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中國風電插上翅膀!松江這裡有一位“追風者”

作者:上海松江
為中國風電插上翅膀!松江這裡有一位“追風者”

在城市的邊緣,一台台高大的“白色巨人”矗立在廣袤的地平線上,它們于青山綠水之間漫卷長風,迎着風的旋律舞動着“翅膀”。如今,中國的風電葉片不僅在遼闊的中國大地轉動,還在異國他鄉的草原、大海邊轉動。為了實作這樣的夢想,中國幾代風電人為之而奮鬥。上海緻遠綠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産品研發主管、機械工程師周紹君就是其中的一位。

自2010年加入風電行業以來,周紹君帶領公司團隊參與主導了多個風電新産品的研發及量産,主要負責機械結構和葉片的設計。他研發的三十多項技術獲得了國内外專利,解決了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

為中國風電插上翅膀!松江這裡有一位“追風者”

技術創新 打破國外長期壟斷

2021年,由周紹君帶領的團隊和西北工業大學聯合開發的首套國産NPU-WA翼型族R21分布式風電葉片下線,這标志着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風電葉片在松江誕生。記者在上海緻遠的工廠中的房間内見到了這套風電葉片,它的體型巨大,形狀酷似鲸魚。“這套風電葉片長20米,重1.3噸,經充分的風洞試驗驗證,多項關鍵性能名額優于國外同類翼型,尤其是風力系統效率理論上能提高1%-2%,這樣效率的提升在風力發電行業還是很出色的。”周紹君介紹。

這些年大陸的風力發電事業發展迅猛,尤其是在風力發電核心技術研發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風力機專用翼型仍長期被國外巨頭所壟斷。“翼型是空氣動力學氣動設計的核心單元,飛機和風電葉片截面形狀就是氣動翼型,這個形狀對整機的最終性能起到關鍵的作用。”周紹君告訴記者,此項目将具有完全知識産權的國産翼型應用到實際産品中,進行産業化應用和驗證,推動了整個風電行業的翼型國産化程序。

周紹君的探索步伐從未停止,通過不斷研究,他主導研發的單驅同步變槳的新技術也在公司多個産品線得到應用和量産,該技術在業内領先并于2011年即獲得國際PCT專利。“該技術解決了中小風電機組變槳機構安裝空間不足、多葉片同步控制精度不高的技術難題。同時可以提升機組變槳可靠性和安全性,并降低制造維護成本。”周紹君說。

為中國風電插上翅膀!松江這裡有一位“追風者”

迎難而上 專注于每一個細節

針對俄羅斯北極等嚴寒地區水泥澆灌難度大和葉片結冰,道路常年被積雪覆寫,大型工程機械無法進場,設計了預制現場組裝的基礎和黑色防結冰塗裝葉片;針對海島吊裝裝置無法進場,設計了自吊裝塔架……為了啃下一塊塊“難啃的骨頭”,不論環境多麼惡劣,周紹君都會迎難而上。靠着這股狠勁,他帶領團隊形成了一套成熟應對海島、嚴寒、結冰、高鹽霧等環境的定制方案,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為中國風電插上翅膀!松江這裡有一位“追風者”

“所有參與開發的産品,我都親臨一線體驗每一個零件裝配過程,收集需求,然後改進,減少勞工的操作難度,降低操作要求。”周紹君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在公司第一台100kw樣機試運作期間變槳系統出現故障時,作為對裝置最為了解的設計者,周紹君為了盡快找到故障原因,恢複測試,他臨時設計了工裝吊籃,系上安全帶,爬到了輪毂最前端,在離地37米的高度圓滿完成了裝置的檢查和修複工作。“說害怕肯定是有的,但我也想通過這種帶頭示範作用,讓所有技術人員、操作勞工克服恐懼心理,适應這種作業環境。”周紹君說。

為中國風電插上翅膀!松江這裡有一位“追風者”

作為風電技術研發的見證者、參與者、奉獻者,面對接下來的挑戰,周紹君也直言将繼續精益求精,帶領團隊攻關,他說:“新的時代賦予了我們新的使命,也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非常榮幸成為綠色能源踐行者的一份子,我将繼續努力為人類奉獻碧水藍天,為未來留下更多資源。”

文字:李夢颀

圖檔:受訪者供圖

編輯:沈莉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