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視障孩子們的“指南星”

作者:春河月亮

“預備,開始!”一間體育館裡,哨響清脆,兩名國小生并排開啟“青蛙過河”比賽,他們揪起各自身旁的紅色棉墊,鋪在身前供雙腳站立,回身摸索到另一塊兒棉墊再拎至前方,如此往複,朝終點進發。

到達終點的路徑,直線距離最短。賽場上的孩子心裡門兒清,卻無奈一次次“偏航”。還好,站在終點線前方的老師們放聲呐喊加油,孩子們找準“航标燈”,一次次順利矯正方位。

視障孩子們的“指南星”

“五一”假期前夕,北京市盲人學校召開運動會,除“青蛙過河”,還有“兩人三足”、雙人跳繩、音樂表演……出于安全考量,比賽項目大多設計為親子運動,不少家長因工作安排無法到現場,青年教師們便齊上陣,陪學生們盡情“撒歡”,享受運動快樂。

“跳多少個沒關系,中間斷了我們接着再開始。你是最棒的!我們一起加油!”看到跳繩小搭檔心生緊張,“95後”教師周星竹邊為他鼓氣,邊帶着他做熱身練習。随着跳繩成功一起一落,學生緊鎖的眉頭舒展了開來。

三年前,周星竹從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畢業,由于機緣巧合她被普通國小錄取,擔任國文教師。命運的齒輪,總朝着心中念想的方向轉動。工作兩年後,她關注到北京市盲人學校招聘資訊,毅然選擇報考,重新拾起“更向往和喜歡的特教專業。”

回到特教崗位,她的工作少了些許傳道授業解惑,更多則是幫助視多障孩子學習吃飯、上廁所等基本生活技能。“視多障的孩子除了視覺障礙之外,還伴随智力和言語障礙。”周星竹告訴記者,“我教過的一個孩子,曾經喝酸奶不會插吸管,我一遍遍帶着他學。大概半年後,有一次在食堂看到他自己用吸管喝上了酸奶,我的那種成就感無法言說……回來當特教老師,我覺得很幸福。”

視障孩子們的“指南星”

北京市盲人學校建立于1874年,距今已有150年曆史。目前,這所學校主要為視力障礙學生,包括視多障學生提供教育服務,涉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高中階段的教育教學及綜合康複。

在這裡,特教專業出身的青年教師張之宜,正帶着孩子們探索“新奇天地”。

“有同學吃過三明治,但大家知道它是怎麼做出來的嗎?”勞動課上,張之宜從學生們感覺世界的聽覺和觸覺入手,教他們感觸蕃茄、雞蛋、面包片的實體形态,講解食材内部構成和營養成分。這些孩子們不曾想過,自己會在課堂上嘗試動手煎蛋、切蕃茄、烤面包片,嘗到親手制作的三明治。

“他們看不到世界的五彩斑斓,但内心依然多姿多彩。做成一個三明治、一個小手工,我和學生們都能開心一整天。”張之宜說。

青春的賽道,充滿嘗試與挑戰。正是選擇迎難而上,才不斷建構起花樣年華。

三年前,張天羽從首都師範大學英語教育專業畢業,選擇跨界進入北京市盲人學校教書。在此之前,他很少接觸到盲人。

“最開始沒想那麼多,看到招聘崗位就報了名。”他回憶,“來了後才發現,面前有‘一座山’——盲文怎麼寫?上課怎麼教?如何跟學生們互動?”

學習和行動,是克服挑戰和焦慮的“良藥”。從簡單的寫盲文評語着手,他慢慢學會了中英盲文的讀寫方式。在前輩的指導下,他也摸索出教學的方式方法。采訪現場,他還為記者展示了手刻盲文的技巧。“刻盲文要從右往左,盲文是鏡像狀态……”

視障孩子們的“指南星”

在張天羽看來,他跨過了一座山,也推開了一扇窗,透過這個視窗,不斷豐富認知和成長體驗。“以前覺得這個行業很小衆,别人問我還有點不好意思說。現在我總是主動跟身邊的人講起我的工作經曆,讓大家更多了解視障群體,了解特教領域。”

目前,大陸正持續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像北京市盲人學校的青年教師群體一樣,千千萬萬的特教領域青年奮戰一線,用青春和朝氣助力大陸特殊教育事業高品質發展。

“幸福、溫暖、美好,是這份職業帶給我的三個關鍵詞。能跟孩子們一起成長,我想就是自己對‘不負青春’這四個字的了解吧。”北京市盲人學校學前班青年教師王坤說。

以青春化作“指南星”,這群青年,指引着視障孩子們奔赴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記者趙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