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月 泣别鄉黨王若冰(組圖)

作者:陝西網渭南站

五月 泣别鄉黨王若冰(組圖)

五月 泣别鄉黨王若冰(組圖)

這個假期過得有些難忘,也有些驚慌。

3日,渭南的天空一直是黑雲壓城,陰雨不絕。

當晚,驚聞噩耗,隴人驕傲的文學星将王若冰因心梗猝逝,享年62歲。

秦嶺低吟,渭水嗚咽,漢江挽歌。

若冰走了,他把有限的生命,

獻給了無限熱愛的文學事業。

他曾在《最後的道别——哭雷達》寫過這樣一段話:

“當代文壇一顆光焰亘久閃爍的巨星、時刻眷戀着渭河邊上故鄉的赤子先生,竟這麼匆忙、這麼突然、這麼毫無征兆地絕決而去一一好像是生怕驚擾了别人、生怕給這本來就紛雜恍惚的人世增加一絲負擔!”

沒想到,他的離世,也是這樣的悲傷!

10年前,在渭南日報工作時,他寫《渭河傳》來渭南,我們相識,得知老鄉參加過報社組織的“渭河上下”大型采訪活動,并拍攝下許多采訪圖檔,他留下電話,相約天水相見,并為他寫作出書提供圖檔。這些年凡事纏身,終未成行,沒相竟成永别,留下終身憾事!

王若冰自稱“秦嶺之子”,立志為秦嶺山河著書立傳。他是第一位完成對東西綿延1600公裡的秦嶺山脈考察的作家,在業界,被認定是研究秦嶺文化的第一人。2004年,王若冰孤身一人從天水境内的秦嶺支脈嶓冢山出發,采取東西繞行、南北穿越的方式,對秦嶺山脈曆史人文、自然地理進行了全方位考察,先後創作出版了《走進大秦嶺一一中華民族父親山探尋》《渭河傳》《走讀漢江》等“大秦嶺長篇系列散文”,并擔任八集人文紀錄片《大秦嶺》撰稿、12集人文地理紀錄片《中華秦嶺》總撰稿,首倡“大秦嶺”“秦嶺是中華民族父親山”和“秦嶺文化”概念,被媒體譽為“秦嶺赤子”“秦嶺文化開掘者”。

特别是2007年10月1日,花城出版社出版《走進大秦嶺》後,王若冰以《走進大秦嶺》為藍本、擔任一至四集撰稿的八集電視紀錄片《大秦嶺》(2010年元旦在《探索.發現》欄目首播。)先後獲中國電視第25屆金鷹獎優秀紀錄片獎、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文化(文藝)欄目暨大型特别節目優秀大型紀錄片獎、國家廣電總局2010年國産紀錄片暨人才扶持計劃優秀中篇獎和最佳編劇獎。

他的《大秦帝國》煌煌巨著奠定了他曆史學者的地位;

他的《大秦嶺》填補了一位文學作家為山河立傳的空白。

他的《渭河傳》是“秦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是一部具有史詩性質的長篇文化散文,從文化的角度探讨秦嶺,以作家的眼光審視渭河,用散文的筆法将渭河文化精神史詩化的呈現。

他的《走讀漢江》以富于激情和智慧的言說方式,實作了描寫與叙事過程中的文景交融、情韻互現,還從多角度、多視野為讀者呈現出漢江千回百轉、生機勃勃的情感與精神氣象。

他的《仰望太白山》,發掘了一座山的神性,讓一座山的自然美景與人類精神相通,闡述了一座山從人到神的厚度。

2004年前二三十年,王若冰一直在寫詩,也享有盛名。2004年他一頭撞入秦嶺的懷抱之後,秦嶺的自然山水、曆史文化、精神魂魄,不僅帶給了他新的創作源泉、開拓了寫作的新境界,開始了一種與天地萬物相交相融的行走式寫作,他說是“為山河立傳”。

王若冰是甘肅天水人,退休前為天水日報社副總編輯。退休後,他一直筆耕不辍,對陝甘兩地文學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

若冰千古,鄉黨一路走好!

五月 泣别鄉黨王若冰(組圖)

王若冰行走在秦嶺與渭河之間。

五月 泣别鄉黨王若冰(組圖)

王若冰走進太白山巅。

五月 泣别鄉黨王若冰(組圖)

渭南參加“萬裡黃河·情牽合陽”2019中國黃河旅遊大會。

五月 泣别鄉黨王若冰(組圖)

《仰望太白山》在太白山國際旅遊度假區首發。

五月 泣别鄉黨王若冰(組圖)

接受鳳凰網陝西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