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聯合定價”技術上線,車險線上化的春天來了!

作者:今日保
“聯合定價”技術上線,車險線上化的春天來了!
“聯合定價”技術上線,車險線上化的春天來了!
“聯合定價”技術上線,車險線上化的春天來了!

從“四個輪子+沙發”到“四個輪子+晶片”,汽車的變化,可以說除了輪子沒變以外,其他都變了。

同樣在變的,還有時代塑造的消費者們,以及基于汽車的一切生态…

對于保險公司來說,電車、Z世代、保險…三方交彙必然迎來一個紅利期,上車晚了,輕則錯失紅利,重則成為時代的注腳。

盡管電車的趨勢已經定下,但車險的出路還在摸索。标的物的改變,給行業帶來的是定價上的挑戰,也是經營上的虧損。

進入二季度,就像蹭蹭蹭往上跳的溫度,車險市場也是“熱鬧非凡”。

前有頭部财險公司在行業的牽頭下召開行業内部會議,後有國家金融監管總局釋出《關于推進新能源車險高品質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的征求意見稿。

征求意見稿強調,進一步打開費率浮動,把定價權交給市場;強調定價機制和行業純風險損失率的測算機制,推動零整比等行業控費手段;并要求針對網約車推行“基礎+變動”的産品,同時研究行業建立剩餘市場機制。

着眼自律以管住現在的同時,引導行業加強定價能力打開未來發展空間,已成為行業高品質發展的一個可行之路。

不過,自律隻能治标,要走上高品質發展的道路,還要探尋問題的本源。

從标的物來看,伴随車輛智能化、電動化的發展趨勢,車險的産業鍊也正在經曆重塑和變革。主機廠通過建構全流程數字化服務平台,使用者全周期服務均實作了數字化。

既然車險作為其中重要一環,那麼加入平台化、數字化的生态中也是理所應當。

1 電車已成現象級趨勢:車險面臨“人”和“車”的雙重挑戰

根據乘聯會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一季度乘用車零售同比增長13.2%,其中新能源車零售同比增速達34.7%,而與之對應的是燃油車零售同比增速僅為3.6%。

在今天的新車市場中,每銷售3輛新車,就包含1輛新能源車。增量市場裡約1/3的滲透率,可以說已經将勢頭拉滿。

汽車消費市場的這種變化,顯然也随着車這個标的物傳導給了保險公司。

消費者買了新車,當然要買保險。買哪款,這個可能因人而異。但去哪買,似乎頗為一緻:網上買。

一家中大型财險公司車險專業人士也所見略同。

“…根據我們觀察,如今線上上投保的客群整體比較偏年輕化,更具有網際網路的消費習慣,這是網際網路保險最核心的底層邏輯。在這個基礎上,這類客群會根據自己消費能力和消費觀念,産生對車險保費價格、服務和品牌不同的了解與認識…”

頭部網際網路保險平台螞蟻保的資料也印證了這一趨勢。

根據螞蟻保的使用者統計,當下消費者通過線上化購買車險的頻度已經越來越高,而且這類客群,整體呈現出年輕化、個性化、追求極緻體驗化的特點,是移動互聯時代中的主流消費群體。資料顯示,螞蟻保車險的使用者群體中,40%以上是90後和00後。

消費者從線下到線上的遷徙,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并不是實體空間變換那麼簡單的事兒,僅僅是多元度使用者資料的沉澱,就足以讓車險發生巨大改變。

此前車險定價行業内更多的是從車的因素來考慮,比如車型、車齡、車輛零整比、保值率等。但真正是否發生風險,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人的因素,比如車主本身的駕駛技術、駕駛習慣等。

在過去的油車時代,受制于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和汽車本身形态,對人、車的因素幾乎沒法量化,隻能“感受到”。而在電車時代,移動網際網路技術高度發達,資料分析能力大幅提升,人、車的因素從過去的“感受到”轉變為“看得到”。

怎麼才能“看得到”?「聯合定價」技術是螞蟻保給行業的一雙眼睛。

據了解,螞蟻保通過在網際網路保險領域的技術能力,與人保财險等13家保險公司合作,以可信隐私計算技術架構「隐語」為基礎,綜合了車輛在使用過程中的“從車因素”和“從人因素”,能夠準确評估車輛的風險水準。

既能為保險公司制定更合理的保費政策,也能讓駕駛習慣好的車主得到更低的車險報價。營運資料顯示,「聯合定價」技術賦能後的車險,平均可為車主節省數百元。

“聯合定價”技術上線,車險線上化的春天來了!

