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任澤平提議:發3萬億,催生!

任澤平提議:發3萬億,催生!

任澤平提議:發3萬億,催生!

任澤平聯合多位專家,建議發3萬億生育補貼,催年輕人生孩子。以前是少生優生,現在是多生護國。我們生不生孩子?到底誰說了算?還有沒有一個靠譜的了?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愛生孩子了?發錢,就能增加年輕人的生育意願嗎?

任澤平提議:發3萬億,催生!

在很多發達國家,都有生育補貼。咱們就說南韓,隻要你是一個南韓人,每生一個孩子,就補貼2600萬韓元,折合人民币14萬。南韓的人均月薪約為2萬人民币,考慮到大部分一線勞工收入都低于平均工資,但至少也有1.6萬元左右。雖然南韓物價比較高,但14萬怎麼都不算少了,可為什麼南韓的生育率還是全球墊底呢?

日本也一樣,為了催生,取消了對嬰幼兒補貼的限制,直接擴大到0歲的嬰兒到18歲的高中生,每個月補貼1萬日元,折合人民币約500塊。如果是三孩以上家庭,額外增加補助金。這隻是日本政府的補貼,東京、大阪等地方政府,還有額外的補貼。像大阪,不管是私立學校,還是公立學校,不管是有錢人家庭,還是普通人家庭,将逐漸實作高中、大學全部免費,就是想減輕育兒負擔,鼓勵日本家庭多生孩子。可在2022年,日本新生兒數量卻跌破了80萬,創造曆史新低,而死亡人口卻超過156萬。

任澤平提議:發3萬億,催生!

東亞模式下,中日韓、新加坡等都面臨同樣的人口危機。在發達國家中,除了美國和以色列外,幾乎都存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以色列沒有出現人口老齡化,是因為以色列吞并了200萬的阿拉伯人,美國則是大量吸收全球移民,尤其是拉美移民,補充了美國年輕人口的不足。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也曾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危機。法國的選擇是,吸納北非移民。可現在,法國白人慢慢老去,年輕的新出生人口,接近一半都是黑人。經過大半個世紀的發展,法國不但面臨着種族沖突,文化沖突,還加深了老齡化危機。法國的養老金已經快要養不起法國的老年人了,馬克龍堅決要推進的養老金改革,遭到瘋狂的抵制。而英國就更誇張了,因為育兒補貼給的實在太多了,就出現了專門的生養補貼戶。不出去工作,就在家生孩子,用補貼來養活全家人。

任澤平提議:發3萬億,催生!

育兒補貼,說起來是投資,但對家庭,對國家,它首先都是消費。什麼叫投資?就是出很少的錢,獲得很高的回報,這才叫投資。如果是出很多的錢,獲得較少的回報,那叫消費。

育兒成本不可能都轉嫁給國家财政,大部分終究是要年輕人來扛。可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什麼?不隻是育兒成本高的問題,還有養老成本高的問題。羊毛出在羊身上,育兒基金、養老基金從哪裡來?不還是得從稅收來嗎?看看全球的高福利國家,哪一個不是高稅收?如果僅僅是育兒難,那發育兒基金就夠了,可養老呢?住房呢?看病呢?上學呢?哪一項都不容易。

錢解決了以後,還有時間從哪裡來?雙休有保證嗎?八小時工作制有保證嗎?保證了這些後,産業的競争力從哪裡來?制造業會不會轉移流失?印度的人口紅利、越南的人口紅利,會不會搶走我們的制造業?這些都不是發育兒補貼就能解決的。

任澤平提議:發3萬億,催生!

現在的年輕人育兒觀念也變了,不再願意為了育兒,累死累活,拼命内卷了。對今天的中國而言,很多人不是養不起孩子,而是不願意為了孩子,苦了自己。如果生下一個娃,兩個娃,自己就要起早摸黑地工作,不敢失業,不敢旅遊,不敢高消費,幸福感大幅下滑,生活品質無法保障,年輕人就不願意生了。

哪怕結婚了,也要先出去浪幾年,等浪夠了,再去承擔生育的苦。養娃不隻是投資,也是負擔。青春就這麼一回,誰不想輕松一點,潇灑那麼幾年?生育年齡的延長,生育意願的下降,不隻是錢的問題,還有對高品質生活的不妥協,也不希望孩子出來後,跟着自己吃苦。很多人把年輕人的這種“賺多少花多少”的生活方式,稱為“僞精緻”。可“僞精緻”的人,何嘗不想得到真正的精緻生活?

任澤平提議:發3萬億,催生!

生育意願的強弱,跟對未來的信心有着強烈的聯系。收入預期越好,生育意願越強。要是收入預期充滿了不确定性,對未來的生活品質沒有足夠的信心,生育意願就難免會搖擺不定。

生育不是單純發錢就可以解決的,而需要一攬子計劃。錢要發,但不能隻發錢。在發錢過程中,補貼能否保障發下來?會不會有弄虛作假?鄭州的生育補貼,有多少人申請到了?

地主家也沒糧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