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早安,怪物》:原生家庭受過的傷,要怎樣才能翻篇

《早安,怪物》:原生家庭受過的傷,要怎樣才能翻篇

藝術家劉耀華做過一個實驗,在175顆未成熟的蘋果中插入鋼針。

很快,100顆蘋果相繼腐爛,僅有75顆蘋果存活下來,但個個都變得幹癟、畸形。

《早安,怪物》:原生家庭受過的傷,要怎樣才能翻篇

有人說,這些蘋果就像稚嫩的孩子,而鋼針則是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傷害。

父母的忽視、打壓、虐待……如利刃般紮入孩子體内,長大後依然隐隐作痛。

心理治療師凱瑟琳·吉爾迪納,就接觸過很多像這樣飽受原生家庭折磨的患者。

她在《早安,怪物》一書中,寫下5個最令自己難忘的病人,以及他們英雄般的療愈曆程。

這本書被評為《早安美國》年度最佳圖書,也是《新聞周刊》評選30本最佳圖書之一。

書中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故事,讓我們深切感受到:

原生家庭的不幸,到底有多可怕。

而那些深入骨髓的傷痛,又要曆經多少周折,才能被慢慢治愈。

1

每個滿身刺的怪物,都是受過傷的孩子

書中的第一位來訪者勞拉,令凱瑟琳印象深刻。

勞拉打從一進門,便一臉不耐煩,質疑凱瑟琳說的都是廢話。

平日裡,她也是一點就着的暴脾氣,講話時總是扯着嗓門大喊大叫。

跟同僚鬧沖突時,她會大罵對方混蛋;跟伴侶吵架時,她會将食物砸到牆上。

面對最親近的弟弟妹妹,勞拉更是沒什麼好臉色,還動不動就挖苦他們。

然而,看似強勢的她,在真正遇到傷害時,卻會選擇逆來順受。

不負責的男上司,把自己的分内之事都推給她,害得她一天到晚都在公司忙碌。

不靠譜的伴侶,酗酒、販毒、出軌,還傳染給她難以啟齒的疾病,令她身心俱疲。

大多數人面對這些情況,或許都會想盡辦法脫身。

勞拉卻從未想過反抗,認為自己别無選擇,隻能任由他們予取予求。

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勞拉不幸的童年。

勞拉8歲喪母,9歲被父親抛棄,隻能與年幼的弟弟妹妹相依為命。

一夜之間,她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女孩,被迫成為家裡的頂梁柱。

為了不被送到孤兒院,她硬着頭皮對老師和鄰居撒謊,假裝父親一直陪在她身邊。

家裡的食物吃光以後,她不知該向誰求助,隻好去商店裡偷東西。

幾個月後,她盜竊時被警察發現,警察了解前因後果後,将姐弟三人安置到了房東家。

但他們剛過上平靜的生活,再婚的父親又找上門來,将他們丢給後媽照顧。

父親和後媽都有酗酒的惡習,喝醉了就會大吵大鬧,或者打罵他們。

後來,父親因盜竊入獄,他們被寄養到祖父母家,又遭到了祖父母的虐待。

為了在混亂的處境中自保,勞拉隻能套上一層厚厚的殼,把自己僞裝成張牙舞爪的怪物。

而在《早安,怪物》中,還有很多人像勞拉一樣,活在原生家庭的陰影中。

華裔彼得從小被母親關在閣樓,還遭到母親的打罵與貶低。

長大後,他一看到異性就恐慌不安,30多歲還沒談過戀愛。

印第安人丹尼5歲時被迫與父母分開,進入寄宿學校,在那裡頻頻遭到虐待。

成年後的他,失去了正常人的情感,就連妻女去世時也流不出一滴眼淚。

高智商女孩艾倫娜從4歲開始,被親生父親侵犯十年,身心備受摧殘。

她長期掙紮于痛苦中,分裂出多重人格,成年後還多次試圖自殺。

還有富二代瑪德琳,童年時期被精神變态的母親百般折磨,懦弱的父親則袖手旁觀。

即使長大成人,她也時刻處于不安與焦慮中,患上了嚴重的恐慌症。

遺棄、幽禁、虐待、性侵、暴力……可怕的童年經曆,成了伴随他們一生的噩夢。

而生活中,也有無數人正困在原生家庭的陰影中。

有人受制于父母的掌控,逐漸失去自我,整天活得渾渾噩噩;

有人從小就被父母忽視,内心極度缺愛,頻頻引來爛人爛事;

也有人被父母寄予高期待,多年飽受完美主義和拖延症的困擾……

作家林海音說:“每個人生理上的童年終将消逝,但心靈的童年總會伴随終生。”

