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牦牛絨,江南布衣為中國高端面料找到的一張名片

作者:酒死了
界面新聞記者 | 路非

穿梭在若爾蓋縣成片的草原牧場中,一頭頭黑色牦牛點綴于綠草間,牧民在牛群後跟随,形成了這幅寥闊壯麗圖景中的一筆。

若爾蓋縣隸屬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2022年,為履行國際濕地公約、護國家生态安全,國家林草局川甘兩省開展若爾蓋國家公園建立工作。其建立區位于川甘青三省交界區域,黃河上遊,涉及四川、甘肅兩省,屬青藏高原東緣森林草原雪山生态地理區,總面積13829.27平方公裡。

5月初,在牦牛自然脫絨的前期,江南布衣聯合紮瓊倉生态文化發展中心、牦牛絨品牌Shokay繡嘉和澳洋呢絨發起的“源于雪域 絨于自然”牦牛絨探索之旅活動在四川阿壩州若爾蓋地區開展,溯源探訪牦牛生存環境的同時,親身參與草原生态修複,在290畝寸草不生的“黑土灘”上留下希望的草種。

而江南布衣與牦牛絨結緣的故事要從更早之前開始說起。

牦牛絨,江南布衣為中國高端面料找到的一張名片

籍籍無名的牦牛絨到底有什麼魅力?

草原地貌豐榮的若爾蓋地區是牦牛重要的栖息地。作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牦牛對于栖息地有極高的要求,隻存在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

除了少量牦牛分布于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國,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掌握大宗牦牛牛種的國家,世界上95%的牦牛生長在中國的青藏高原。

牦牛絨是一種極為稀有的天然纖維原料,從牦牛身上自然脫落,每年隻有6月到8月的一次采絨。成年牦牛一年産量不超過300克,而能作為紡織原料的精梳牦牛絨更是僅占總量的10%左右。加之牦牛資源稀缺,牦牛絨是最有希望成為中國名片的珍稀天然纖維之一。

牦牛絨獨特的結構也賦予了它優異的自然屬性。

牦牛絨纖維中的髓質層呈現竹節狀結構,有利于蓄積空氣,是以具備卓越的保溫性能。牦牛絨纖維單絲強度高于山羊絨1.5倍,使得牦牛絨制品韌性佳、耐磨損,穿着時也不易起球。

紮瓊倉生态文化發展中心創始人紮瓊巴讓是若爾蓋土生土長的牧民後代。他見證了牦牛絨市場價值起落的過程。

據紮瓊巴讓介紹,過去牧民用牦牛絨制作黑色冬季帳篷,牦牛毛做夏季帳篷,在遊牧生活中非常重要。但後來冬季帳篷的制作工藝被其他材料所取代了,牦牛絨一度喪失實用價值。

牦牛絨,江南布衣為中國高端面料找到的一張名片

但後來,随着Shokay繡嘉等牦牛絨産品品牌化的參與者開始出現,牧民意識到可以通過出售牦牛絨獲得經濟收益。有一段時間,牦牛絨價格飙升,甚至逼近了羊絨的市場價。但由于牦牛絨的市場認知度不夠,供需不穩定,價格仍然容易處于不小的波動中。

作為一種稀有的天然纖維,牦牛絨呈現出深邃的棕色調或低調的灰色調。這種源于大自然饋贈的原色,不僅賦予了牦牛絨産品獨特高雅的氛圍感,更展現出超卓的色牢性能。無論于陽光曝曬或反複清洗,牦牛絨産品的色澤依舊保持着純正原生态的風采,絕不會像普通纖維那樣快速褪色失彩。

更重要的是,牦牛絨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産業價值。因牦牛耗氧低、碳排量小、食草不傷害植被根系、糞便可作肥料及植被種子傳播載體而成為藏地生态環境平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因如此,牦牛絨才被視為制作高端時裝和精緻家紡的不二之選,彰顯其天然珍稀和卓越品質中無與倫比的價值。

但涉及到牦牛相關的産業鍊,除了牦牛肉、牛奶等食品品類較為發達,圍繞牦牛絨的産業鍊條尚未完全形成,産業化水準較低。

服裝品牌及上遊産業鍊仍然是牦牛絨為一種小衆原料,采購較少,牧民無法接收到穩定的牦牛絨需求量,缺乏規模化的收集,這也導緻牦牛絨的價格始終不穩定。

Shokay繡嘉是一家專門從事牦牛絨供應和生産的品牌企業,掌握着To B和To C兩端的業務。Shokay繡嘉創始人喬琬珊表示,牦牛原絨的市場價在每公斤60元到70元是一個較為平穩的狀态,2007年繡嘉剛成立時采購的牦牛原絨價格才每公斤15元,這也說明了牦牛絨的價值一直在被慢慢挖掘。

