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為自己積累财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種福田

作者:雪漠禅壇

昨天,有個朋友問,雪漠老師,你講的和事佬和孔子所說的鄉原,有什麼差別嗎?我說,不一樣,差別有兩點:第一發願;第二目的。

孔子最讨厭鄉原,稱之為“德之賊”。孟子也非常痛恨鄉原,稱之為“閹然媚于世也者”。那麼,什麼是鄉原?我在解讀“中華文明的路标”之海瑞時也談過,通俗而言,鄉原就是對誰都哼哼哼哈哈哈好好好的“好好先生”,看似忠厚老實,實則毫無原則,不點頭不搖頭,為求自保的老好人。

和事佬的“和”,他的目的是想把事情處理好,讓社會和諧。他有一種非常積極的想做好事的心态。而鄉原呢,怕承擔責任,怕得罪人,不敢說自己該說的話。前者是公,後者是私,兩者發心不一樣,導緻的結果就不一樣。中國曆史上的很多事情都是由這種鄉願之人害掉的,是以孔子也好,孟子也罷,都非常痛恨鄉原。而大公無私者,做事是為了公,為了團結,為了統一戰線,為了和的目的,這是真正的和事佬。

從《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教育學生的時候,除了六藝的教授之外,他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帶着學生,一邊和學生做事,一邊講一些道理。他有自己的私學,學生很多,收的學費就是十條臘肉。同時,還有很多人分别管理着不同的事務,孔子付給他們的報酬是多少鬥粟。孔子時期,以谷子、小米等作為貨币,那時候還沒有流通金銀、銅闆等。宋朝出現交子之後,社會上才開始流行紙币。

有一天,子華出使齊國的時候,冉有請求孔子給他的母親一些谷米,孔子說,給他六鬥四升。冉有說,再給一點吧,太少了。孔子說,那就再給他二鬥四升。結果,冉有卻給了他八十鬥。孔子有點不高興,就說,“赤之适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濟富。”意思是,子華到齊國去,坐着肥馬——馬有很多種:一種是肥馬;一種是瘦馬。小時候,我的父親是馬車夫,我知道哪些馬肥,哪些馬瘦。水草非常好的時候,馬就肥。有時候,在草裡加一點豆子、谷子,馬吃了之後也會很肥——駕的車子,穿着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的财富不是為了給人增加财富。君子救急救難救貧,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那麼,雪漠的收入主要做什麼呢?除了自己每月三百多塊錢的飯錢之外,主要用來做幾件事情:第一,專職志願者的生活補助;第二,作品的翻譯經費;第三,修建書院;第四,出版、捐贈圖書。

比如,我們走到什麼地方,就把圖書捐到什麼地方,走一路捐一路送一路。昨天,有一個朋友打來電話,告訴我,他刑滿出獄之後,已經在某地定居了。他說,現在最想見的人就是雪師。為什麼?前幾年,我們曾經搞過“全民閱讀進高牆”活動,向全國各地的監獄、看守所、戒毒所等機關捐了大量的圖書。很多犯人及其他特殊人員,看了我的書之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曾經,有一個犯人,利用每周與家人通話的機會,給我打電話。他說,雪漠老師,我看到你的書了,非常感謝你。就是每天的讀書,支撐着我和我的家人走過了這段非常艱難的時光。我聽了很欣慰,覺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

原思曾是孔家的總管,孔子給他俸米九百,原思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多了你可以救助鄉裡的老百姓。

注意,這是孔子對待财富的兩種觀點:第一種,子華家中富有,就少給他一點,因為君子救急不添富;第二種,原思應得的東西,要接受,不要推辭,多了可以幫助貧苦。

君子愛财,取之有道。君子不拒絕财富。君子和一般人一樣,都愛财,但用财不一樣。财富是一種福報,不是求來的,而是積來的。是以,我們不要看他怎麼去得财,而要看他怎麼去用财。掙錢是福報,花錢是智慧。

最近,我身邊的一位朋友,人生就出現了大轉機。為什麼?他曾經為書院做出了貢獻,慢慢積累了大量的福報。福報是積的,福報不是算計的。當你積到一定的時候,許多人幫你、認可你的時候,财富就來了。來了财富之後,你不要拒絕财富。如果一味拒絕的話,也不好,你要接收财富。接收财富之後,把它用于利益他人、利益社會,這樣就會形成良性循環,你的财富自然會滾滾而來。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為自己積累财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種福田。種福田有兩種方式:第一上供;第二下施。上供就是把财富供上,比如,子貢為孔子周遊列國提供經濟支援,這就是上供。孔子建議弟子原思把多餘的俸祿散給老百姓,這就叫下施。

布施,換上當代人的說法,叫分享。分享一般有三種形式:第一法布施;第二财布施;第三無畏布施。法布施 就是傳播知識,傳播真理,分享給别人,當然也包括著書立說。财布施 就是我們所說的斷舍離中的“舍”。什麼是斷舍離?斷,斷掉自己的欲望。舍,把自己一些多餘的東西分享出去。離,遠離一些讓自己産生強烈欲望的環境。那麼,什麼是無畏布施?在别人危難、害怕、困苦的時候,讓他脫離恐懼,使其身心安甯,給别人一份好心情。

過去,我辦作文班的時候,陳亦新問,爸爸,某某人幫了我很多忙,給他的孩子免學費嗎?我說,不要全免,可以免大部分。他說,為什麼?我說,全免的話,下一次他就不好意思來了。你可以象征性地收一點,或者收一半,這樣,他的孩子就會一直學習。

同樣,朋友之間也是這樣,你該收的一定要收,不然他下次不敢用你了。比如,有時忙得顧不上的時候,我會經常讓身邊的志願者幫我買個什麼東西,買完之後,他不要錢。我說,那不行,下一次我就不好意思讓你再幫我買了。這也是一種禮儀。

一次,子路救了一個人,那個人供養了他一頭牛,子路就收下了。孔子高興地對子路說:這頭牛收得很好,這樣,以後誰都會去救人的。但是,子貢卻不這樣做。魯國當時有一個規矩就是,要是誰在國外發現了魯國人當奴隸,就可以把他贖回來,國家給彌補這筆贖金。結果,子貢贖了一個奴隸回來,但卻不要那筆贖金。于是,孔子就說:你做得不對,如果都像你這樣的話,以後誰還願意去贖人。子路和子貢,雖然做的都是好事,但對社會産生的效果卻不一樣。

我常說,心如瓶子,财富如水。瓶子不大,裝不了多少東西。隻有心寬如天,才能富大似海。重要的是,讓自己的心大起來。當你的心像大海一樣,那麼百川就會彙入大海。是以,我們要學會用好自己的财富。從一個人的用财中,我們會看到一個人的品質。同時,從一個人的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價值。那麼,讓自己擁有福報的方法,就是貢獻社會、利益他人。把種子撒向土地,它自然會長出莊稼。

——2021年7月15日寫于武威雪漠書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