童年,是人一生的起點,也是決定我們未來走向的關鍵。

在最需要關愛的年紀,你所受過的傷害,都會成為生命中揮之不去的烙印。

如果成年後的你内心敏感、渾身是刺,請相信,那根本不是你的錯。

你也并非不被世界接納的怪物,不過是困在殘缺童年中,渴望被人看見的孩子。

《早安,怪物》:原生家庭受過的傷,要怎樣才能翻篇

2

原生家庭帶來的“毒”,要靠你自己來解

心理學上有一種“暴露療法”,指的是:

越是害怕某個事物或情境,越要不斷直面它,達到逐漸适應、減輕恐懼和焦慮的效果。

在《早安,怪物》中,凱瑟琳便以這種方式,幫助勞拉克服了心理創傷。

治療初期,談到童年被遺棄的遭遇時,勞拉的語氣漫不經心,仿佛這隻是件稀松平常的事。

小時候,勞拉不許弟弟妹妹提起父親離開的事,否則就會狠狠揍他們一頓。

長大後,她也在弟弟妹妹面前,刻意回避兒時的往事,假裝什麼都沒發生過。

她不斷美化父親的形象,把父親塑造成一個失去妻子、欠下債務,還要養育孩子的可憐人。

當凱瑟琳斥責她的父親時,她極力辯解:“父親也不想跟我們分開的,但他别無選擇。”

她還自責沒保護好弟弟妹妹,讓他們至今性格内向,不善交際,把日子過得一團糟。

當凱瑟琳指出她那時也隻是個孩子時,她卻駁斥道:“很多女孩九歲時就能照顧别人了。”

對她來說,那段過往就像是一間關滿妖怪的房間。

她甯願假裝遺忘、自我欺騙,也不敢輕易打開門走進去。

而這樣做,反而讓她永遠活在過去,不由自主地讨好跟父親一樣差勁的男人,不停地幫上司、男友收拾爛攤子。

但若想擺脫困境,勞拉必須鼓起勇氣,直面并趕走房間裡的妖怪。

在凱瑟琳的要求下,她第一次主動跟妹妹聊起父親,安慰妹妹說:“我們小時候很不容易。”

通過與妹妹的交談,她越來越意識到,父親就是一個軟弱自私、不負責任的人。

她也逐漸願意承認,九歲的自己已經盡力了,做到了常人很難做到的一切。

從那以後,她開始拒絕做一個拯救者,不再幫上司完成工作,并跟男友提出了分手。

她也試圖建立起“正常”的家庭模式,跟一個善良、誠實、有責任感的男人結了婚。

婚後,她積極幫助弟弟妹妹,在事業上也不斷突破,成了一家基金會的負責人。

但令凱瑟琳驚訝的是,勞拉說就算有機會從頭來過,她也不希望有任何改變。

她說:

生活就像是叢林,我手拿斧頭生生開辟出一條道路,步行穿越過最黑暗的區域,還深入充滿水蛭和鳄魚的沼澤。

這也許不算英雄事迹,但也是種成就。

而除了勞拉之外,書中的其他來訪者,也在回溯童年往事的過程中治愈了自己。

通過自我審視,他們認識到自己沒做錯什麼,而是出生在了一個糟糕的家庭裡。

這樣的出身禁锢了他們,也磨煉了他們,讓他們活成了自己生命中的英雄。

人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但你可以決定你自己的未來。

你可以在過往中沉淪,也可以從痛苦中覺醒。

心理學家薩提亞說過:“不是每個創傷都是災難,除非你允許這個災難發生。”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童年的糟糕經曆,而是我們賦予這段經曆的意義。

找到心底裡那個受傷的小孩,聽他訴說委屈與不甘,為他注入希望與力量,帶他重新認知與定義自我。

一點點袒露内心,一寸寸直面傷痛,就是你不斷療愈自我的過程。

一個人隻要足夠勇敢,終究能揪着自己的頭發,把自己從沼澤地裡拔出來。

《早安,怪物》:原生家庭受過的傷,要怎樣才能翻篇

3

成年人的第一課,就是把自己重養一遍

或許,你也像書中的主人公一樣,經曆過黯淡無光的童年。

那麼該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牢籠,徹底治愈内心的傷痛呢?

在《早安,怪物》中,我總結出了3個建議:

1. 學會表達情緒,培養生命力。

書中的印第安人丹尼,兒時在白人開辦的寄宿學校中,遭到了神父、醫生的虐待與侵犯。

他想過從父母那裡尋求幫助,父母卻視他為白人教出來的異類,對他的态度極為冷淡。

得不到任何回應的他,漸漸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感受,變得沉默寡言,情感麻木,毫無生命力。

白人同僚嘲諷他,給他取外号,他充耳不聞;妻女車禍去世,他也顯得異常平靜,第二天照常上班。

直到接受心理治療的第三年,他開始慢慢學會正視内心,去感受并表達每一種尖銳的情緒。

去給妻女掃墓時,他不再回避悲傷,對着墓碑訴說了自己的思念。

被同僚取外号時,他不再克制憤怒,回應道:“不要再用這個名字叫我!”

