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栾保群:龍的象征意義曆來僅限于皇帝諸王,從來與老百姓無關

【專訪】栾保群:龍的象征意義曆來僅限于皇帝諸王,從來與老百姓無關

界面新聞記者 | 潘文捷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春節期間,我們不知不覺地接觸到了許多神祇——龍、财神、門神、城隍……這些神明給新年帶來了喜氣洋洋、暖意融融的氛圍,也寄托着人們生活越過越好的心願。

諸神從何而來?《衆神歸位:中國民間諸神譜系》一書作者栾保群看到,所有的神道都是根據人們的需要造出來的。民間信仰講究的就是實用主義。他指出,道家和佛家中有仙佛,但神和鬼才是民間信仰的主角。在中國,沒有一個宗教能夠成為“國教”,民間信仰卻深入人心,成為了不是宗教的“國教”,恰恰是因為“這是最貼近民生的宗教信仰”。

鬼神之間,栾保群最早接觸的是神。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和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道揚書院院長呂宗力就做了一些民間諸神材料的搜集工作,并出版了《中國民間諸神》一書。“那時寫神已經很冒風險了,那本書可能是文革後此類讀物中的第一本,”栾保群回憶說。此後,他又整理了幽冥文化相關的材料,出版了“扪虱談鬼錄”系列。在最新著作《衆神歸位》中,栾保群整理出了各宗各門、各家各戶諸神的“神譜”,上至玉皇大帝,下至水火雷電、魚龍百蟲,無所不包。新年新歲,界面文化邀請栾保群談一談那些有年味的神靈。

【專訪】栾保群:龍的象征意義曆來僅限于皇帝諸王,從來與老百姓無關

《衆神歸位:中國民間諸神譜系》

栾保群 著

漢唐陽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3-12

界面文化:在《衆神歸位》一書中,你談到龍的地位其實不高,這好像和我們通常認為的有所不同。能不能展開講講?

栾保群:把龍看得很神聖,有兩種情況。一是在自秦以來的專制社會,特别是在明清二代,龍是帝王的象征,出于一種奴性思維,有些人視龍為至高無上的神物。但同樣也是那個時代,有些人對龍采取一種鄙視的态度。比如在明代出現的“神魔小說”中,龍——特别是龍王——往往很不堪,在孫悟空和哪吒手裡,龍的威嚴掃地以盡,醜陋的本質原形畢現,而孫悟空和哪吒代表的正是很多平民百姓的意願。

還有那個“龍生九子”的俗語,同樣是老百姓出于對皇族的怨恨而編造的,“龍生九子”下面一句是“不成龍”——龍本來就不怎麼樣,他們的二代三代就更不是東西。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後代繁殖了幾十萬,這些皇族後裔不但耗費了老百姓無數血汗,還欺壓殘害黎民,除了極少數之外,可以說是無惡不作。“龍生九子”一語傳到宮内,弘治皇帝一下子就聽出其中的“輿情”,這是不是在罵我們的諸王啊?便讓大學士們去打聽這“九子”的具體名稱,如果沒有名字,那就有影射之嫌了。這九子哪裡有名稱,不過是一些雜種的統稱而已。大學士們交不了差,隻好湊一些其他怪物件的名字充數。有些人卻把“龍九子”看作吉祥物,當成“夜航船”的學問津津樂道,甚至把自己喜歡的怪物比如“貔貅”之類硬塞到“龍九子”中。

另一種情況則發生在現在,我覺得可以說是一種錯覺所造成。我記不清是哪一年了,一個海外華人歌手在春晚上唱了一首連題目都不通的《龍的傳人》(注:指美籍華人黃錦波在1985年春晚首唱《龍的傳人》 ),不知為什麼,包括普通百姓在内的很多人一下子覺得自己成了“龍種”。他們當然不是趨炎附勢,往皇族身上貼,隻是把龍當成中華民族的象征,為龍的形象而自豪。殊不知,龍的象征意義曆來僅限于皇帝諸王,從來與老百姓無關。這個從鳄魚演化來的怪物,我也看不出有什麼必要值得讓中國人當成祖宗來崇拜。所謂“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我們就生活在中國,一向自以為是天下之中的,這雖然有些自大,但也習以為常,那麼“遙遠的東方”究竟是哪裡?或者說,東方這條龍是源自古代天文學中的“東方蒼龍”,但東方蒼龍所包括的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按分野也隻是中國的河南、河北的部分地區,也無法代表中國的。

