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消失7年,他帶來開年最受熱議的動畫

消失7年,他帶來開年最受熱議的動畫

消失7年,他帶來開年最受熱議的動畫

作者 | 朱恺

編輯 | 晏非 

題圖 | 《大雨》

不思凡的第一部作品是《黑鳥》,當時他還不叫不思凡,叫做悠無一品。 

2004年,因為受到Flash短片《小忍者》的啟發,他開始學着用Flash創作動畫。把日本帽子改成中國的農家草帽,用黑白水墨風講述一個殺手的故事,每集片頭總要配上一句話:“梁衍,就是殺死你的人的名字。”      

豆瓣評分8.3的《黑鳥》風靡一時,在更新了7集之後突然斷更,悠無一品也被評為“中國十大最令人遺憾的閃客之首”。  

消失7年,他帶來開年最受熱議的動畫

不思凡早期作品《黑鳥》,還是自己配音的。

因為“悠無一品”這個名字,觀衆将他想象成一個頗有禅意的大俠。有人猜測他是導演系出身,還有人推測他已經失蹤或遭遇不測。

但這其實是個美麗的誤會。“‘悠無一品’這個名字看着很裝,我也沒有辦法。這個網名,是不經意間得來的緣分。”

不思凡喜歡武俠作品。他記得古龍在小說中提過,瓶子裡沒有醋,固然不會響,若是裝滿了醋,也搖不響的,隻有半瓶子醋才會晃蕩晃蕩。他頗為感觸,索性就起個名字,時常問自己“有無一瓶”(悠無一品)。

而“不思凡”這個名字,則是他在新增賬號的時候,閉着眼睛敲出了“思凡”,結果顯示已有人注冊,自己就加了一個“不”字。“再加上這些年理了個光頭,又愛看心理哲學的書籍,慢慢地大家就覺得我這個人好像特别厭世,像個大俠一樣,但我肯定不是。”

雖然不思凡強調自己就是個普通人,但生活中的他,的确和自己的作品一樣,總是慢條斯理的。在同僚眼中,他是一個愛讀佛學的人,看到秋天的落葉、石頭縫裡的一株野草,都會産生很大的心理震蕩。

不思凡被稱為“怪人”導演,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他的作品,也未必每個人能體會他的感受。前段時間,他通宵看完一本書,感到渾身通透,忽然轉過頭問同僚:你們沒覺得我在發光嗎?

“看到他們怪異的眼神,我就知道我沒發光。”

消失7年,他帶來開年最受熱議的動畫

(圖/@電影大雨微網誌)

《大護法》是我對人性的了解,

《大雨》是我對世界的了解

不思凡的本名叫楊志剛,從小在江浙南部的山區長大。兒時和表哥一塊上山下水,對故鄉純自然的景緻念念不忘。但長大後再回去,他發現社會發展造成了各種環境污染,道路兩邊的樹都變得灰撲撲的,化工廠和造紙廠附近的整條河都是黑色的,這對他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那段時間,每下完一場大雨,整個村莊都會被洗刷得煥然一新,仿佛回到了不思凡小時候那種幹淨的狀态。

“是以我對大雨的感受特别強,原來大雨之後可以洗得那麼幹淨。當然它很快會回到那種污染的狀态,完成一次輪回,但是在那一瞬間,我會覺得大雨沖走了一切,這是一個我非常想要去闡述的情緒。”

于是,不思凡和團隊把這種感受帶到了《大雨》中。

在動畫的開頭,父親大谷子給兒子饅頭講述了大龍灣的傳說:這裡本來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夜翎鳥守護着這片土地,也驅趕了邪惡的隐蛟(怪物)。但因為夜翎鳥的羽毛可以織成夜翎緞、給人們帶來榮華富貴,官方大量捕殺夜靈鳥,最終導緻隐蛟生長、生靈塗炭,把當地人都吓跑了。而大龍灣的壁畫顯示,隻有在驚蟄夜的一場大雨後,神鳥才會再度出現,讓這個村莊迎來重生。

消失7年,他帶來開年最受熱議的動畫

不思凡認為,《大雨》本質上講述的是一個孩子尋找父親、 “兩個人互相救贖、攜手前行”的冒險故事——大谷子為了給饅頭更好的生活,哪怕被咬成怪物也要去尋找夜翎緞;而饅頭為了尋找大谷子,踏上了傳說中的戲鼓船。

故事背景或許會讓觀衆覺得,這和他以往的《大護法》風格差異很大。

2017年橫空出世的《大護法》,是國内第一部自主分級PG-13的動畫電影:為了尋找下落不明的太子,大護法來到一個詭異而又古怪的小鎮上,片中不乏束縛和暴力的元素。當時,有觀衆認為裡面的台詞充滿隐喻,也有人覺得像《1984》和《動物莊園》。幾乎所有人都在期待更黑暗的《大護法2》。

但在不思凡看來,其實《大護法》和《大雨》想表達的核心并不沖突。

“《大護法》是以智者的視角去冷漠地看待這個世界,而《大雨》是通過一個還沒被社會浸染過的孩童視角,去映照出成人世界的迷失。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是相通的。”

消失7年,他帶來開年最受熱議的動畫

(圖/《大雨》)

在影片的結尾,變成怪物的大谷子把夜翎緞交給饅頭,卻被饅頭拒絕了,他隻想要回原來的父親。“在那一瞬間,饅頭讓成人的虛妄欲望無所遁形,這個欲望把大谷子吞噬了,才會讓他變成一團黑色的火焰。” 

“在《大雨》裡面,上層社會對資源的掠奪,導緻底層的人變成了怪物,引發了一系列對自然的傷害、對人的影響。你會看到人因為欲望卷入這場風雨,可以觀察他們在這樣的風雨裡面怎麼樣丢失自我、尋找自我。”

