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到底佛經應該怎麼念、念多少遍才能開悟?慧能是這樣告訴弟子的

作者:青雲塾

上接《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鑒禅師(九)慧能法嗣——吉州志誠》

僧人法達是洪州人(今江西南昌),七歲的時候就已經出家為僧了,經常誦讀《法華經》。他來禮拜慧能的時候,隻是象征性的磕了下頭,腦門根本就沒有碰到地面。既然是頂禮,本該五體投地的,否則是一種不恭敬的表現。 

到底佛經應該怎麼念、念多少遍才能開悟?慧能是這樣告訴弟子的

見法達目中無人,慧能責怪他道:“你有心頂禮就該五體投地,若非真心隻是敷衍,還不如不要頂禮。可見你心裡必定有什麼使你傲慢的東西存在。那我問問你,平時都修習什麼啊?”

法達回答到:“誦讀《法華經》,已經念了三千遍了。”

慧能說:“你如果能夠念誦到一萬遍,且領悟經中真義,而且沒有是以而自負的話,你就能與自在常伴了。可如今你隻念誦了三千遍,就覺得了不起了,卻還一點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看來還差得遠啊!”

慧能對法達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思,批評了他一通後說道:“聽這首偈語: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到底佛經應該怎麼念、念多少遍才能開悟?慧能是這樣告訴弟子的

可能有人覺得慧能也不道地,心中在意“頂禮”這種繁文缛節,因為弟子不向他叩首就責罵他們。但從這首偈語就能看出慧能的真意所在。

法達怎麼禮拜,都與他慧能無關,而是反映出了法達自身的狀态。

為什麼要對别人有禮貌呢?這不僅僅是一種禮節或形式,最關鍵的是以“行禮”的行為來放下自己的傲慢之心,就像折服石柱那樣高聳的我慢,豈有頭不點地之理?

頂禮既是警醒自己:自己有傲慢之心在嗎?同時頂禮本身又是一種修行,以這樣的行為讓自己忘掉自己,放下“我執”。

《金剛經》反複在說這兩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則非菩薩”。

這道出了那唯一的真相:“我”就是天下第一大謊言!因為“我”在,讓原本的“佛”成為了“凡夫”,修行的種種其實就是為了“破我執”,回到“無我”的狀态,當不再執于“我”,即得自在!

到底佛經應該怎麼念、念多少遍才能開悟?慧能是這樣告訴弟子的

而現實中,人們通常認為有兩個“我”需要全力的去維護,一個是“人我”,即身體;一個是“法我”即意識、認知。

但是,人的身體并不是常有不變的,出生就必然走向死亡,生老病死總相随。作為人的身體,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我”存在,其實都是一個不可常存的“變量”而已,沒有固定的“人我”需要來維護。

另外,人的思想、認知也都是随着閱曆、經驗的增長而變化的。認知沒有盡頭,活到老學到老,在思想層面上總是在不斷自我更新的,是以,也不存在确定不變的“法我”。

當人們有了“我見”,把身體與知見當成常恒不變的固有存在,把它們與外界隔離開來看待,就會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就會為了維持這個常在的“自我”而起貪嗔癡。

到底佛經應該怎麼念、念多少遍才能開悟?慧能是這樣告訴弟子的

比如:為了“人我”,就會貪吃、貪财、貪色、貪利、貪睡(五欲);為了“法我”,就會執着于自己的認知絕對性、正确性而與人發生争執、沖突,進而升起怒氣、怨氣等負面的精神狀态。“我”就是一切負面精神狀态的根源所在。

人的身體和思想怎麼可能是固定不變的呢?身體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化,細胞在衰老、死亡、新生;思想與認知總在不斷變化,即使是對同一事物的看法,昨天、今天、明天或許都有不同的看法與體會。

是以,“人我”、“法我”都是不可常在的,沒有固定的“我”存在,這才是生命的本質。修行就是要破除人我見,法我見,,“破二見”以體悟“無我”的生命本質。

修行不是獲得某種能力來解決問題、服務于生活,而是為了脫離煩惱,自在豁達、無任何負面心理的渡過一生。

到底佛經應該怎麼念、念多少遍才能開悟?慧能是這樣告訴弟子的

總是有人在質疑:佛學不為社會帶來任何物質财富,不創造、不推動社會進步,根本就不該存在!其實是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佛學為何物,就妄加評論,誰說一定要創造才值得存在?

更有甚者,說什麼“儒釋道各種人文書籍不值得看,還不如多看看科學、技術書籍”。

如果從解決現實問題的角度來看,當然如此。可人們面臨兩種問題,一是物質的,二是精神的,二者都不能舍去。

科學技術,是創造物質世界的,對于一個人來說那是“衣食住行”;人文哲學書籍,是創造精神世界的,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心情愉悅”。

的确,沒有一技之長,溫飽都不能保證;可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智、健康的心理,又如何享受生活?“有無相生”,隻有一面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到底佛經應該怎麼念、念多少遍才能開悟?慧能是這樣告訴弟子的

慧能這句“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道出了人生的迷之根源,也可以說是“成佛之路”。

佛學,對于生命的本質有非常深切的認識,而道學,則給出了相應的方法。其實佛道說的都是一回事,隻不過一個重于理,另一個重于行。

比如老子說:夫唯不争,天下莫能與之争。當心中“無我”,還會去争嗎?

道家的“不争”、“無為”其實就是對佛家“無我”的實踐!也可以說:無我而為,就是無為、就是不争。

到底佛經應該怎麼念、念多少遍才能開悟?慧能是這樣告訴弟子的

接下來慧能又問法達:“你叫什麼名字?”  

法達回答道:“法達。”  

慧能說:“汝名法達,又何曾通達佛法呢?”

法達雖然念誦了三千遍《法華經》,但是對于經文大意,确實不是非常精通,是以,他馬上就向慧能請教。

慧能就說:“你給我念誦《法華經》,我為你解說經文要義。”

法達就拿出《法華經》,大聲誦讀經文。

當他念到《譬喻品》時,慧能叫趕忙說:“停!原來此經是以“因緣出世”為宗旨,無論講多少譬喻,都超不出這個宗旨。是什麼因緣呢?世尊隻是為了一件大事來到世間,就是引導衆生悟入佛的知見。”

到底佛經應該怎麼念、念多少遍才能開悟?慧能是這樣告訴弟子的

“你不要錯解經意,以為經中說“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隻是佛菩薩的事,和我們這些凡夫沒有關系。如果這樣了解的話,就是謗經毀佛。佛陀所說的“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并不是為佛而說,因為他們已成就佛果,哪裡還需要為他們開顯。”

“是以,佛的知見就在自己内心,人人皆具。是以,成佛不是另外造一個什麼出來,佛性是本來具足的,隻需直下承擔即可。”

法達有所悟,繼續問道:“那是不是隻要徹底了解了經文大意,就可以不用天天念經了啊?”  

慧能馬上糾正道:“經有何過錯,讓你又如此想法?隻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以為在誦經、以為通過誦經能得到什麼?都是被經所轉。

到底佛經應該怎麼念、念多少遍才能開悟?慧能是這樣告訴弟子的

如果隻會埋頭誦讀經文,把這個作為功課來對待,卻不懂得由此開佛知見,和那種為了愛護尾巴甯願舍棄性命的牛有什麼差別?” 

法達言下大悟,不過回去後還是天天念經,隻不過心境則不同以往了。

隻要體悟真相,念與不念都是兩頭語。不過,要是沒有體悟佛意,不管通讀什麼經,不管誦經多少遍,也都是無濟于事的。 

《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鑒禅師(十)慧能法嗣——洪州法達》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