【專訪】栾保群:龍的象征意義曆來僅限于皇帝諸王,從來與老百姓無關

龍彩燈(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龍在遠古時期的地位本來就不高,可以騎,可以養,養它當然是為了宰了吃。但這東西不好養更不好馴服,要有專門的技術,豢龍屠龍都成了祖傳的獨門絕技,那麼有資格騎龍吃龍的隻能是王公大人,或是頂級的帝王,龍和帝王就這樣挂上了鈎。

至于龍是不是是以就成了帝王的代稱,我說不準。但有一點大家都知道,就是皇上家用的東西——頭上頂的、屁股下坐、牆上畫的、柱子上雕的——到處都是龍,皇上當然不肯把他祖宗的畫像坐到屁股底下,是以龍不僅代表着皇帝,還是一種皇家禦用的标志,龍可騎可禦的下賤本色并沒有完全抹掉。但如果有人自以為也是“龍的傳人”而敢把自己家裡的東西用龍裝飾一下,不要說畫到馬桶上,就是刻到祖宗牌位上,恐怕也要抄家滅族吧。至于有人說,龍是民族的象征,是因專制皇帝可以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那就更荒唐了——崇祯皇帝如果能代表中華民族,那麼李自成、張獻忠又算是什麼呢?

界面文化:談到門神的時候,你說門神的民俗性質遠遠壓過信仰性質,是以門神有相當的随意性。什麼是民俗性質,什麼又是信仰性質呢?

栾保群:門神在古代可能有一些信仰的成份,但也不很靠得住。關于門神的緣起,現在基本上認定就是“神荼郁壘”,而神荼郁壘據說是在桃都山看守鬼門,不讓各種邪鬼随便出入的。把這故事演化為門神,讓他們看守墳墓的墓道或墓室還可以,移到人家的大門就有些不合适。實際上,老百姓家的大門貼門神也沒什麼用,“有吏夜捉人”你攔得住麼?人都防不住,何況鬼乎?秦瓊、尉遲敬德是朝廷的大元帥,會給老百姓看門嗎?

是以我認為,老百姓家一般都不貼門神,貼了也隻能叫“門畫”,四川綿竹還有上海的年畫中有些是貼到門上的,都是戲曲小說中的人物,那些人物多有才子佳人,盡管有的是武将,但威武而不可怕,有的還很漂亮,漂亮得幾乎能招鬼了。在我印象中,好像沒見過幾家貼過門神,也許那時是因為破除迷信,不許貼,但更可能是我住的地方都是蓬門小戶,無門可貼,窮老百姓隻有一扇破門,每到冬天,西北風就從門縫裡鑽進來,往門上糊的隻有一層又一層的廢報紙。是以貼門神隻能是大宅門的事,一丈高的兩扇大木門,貼上八尺高的尉遲敬德和秦叔寶,不要說鬼,神見了都怕。

【專訪】栾保群:龍的象征意義曆來僅限于皇帝諸王,從來與老百姓無關

徽州龍川胡氏宗祠大門上的秦叔寶、尉遲恭像(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文化:過年的時候大家喜歡去城隍廟祈福。比如說上海的城隍廟,介紹上會明确說這是道教宮觀。你提出,其實是先有的城隍神信仰,然後道教才千方百計地把它納入自己的體系中。

栾保群:城隍廟、土地廟怎麼會是道觀呢?全中國怎麼也有幾千個城隍、幾十萬個土地吧,兩三千年積累下來,那數字可能比天下的老道還要多,道教就是想收購也購不起的。看守城隍廟的人,看着和道士的打扮差不多,準确些說就是廟祝。你燒香,他收錢,頂多敲幾下雲闆之類的東西,這工作好像也與道教沒有關系。比如上海的城隍,有說是春申君黃歇的,有說是金山大王霍光的,近代還有說是秦裕伯的,這些人身份有高有低,但沒有一個和道教有關。

至于把城隍廟劃歸道教,也并不是以大欺小,好像霸占似的,其實看廟的廟祝也想有個歸宿,歸了道教,似乎就成了“體制”中人。不僅城隍廟,就是老爺(關公)廟,看廟的那點兒事,不但普通百姓能幹,就是和尚也不妨兼職。