除了牦牛絨本身稀缺性導緻的高價,原絨經過清洗加工後還有80%的損耗率。這意味着最後能達到使用的牦牛絨成本價大概在每公斤300元到400元,接近外蒙古羊絨原料的市場價。

但不像羊絨擁有廣闊的市場認知度和完備的産業鍊條,整個牦牛絨産業目前面臨産業鍊條不完整、原料品質參差不齊、加工技術落後、品牌影響力不足、科技創新支撐薄弱、标準法規有待健全、供需銜接困難以及消費者認知度低等諸多挑戰。

這需要各方入局加以解決,形成産業鍊上下遊的良性循環,提升綜合競争力,發揮牦牛絨獨特的資源優勢,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

江南布衣很早就看上了牦牛絨

雖然牦牛絨作為一種稀有且優質的天然纖維,其獨特的自然屬性和文化内涵理應使其備受青睐,但在服裝行業内,能夠真正将其運用于産品的品牌卻素來不多。江南布衣是業内率先覺察并重視牦牛絨潛力的先行者。

早在2017年,江南布衣旗下高端女裝品牌LESS就率先釋出了采用牦牛絨的産品線,爾後又在2021年推出了首個牦牛絨主題系列服飾,可見江南布衣對于這一珍貴天然纖維的獨到眼光和前瞻性布局。

江南布衣公關總經理鄭丹丹表示,江南布衣2022年開啟“布盡其用”項目的初衷是,計劃用五年時間來梳理中國傳統手工藝,在傳承中創新。今年更是把牦牛絨納入了深入研究的範圍内,計劃真正地研發出一個代表中國的高端面料走向世界。

牦牛絨,江南布衣為中國高端面料找到的一張名片

憑借對原産面料的深入研究和創新應用,江南布衣不僅挖掘出牦牛絨在舒适保暖、強韌耐穿等方面的卓越品質,更是解鎖了這種纖維在進階時裝領域的無窮潛能,為消費者呈現出一種與衆不同的輕奢品質體驗。

正是出于對牦牛絨價值的堅定認可,江南布衣才願意在業内以領頭羊的精神深耕這個産業,并最終成為推動牦牛絨産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像江南布衣這樣的知名設計師服裝品牌,憑借其在供應鍊管理、品牌營銷等方面的專業能力,可以從需求端發力,通過與繡嘉、澳洋等上遊企業緊密合作,共同制定産業發展标準,推進從源頭到終端的全鍊條可追溯。

即使是在尚無先例可循的時候,江南布衣也嚴格遵循可持續理念來采集加工牦牛絨。牦牛絨經過當地婦女細心甄别後,采用天然雪山礦泉水與環保洗滌劑進行清洗。之後,通過精心梳理、烘幹等精細工藝,層層把關,最終産出優質散絨原料。江南布衣一直在産品端探索利用這種高品質牦牛絨研發新季服裝面料,為消費者帶來新的時尚體驗。

依托自身品牌影響力,江南布衣也在幫助牦牛絨産品提升知名度、樹立良好形象,促進消費者教育;更重要的是,品牌方可以基于自身采購需求,為上遊提供訂單式采購,有效化解産業鍊供需失衡的困境,進而形成上下遊良性互動,實作供給和需求的長期平衡。

隻有更多像江南布衣這樣的品牌企業介入并發揮主動性,與産業鍊各方通力合作,牦牛絨産業才能真正步入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比如,鄭丹丹提到牦牛絨在紡服行業的一個應用挑戰在于原絨顔色大部分是天然深色,如果進行染色等化學處理可能會造成性能上的損耗。因而,在這方面需要紗線原料廠商做更多混紡工藝的研發,創造出更多豐富的色彩組合,拓展牦牛絨的應用前景,為消費者提供多元化選擇。

江南布衣推動牦牛絨産業振興

牦牛對于生存環境要求高,本來可供養殖的區域就較為有限,近年來牦牛還面臨生态環境惡化的挑戰。由于人為和自然因素的疊加,草原沙化日趨嚴重,影響了牦牛的健康成長和牦牛絨的産量和品質。

另一方面,雖然牦牛絨可以自然降解回歸土壤,但若任其野外随意散落,反而會給高原生态環境帶來危害。牦牛在春季自然脫落的絨毛,如不加以人工收集利用,就會在草場上堆積成毛球。這些毛球一旦被牲畜誤食,極易造成腸梗阻甚至生命垂危。

相反,對牦牛絨實行有序采集、加工和應用利用,不僅可以避免這種生态隐患,更能為當地牧民提供就業技能教育訓練和可持續經濟收益。牦牛絨産業的良性發展,将有助于保護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同時也有利于維護傳統牧區社群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承,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健康循環發展。

是以,合理利用牦牛絨不僅是綠色環保的産業選擇,更是保護高原生态、振興牧區經濟的雙赢之策。隻有在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之間建立起良性互動,才能真正實作可持續發展。

