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一假期,開屏記者帶你探秘雲茶“秘境”釘耙山

作者:開屏新聞

5月2日,雲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會、普洱市鳳山鎮政府聯合組織在釘耙山舉行“釘耙山普洱茶基因物種庫和保護基地”授牌儀式。在肯定釘耙山在普洱茶物種方面重要性的同時,也想通過更多專家、學者的介入,讓這個雲茶“秘境”的更多故事和特性得以展現世間。

視訊加載中...

物種豐富,被譽為普洱茶基因庫

釘耙山位于普洱市景谷縣鳳山鎮文折村,因山體連綿起伏,好似《西遊記》裡豬八戒的釘耙,故此得名。

近年來,雲南普洱茶微小産區崛起:易武有高杆,倚邦有貓耳朵,曼松有紫紅土,困鹿山有細葉茶,黃草壩有紫紅茶,景邁山有生态,昔歸有藤條茶。釘耙山則同時擁有衆多普洱茶微小産區的特征。

五一假期,開屏記者帶你探秘雲茶“秘境”釘耙山

在釘耙山古茶園,每走一段距離,就會發現一種不同的茶葉品種——這裡有雲南茶的大部分品種:紅梗細葉、白梗細葉、綠梗細葉、黃金芽細葉、柳條形細葉、“雞嘴殼”細葉、紅梗小葉、綠梗小葉、“貓耳朵”小葉等,還有4個未知名(待考證)的細、小葉種古茶樹品種。

茶文化研究者周重林曾評價釘耙山:“曼松的紫紅土,它有,遍布整個茶區。困鹿山的細葉茶,它有。倚邦的貓耳朵,它有。昔歸的藤條茶,它有。景邁山的生态,它有”。

五一假期,開屏記者帶你探秘雲茶“秘境”釘耙山

雲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正榮把釘耙山稱為“秘境”。他說,這裡物種多樣,茶葉資源豐富,有細葉種,喬木大葉種,還有小葉種,紅稈紅葉等,被譽為“紅梗紅葉古樹茶的存活地”。

生态恢複,12戶村民回來了

此時的釘耙山上,茶樹上的茶葉葉片已不多,這裡剛完成春茶采摘,晾曬大棚裡的茶葉散發着茶香。雖然茶葉已經下樹,但這裡并不像有的名茶山一樣,吸引着鮮葉采購商。

55歲的釘耙山村民小組長劉顯兵擁有近2畝的茶園。雖然1969年,他就出生在釘耙山,但他卻是2006年才回到山上定居的。

五一假期,開屏記者帶你探秘雲茶“秘境”釘耙山

1969年,釘耙山發生泥石流地質災害。當地政府考慮到村民安全,動員大家搬到距釘耙山50多公裡外的平寨村去居住。剛出生的劉顯兵被帶離了釘耙山。

“後來,老人又把我們帶回了釘耙山。當時一起回來的有20多戶人家。”劉顯兵說。但到了1989年,劉顯兵又離開了釘耙山。

盡管外出打工在經濟上有了更多收獲,但劉顯兵的父親卻叮囑他一定要回到釘耙山,去照看那些連他父親都不知道是誰種下的茶樹。

2006年,劉顯兵按照父親的囑咐回到釘耙山,此時政府修通了這裡連接配接外界的道路。而且次年,村裡還通了電,生活條件大為改善。

劉顯兵指着當年泥石流發生的地方說,以前那些地方都是光秃秃的。釘耙山上最多時有幾百人,到處開荒,破壞生态。在大家搬離幾十年後,這裡的生态又恢複了。

“以前山上有兩個寨子:劉家寨和朱家寨,有100多戶人家。經曆數次搬遷後,目前釘耙山上的村民共有12戶。他們又回到了過去祖輩生活的地方。”鳳山鎮文折村黨總支書記普春華說,對當地茶樹究竟是何時種下的并無相關資料記載。但在明朝時,這裡就有人居住。距此20多公裡山路外就有茶馬古道上的鹽井。當時就用茶葉以物易物,換取鹽巴。

普春華說,以前為了種青稞、苦荞,村民把周圍的山頭都開發了。現在退耕還林,生态好了, 山上滿是樹木,除了茶樹外,還有核桃樹、西南桦、思茅松等。曾經發生泥石流的地方現在也滿是樹木。

鳳山鎮鎮長王成骜說,在原村民長時間離開後,當地植被越來越茂盛,地質災害隐患得到控制。目前,鳳山鎮還有5個地質災害隐患點,釘耙山地質災害隐患點已經被移除很長時間了。

五一假期,開屏記者帶你探秘雲茶“秘境”釘耙山

現在,釘耙山茶園面積有300多畝,茶樹樹齡呈階梯狀分布,有的樹齡四五十年,有的超過800年。随着釘耙山茶葉的知名度不斷提升,以前去外面打工的村民,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打工。

“去年,景邁山申遺成功,今年景谷縣獲得中國大葉白茶縣稱号。這裡有豐富的茶馬古道、鹽道等人文曆史資源。政府已将釘耙山列入鳳山鎮生态保護重點區域,将借助釘耙山知名度,不斷挖掘‘茶文旅’資源,争取打造釘耙山田園綜合體。”王成骜說。

分紅将用于村裡公益事業發展

除了12戶村民,現在釘耙山茶山上定居的還有茶農許雲恩。許雲恩是普洱人,老家離釘耙山很近。“我第一次走進釘耙山,是2021年4月30日。當時路不通,車進不來,把車停在了山外後,就讓當地村民用機車帶着我走了很長一段山路,才進到釘耙山。當我看到這裡的古茶樹後,非常震驚,非常驚喜。這裡可以說是普洱茶的最後一塊秘境之地。”許雲恩說,因為條件限制,不可能把當地的茶采出去加工。當時就在古茶樹上采了幾片葉子送入口中,吃了以後,更是喜歡這裡古茶的味道。

五一假期,開屏記者帶你探秘雲茶“秘境”釘耙山

許雲恩說,釘耙山上的古樹茶生長在高山坡地密林之中,常年不幹旱,不積水。釘耙山上基本都是紫紅色風化石,水浸成泥,日曬成石,這正是“好茶生亂石,紫紅為上”之地。釘耙山普洱古樹茶自然生長的海拔高度為2160米至2600米。這裡氣候多變,早晚雲霧缭繞,正午陽光強烈,這就是“高山雲霧出好茶之地”。

許雲恩是茶農,也是釘耙山古茶園主理人。他希望通過不出售鮮葉和散茶,全部茶葉統一采制、統一包裝、統一價格銷售,來規範這種産量本就不高的普洱茶銷售,幫助釘耙山的村民更好地改善生活。這也正是最近春茶下樹後,看不到鮮葉采購商的主要原因。 “這裡沒有公司,也沒有合作社,實際上就是茶農自己在運作。我們一共有13個成員,大家都達成了共識。”許雲恩說。

五一假期,開屏記者帶你探秘雲茶“秘境”釘耙山

許雲恩介紹,目前,村民的收入共分為3塊:茶園租金、日常休整管理及采摘費用、分紅。去年,釘耙山出産茶葉900多公斤,銷售過半。有村民在日常茶樹的管理及采摘費用上拿到了20萬元。等今後銷量再好一些時,還将有更多經費用于分紅給村裡的老人以及上學的孩子,支援村裡公益事業發展。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張勇 攝影報道

部分圖檔由受訪對象提供

一審 楊茜

責任編輯 貓恩泊

責任校對 楊飏

主編 何曉宇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