在片中,饅頭一路尋找失蹤的大谷子,最終登上了戲鼓船,也看到複雜的衆生相:達官貴人出于貪欲來這裡掠奪财物,底層人民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身為“下九流”的戲伶,在做夢騙自己和清醒之間掙紮;而夜翎鳥的守護人想要“以暴制暴”、用毀滅所有人來換取平衡。

在驚蟄的雨夜,所有人都集結到了戲鼓船上。試圖吞噬一切的隐蛟,還變成了寄居蟹的造型。“這麼大一個怪物,行走于世間,還要為房子所累。最終房子還在,人沒了。”

這條船上展示的衆生相,讓不思凡産生了一種“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的感覺。在做音樂的時候,他還給這一段起名為《大地的悲歌》:

“《大護法》是我對人性的了解,《大雨》是我對世界的了解。我也想探讨一個問題:最終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是否有人願意互相打傘、尋找溫暖?在影片的結尾,一場大雨過後,這個世界又回歸到了一種恬靜的狀态,某種程度上也是我的情緒表達。”

消失7年,他帶來開年最受熱議的動畫

消失:進入動畫行業後,

才知道自己什麼都不懂    

不思凡經常從公衆的視線中“消失”。比如在創作《黑鳥》的時候停更,至今仍有不少觀衆喊他“填坑”;豆瓣8.5分的動畫《小米的森林》,也因為資金問題沒有後續;《大護法》走紅之後,他又不聲不響地沉寂了7年。

不思凡告訴我,消失是因為自己不懂的太多。他并不是科班出身,早期是一個在家鄉電信局上班的員工,“(停更)不能說是内耗,應該是腦子裡面有太多東西堆積的時候,我會想去清理一下,然後以幹淨的狀态去重新開始下一段路。”

年輕的時候,他給《北京卡通》投過稿,但是被拒絕了。編輯告訴他,這個故事太超前,50年後才會有人看。

“我畫的是一個劍客在進行最後的決鬥,有點像《第六感》,他已經死了,但他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現在回過頭來,那個朋友也可能是因為我畫得很爛才這樣講,是為了安慰我。”

不久後,《北京卡通》倒閉了,不思凡也就沒再想過這回事。直到網際網路興起,他嘗試用Flash制作《黑鳥》,白天上班,晚上創作,結果一戰成名。再後來索性辭職專門做起了動畫,一口氣推出《小米的森林》《白鳥谷》等高口碑作品。

消失7年,他帶來開年最受熱議的動畫

(圖/《白鳥谷》)

但真正進入動畫行業之後,不思凡才發現事情并沒有自己想象中的簡單:他隻會用Flash制作動畫,連什麼是設計稿、原畫,這樣的基本常識都不知道。而同行那個時候研究的重點,也是原創動畫應該怎麼賺錢。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不思凡感到自己被束縛住了,也失去了創作的動力。但幸運的是,還有人在持續關注他——

因為對早期的《黑鳥》印象深刻,好傳動畫找上門來合作《大護法》,而彩條屋也“三顧茅廬”去追尋不思凡的下落,最終投資這部動畫,解決了團隊的燃眉之急。

《大護法》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豆瓣開分8.3分、票房近億的成績,還是讓它獲得了認可。不思凡獨有的“暗黑暴力”風格,也引發了大規模讨論。那些年裡,從《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到《大護法》,業内同行一次又一次地印證着“國漫崛起”的可能。

《大護法》的成功,改變了不思凡的人生軌迹。在這部作品上映之前,團隊的工作條件很艱苦,為了省錢,他每天都自己買菜做飯,大家苦中作樂。“現在是完全兩樣了”,但更多的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

“以前沒有條件的時候,你還可以把所有的失敗、所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歸咎于‘沒有資金,是以沒辦法’。但現在具備條件,就逃無可逃了。在做《大雨》的時候,我遇到了很多自己經驗之外的東西,也發現其實在很多地方,自己并沒有能力和經驗,就不得不去重新學習各方面的知識,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狀況。”

消失7年,他帶來開年最受熱議的動畫

(圖《大護法》)

《大護法》上映後,不思凡收到了很多不算意外的回報:他嘗試用西部片的方式處理片中的殺手,但有觀衆認為武打戲太長,反而顯得自己的手法有些“自以為是”;也有人認為片中的人物太話痨,故事沒有說清楚。

對于這些批評,他一一接受:“有限空間裡講太多的内容,讓觀衆産生不适,我覺得還是自己水準的問題。空間小可以講小的東西,得反思自己在内容上的安排”。

7年的時間裡,不思凡不斷地學習,又不斷地颠覆。每一次在開始時對自己的決定自信滿滿,在創作的過程中又發現有很多漏洞和不足。對他來說,做動畫就像是在做菜,這一次油鹽醬醋放得太多了,下一次又放得太少了。

在漫長的創作過程中,不思凡開始慢慢學着掌控每一個項目的内容量:

“年輕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特别牛逼,是以每一個伯樂都該來找你。但後來發現,自己的能力其實是很欠缺的,就會特别感激有人願意支援你去做這個事兒。”

“我沒有問他們(為什麼支援我),我也不敢多說,怕暴露自己的弱點。隻能說如果擁有一個機會,就盡可能地把事情做好,盡力而為。我覺得遺憾和自責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也不會否定這樣的自己,因為我知道自己始終在進步的過程裡面,這本身是在成長的表現。”

消失7年,他帶來開年最受熱議的動畫

校對:楊潮

營運:嘻嘻

排版:李淑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