當他看見、接納并表達情緒後,整個人都變得更加有活力。

他開始積極參與社交、幫助他人,後來還成為給他人提供心靈療愈的導師。

心理學家海藍博士曾說:“人生最大的消耗就是,把精力和時間花在和情緒的對抗上。”

情緒就像流沙,越是控制,越容易失控。

你若強行壓抑情緒,它就會變成一種自我懲罰,吞噬掉你心中的力量。

誠實面對自己,想哭時哭,想笑就笑,生命力越旺盛的人,活得越通透自由。

2. 重構自我認知,培養配得感

人如果小時候生活匮乏,長大後也會習慣性認為,自己不配擁有美好事物。

這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不配得感”。

書中,被父親侵犯、遭祖母虐待的艾倫娜,便深受不配得感的折磨。

明明大學時期她門門功課優秀,她也覺得自己很差勁,中途選擇了退學。

明明數學、計算機都能無師自通,她卻指責自己很笨,随便找了份基礎工作。

對此,凱瑟琳提出“重構”療法。

就是以另一種視角,重新解讀艾倫娜的童年,讓她不再關注苦難本身,改為關注戰勝苦難的自己。

艾倫娜逐漸明白:自己并不糟糕,而是奮力穿越荊棘叢的勇士,配得上世間最好的一切。

漸漸地,艾倫娜開始變得自信,不再動不動就貶低自己。

她主動向上司提出升職加薪,并自學大學課程,讓生活走上了正軌。

現實中,很多人都渴望過得更好,但等到好事發生時,又覺得自己不配擁有。

小到一件漂亮衣服、一個名牌包包;大到一個理想的伴侶、一個難得的機會。

結果,他們不僅錯過了本就屬于自己的美好,還讓自己的人生逐漸偏航。

相反,那些運氣好的人,始終堅信自己值得想要的一切。

修煉内心的配得感,你相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最後就會得到什麼。

《早安,怪物》:原生家庭受過的傷,要怎樣才能翻篇

3. 停止自我苛責,培養松弛感

在網上看到一種說法:所謂的松弛感,都是被愛出來的。

書中的瑪德琳,從小事事都得照母親的要求去做,否則就會遭到母親的羞辱。

母親還經常不許她吃飯,看見她偷吃零食時,會陰陽怪氣地叫她“怪物”。

這讓她誤以為,隻有當自己足夠完美,才值得被愛。

于是,長大後的她拼命工作,一年到頭都泡在公司,患病期間也不肯休息。

她還時刻感到不安,因害怕失事而不敢坐飛機,因患上“拔毛癖”而幾乎拔光自己的眉毛。

遇見凱瑟琳後,她才恍然驚覺:自己從來都沒做錯什麼,是母親沒有給予愛的能力。

她不再過度苛責自己,開始試着做自己的“母親”,無條件地愛自己。

工作上,她放慢了節奏,留出休息時間;生活中,她也與母親保持距離,不再百般讨好她。

當一個人開始确信,不管自己是什麼樣子都能被接納和包容,才會真正放松下來。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從家庭中獲得這樣的支撐,但你還可以學會好好愛自己。

讓緊繃的心弦松弛下來,允許自己脆弱、失敗和不完美,接受自己原本的樣子。

畢淑敏說:“人惟有松弛才可達久遠,惟有松弛才能更深入地開放潛能。”

停止自我苛責,當你柔軟地對待自己,對待整個世界,便能活出真正的自在從容。

書中,凱瑟琳将這五位患者,稱為“勇敢的心理戰士”。

在原生家庭中受過的傷,如毒液般滲透進他們的人生,摧殘他們的身心。

但他們沒有放棄自己,而是在童年的廢墟之上,重新搭建了靈魂的避風港。

想起這樣一句話:“永遠不要以童年遭受的苦難和糟糕的原生家庭,作為自己堕落的借口。”

原生家庭無法改變,你不能選擇你是誰,卻可以選擇成為誰。

從現在起,把自己當作一株嫩芽,精心呵護,用心培育,重新把自己養一遍。

為自己澆灌滿滿的愛意,即使出身于一片淤泥中,你也能活出屬于你自己的燦爛人生。

點個贊吧 ,要相信,這世上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而你永遠都是自己最好的“父母”。

作者:洞見·許朝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