【專訪】栾保群:龍的象征意義曆來僅限于皇帝諸王,從來與老百姓無關

上海城隍廟舉行傳統城隍華誕慶典活動(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現在我看很多對寺廟中神祇的介紹是一刀切,除了佛教剩下的都是道教。比如石家莊有個毗盧寺,凡是不能歸入佛教的,都被說成是道教神祇,結果得出了個“釋道合一”的荒唐結論。其實裡面的山神水神、花木之神、雷公電母等等都是民間信仰的神,沒有道教時人家就存在的。我們平常說的民間信仰,它的覆寫面是整個民族,其中有些人盡管不信神不信鬼,但很多神鬼也能做為常識或民俗深入到他的意識中。而道教呢,無論怎麼說,它的信徒也隻是這個民族中的一小部分,真正屬于道教的神與整個民族信仰的神相比,其數量也是微不足道。三十年前我去雁蕩山顯勝門,途經一小廟,隻有二十來平方米,牆上房梁上貼滿了紙條,上寫某某大王某某将軍,總有幾百張,你說這些神都送給道教吧,我想道教人士也不敢簽收的。

我和黃曉峰先生(注:指《見鬼:中國古代志怪小說閱讀筆記》作者黃曉峰)一直在讨論一個問題,就是不但有些神和鬼不屬于道教和佛教,說徹底些,神和鬼在佛教和道教眼裡,沒有信仰意義。四大天王和四大元帥算是二教中的大人物了,但他們有什麼可信仰的呢?大家熟悉的關聖帝君,在二教中隻是當差的,或者看家護院,或者去當打手,一不如意,就要被小小的張天師發配到羅酆獄中去坐牢。關老爺在他們眼裡沒有信仰價值,一旦老百姓要崇拜他了,當武财神也好,當忠義之神也好,那時他成了信仰對象,但已經脫離二教,回歸到民間信仰中了。佛菩薩羅漢才是佛教的主角,三清諸真才是道教的大神。神和鬼隻有在民間信仰中才是主角。這一現象我們習見而不怪,一些外國人卻從局外看得清楚些。芭芭拉·漢娜在介紹理查德·威廉《論中國人的死亡與再生觀》一文中說到自己對中國的三大宗教即道教、儒教和佛教的看法:

“佛教所關心的,是一長系列的再生輪回,其最高目的是涅槃,達到這種境界的個人終于經曆完其一切劫難(羯磨)并永遠融彙進一種永恒的、不是作為人而存在的極樂世界之中。道教同樣似乎絕少關心個人的終極命運或個人能活多大的壽數,隻有儒教才更高地重視意識和人的生命,因而便間接地顯出重視個人在彼岸世界的續存問題。”

她所說的“儒教”,其實就是中國的民間信仰以及國家祀典。這是最貼近民生的宗教信仰,一切信仰對象都立足于現實需要。大家細想一下,我們喜愛的神和仙,我們常講的鬼故事,甚至天堂和地府,是不是都很煙火氣、世俗化、功利化?即便是像濟公或者呂洞賓等這些被稱做活佛和祖師的,其實不過是披上佛道外衣流浪四方的術士、巫師甚至俠客。 

界面文化:你認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宗教是佛道二家,曆朝曆代都有争風鬥法、搶占頭牌的故事,但中國勢力最大的其實是民間信仰,兩大宗教對于民間信仰不得不屈就。這一點是怎麼回事?

栾保群:佛道二教的争風鬥法,其實是教徒之間搶飯碗。我最喜歡一位大和尚說的一句話:“和尚也是要吃飯的。”這話說得很是不俗。有些所謂居士就愛聽神話,把和尚當成神仙,可以不吃不喝、日行千裡、降龍伏虎,其實真佛教徒對那些弄神弄鬼的東西是沒興趣的。早期和尚搞些弄神弄鬼的東西,就是投中土俗人所好,等你信服了,才讓你看真東西。

界面文化:你既研究神,也研究鬼。感覺到鬼神有什麼共通之處嗎?

栾保群:神和鬼的關系,我想除了自然神之外,大部分就是“人鬼”,人死之後的鬼魂。就像《封神演義》中寫的那樣,那些交了成神好運的大人物,如果不先讓打神鞭、番天印打得腦漿四迸,就沒法成“正果”。人死之後大多數要做鬼,成神的隻是少數,其實他們隻是鬼裡的“精英分子”而已。

即便是做了閻王、判官,雖然稱作神,但本質上也是鬼。他們是鬼裡的大人物,普通人能死後做個土地已經很不錯了。有的縣衙門裡的衙役生前就給自己開後門,在城隍廟裡塑個像,寫上自己的名字,想死後到城隍廟裡去當差。他們覺得佛教裡說的投胎轉世那條道兒有些靠不住,自己在衙門裡當差,如果投胎,八成是要做豬狗,另外兩成連豬狗都不如。

人們總是嫌神仙世界不夠熱鬧,到後來,甚至把一些自然神也由“人鬼”充任了。比如四渎神(注:中國民間傳說中掌管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大水脈的水神)成了屈原、陳平等,有些很不可思議,比如說雹神是李左車,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