實沒有頭部券商在資本支援、規模效應、創新業務資質等方面有明顯先發優勢,但它們也有一個優勢,就是——門檻低。

現在,在金融行業如此内卷的競争态勢下,我們的職業目标當然可以定高一點,再高一點,但也要給自己留下行動上的plan A和plan B。

中小券商因為急需引進人才做業務,對招聘的門檻會相對降低,這也就給了大量年輕人以機會,要狠狠抓住。

券商即将迎來合并潮,以後大批金融民工該往哪裡走?說說我的看法……

圖源:網絡

畢竟,這個時候,對更大多數朋友最重要的隻有四個字:

成功進門!

等到進門以後,你再繼續好好學習,好好成長,說不定你所在的小機構,有一天就被合并成了中型機構,再有一天會被合并成大型券商。

還真别不信,我有個朋友就有這麼一遭幸運的經曆。

再說了,就算機構沒合并,等你入了行,積累了足夠經驗,翅膀硬了,也認識了更多行業内的人,你照樣可以找機會跳槽到更大的機構,甚至頭部機構去卷一卷。

我一直都在倡導大家的“曲線救國”,就是這個意思。

畢竟,我們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要那麼多年,誰還能一條路走到黑呢?

對我們而言,更重要的就是認清現實,找到自己當下的最優解,然後随時變通,不怕折騰。

就像在我的星球中星友所提及的思路一樣,隻要自己在不斷成長,不斷提升認知,不管是被動合并,還是主動跳槽,你總能找到自己向上攀登的道路。

圖源:毯叔金融密友圈

千萬不要給自己設限,上天不會拒絕有生命力的人。

同樣,在金融圈,頭部機構也不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