牦牛絨,江南布衣為中國高端面料找到的一張名片

但要真正推動牦牛絨産業供需平衡、實作可持續健康發展,單靠一家之力是遠遠不夠的,尤其需要更多品牌企業參與進來,認識到牦牛絨的市場潛力,才能擴大其認知度,盤活整個産業鍊的運作,使其更為完善健全。

近日,在全球可持續天然纖維大會上,江南布衣參與了全球首個牦牛動物福利标準《農場動物福利要求 牦牛》團體标準的制定。作為協定方之一,江南布衣将與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機關共同制定這一标準,旨在提升牦牛養殖技術與福利水準,促進相關産品的可持續發展和國際競争力。

在《農場動物福利要求 牦牛》團體标準啟動儀式上,内蒙古農業科學院以及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标準化委員會都表達了對這一标準出台必要性的期許。盡管中國占據全球95%以上的牦牛養殖和産絨量,但由于産區偏遠、起步較晚,牦牛絨的經濟價值仍未被充分認知。随着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日益盛行,中國牦牛絨産業亟需建立動物福利相關标準。

《農場動物福利要求 牦牛》将是全球第一部牦牛的動物福利标準,也是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動物福利國際合作分會(ICCAW)《農場動物福利要求》系列标準的第10部标準。

此次《農場動物福利要求 牦牛》團體标準的啟動,将填補國内缺乏相關标準的空白,對提升養殖技術、保護動物福利、增強産業國際競争力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推動本土牦牛絨産業朝着更加規範、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在參與《農場動物福利要求 牦牛》團體标準的制定之餘,江南布衣還參與牧區的草原生态修複,為牧區牧戶提供動物福利保護教育訓練,并推動牧場認證,提高牧民的可持續生計能力。通過這些實際行動,江南布衣在身體力行地為牦牛絨産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可持續發展是服裝企業必行的使命與擔當

近年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态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在2022年11月舉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在緻辭中強調,中國将陸續設立一批占陸地面積10%的國家公園,其中包括三江源、青海湖、若爾蓋等重要濕地類型國家公園,将近1100萬公頃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并實施全國濕地保護規劃和保護重大工程。這展現了中國政府在生态環境保護方面的決心和行動。

2024年1月,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将積極争取國家批複設立若爾蓋國家公園。該區域正在積極建立國家公園,已完成體制建設、保護修複等工作,正等待國家批複。

由此可見,從中央到地方,中國政府都在全面深化生态文明體制改革,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出台環保相關政策并付諸行動是大勢所趨。隻有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才能為生态保護提供堅實制度保障,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如果以牦牛絨産業為一個視窗,江南布衣在環保可持續的路途中也在以中間方的身份不斷推動頂層設計的強化,《農場動物福利要求 牦牛》團體标準的推動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标志。

牦牛絨,江南布衣為中國高端面料找到的一張名片

但江南布衣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僅僅限于牦牛絨這單個品類,而是早已内化到企業的日常營運中。

身負中國設計師品牌的責任與擔當,江南布衣一直在打造特色的可持續時尚。鄭丹丹表示,江南布衣在推進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方面内外并舉、全面發力。

江南布衣從今年開始,在内部針對羊絨等主要原材料的采購資料進行系統統計,對未來幾年需求量做出預測,為供應商提供可依賴的采購資訊,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并在生産和物流等内部流程中加強ESG标準的執行監督。

同時,江南布衣針對上遊供應商和原材料生産商積極倡導參與中間環節的理念教育訓練,向上遊層層傳導。通過内部決策執行和外部供應鍊條推動的有機結合,江南布衣緻力于将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真正貫徹落實,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而且,作為一家中國設計師品牌時尚公司,江南布衣一直緻力于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手工藝和服飾文化。從2022年起航,為期五年的"布盡其用"項目正是旨在系統地探索、記錄和研究中國傳統面料及工藝,并将其與現代設計和先進制造技術相結合,讓傳統手工藝在當代重新煥發生機。

第一年,布盡其用項目以"交錯編織"為主題,已經走訪了浏陽夏布、大利侗錦和烏鎮竹編等傳統工藝。項目成果已在2023年的設計上海展上亮相,包括27位國内外設計師基于傳統編織工藝創作的24件先鋒作品。

除了探索記錄,江南布衣還在"布盡其用"項目下開設實驗室、出版物、紀錄片和線上平台等,廣泛分享研究成果,為服裝設計從業者提供靈感。

同時,江南布衣在産品設計和生産中大力推廣可持續面料和工藝,力争到2025年可持續原材料占比達30%以上。該公司還積極響應行業号召,加入了“30·60碳中和加速計劃”,推動紡織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不難看出,通過"布盡其用"等項目,江南布衣希望将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精髓融入現代設計,讓傳統文化在時尚界持續綻放新生機;同時實踐可持續發展,與時尚産業界攜手推進環保事業,為行業的綠色未來貢獻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