2 新能源業務普遍虧損:定價挑戰或比預想大,保險公司如何跟上電車趨勢?

電車是潮頭,但保險公司站在潮頭感受到的不是意氣風發,而是戰戰兢兢。

為何?兩個字:虧錢。

不少保險公司對于新能源車險的盈利壓力,已經是“習以為常”。

甚至有基層業務員表示,電車第三者責任險的高出險率和高賠付率,再加上外觀易損件不斷增厚維修成本,讓保險公司“入不敷出”。

從資料來看,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過去幾年,新能源車險經營成績都不那麼好看。

根據行業公開資料顯示。

2023年車險承保盈利的公司,一共16家,承保虧損的48家。2024年一季度,行業車險綜合成本率97.7%,領頭羊人保财險僅有95.36%。

根據行業内部交流資料,有專業人士表示,2023年新能源車險的行業綜合成本率在120%左右,而行業車險2023年的整體綜合成本率為99%。考慮到新能源車險在車險中的業務占比為12%,故燃油車的綜合成本率隻有96%。

120%和96%的綜合成本率對比已經讓人惱火,再想想飛速提升的電車滲透率,若是2025年,達到行業預計的20%市占率的話,保險公司的挑戰可想而知。

對于保險公司而言,這個挑戰不論想不想接,都沒有選擇,畢竟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是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電車必然為行業帶來一個巨大的紅利。

但是,這個紅利需要跨過定價的門檻才能享受到。

螞蟻保平台「聯合定價」技術的誕生,就是為了破解車險定價難題。2023年,這一技術開始在平台新能源車型上應用,2024年初,已開始逐漸覆寫傳統的燃油車型。

随着車險市場化定價的推進以及諸如「聯合定價」技術的大規模推廣,新能源車險的虧損魔咒有望破除。隻有更多的保險公司有了精準定價能力,“行業魔咒”才可能會變成行業紅利。

3 除了定價問題:車險市場環境也是老生常談,從灰色地帶走向規範透明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監管的力量也需要新質生産力的力量

長期以來,線下車險市場存在返傭、返利等不規範行為,不僅擾亂了商業秩序,還侵犯了消費者權益,更讓行業的發展“磕磕碰碰”。

事實上,監管機構對于車險返費等不規範的銷售行為是長期關注并規範引導的。

2023年9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發《關于加強車險費用管理的通知》,要求對車險費用進行全方位管控。

2023年11月22日,人保财險等8家财險公司共同簽署《車險合規經營自律公約》,重點就是落實車險費用管理,嚴禁返現等。

試想一下,如果不能控制返現返傭等不正當競争,保險公司就會考慮通過提高車險自主定價系數、擡高車險保費價格的方式,用定價調整來緩解車險利潤壓力,使得部分消費者買車險時變得“更貴”。

種種迹象表明,在本次車險行業自律開啟後,整個車險行業将再次回歸車險理性競争的周期。“價格透明”和“服務競争”,将在今後一段時間裡成為車險市場競争的主流模式。

不過,車險尤其是是新能源車險的高品質發展,除了監管的“矯正”力量外,還需要新質生産力的力量。

線上化和定價技術,就是這個生産力。

車險線上化,不僅能夠讓消費者在保證個人隐私資料的前提下,更好地對保險公司的車險報價和服務能力進行對比,使其購買車險放心、安心。從定價技術來看,通過新技術讓安全地彙集更多的資料成為可能,進而能對車險風險成本進行更加精準的測算,給到車主一個合理保費,實作供給方和需求方的帕累托改進。

況且,線上平台相比線下,本身就具備價格透明、全程可回溯的優勢,從源頭上就杜絕了返費返傭現象的存在。

以“聯合定價”等新技術為代表的新質生産力的出現,不僅讓保險公司内部的業務單元的經營更加健康,也讓銷售端的“摩擦力”不斷降低、“能見度”持續提高,還為消費者帶來了更絲滑的服務體驗,更是讓行業可持續發展從口号變為現實。

車險線上化的春天,也許真的要來了。

“聯合定價”技術上線,車險線上化的春天來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