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光伏的翅膀硬了

作者:市值觀察SZGC
美國光伏的翅膀硬了

作者:文雨,編輯:小市妹

5月14日,美國宣布對進口自中國的18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電動車、锂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能源産業是主要被針對的對象,其中光伏電池的關稅增加一倍,達到50%。

中文網際網路上習慣于把這一行為看成是美國無力競争的表現,卻忽視了此次美國對中國光伏發難的一個重要産業背景,就是:

美國光伏正在做大做強。

【産能狂飙突進】

美國光伏的這一輪兇猛反撲始于2022年。

這年8月,拜登簽署《通脹削減法案》(IRA),該法案提出計劃在10年内發放7370億美元補貼,其中3690億美元用于應對氣候變化和提升能源安全,核心就是對光伏等新能源産業進行補貼,扶持本土企業,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根據彭博新能源财經之前的測算,《IRA》對美國太陽能全産業鍊的補貼理論上可達到17美分/瓦,這一資料已經基本接近于中國企業的生産成本。也就是說,即便美國企業的成本比中國企業要高的多,根本沒有市場競争力,補貼後也會很有賺頭。

以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為例,2023年總共實作8.31億美元的淨利潤,其中至少有7億美元來自補貼,而在2022年,公司的淨利潤是虧損4416.6萬美元。

高強度的補貼徹底激活了美國光伏企業的生産積極性,2022年以來,美國本土的光伏産能一路狂飙突進。

2022年,美國大約隻有8GW左右的本土元件産能,到2023年這一資料迅速提升至13GW以上,另據伍德麥肯茲統計,根據目前已公布的規劃,2026年美國元件産能将超120GW,是當年本土光伏裝機需求的3倍。

2022年以前,美國本土幾乎沒有矽片和電池産能,但根據InfoLink的資料,到2025年,美國矽料、矽片、電池環節的産能将分别達到25GW、11GW、24GW。

對此,美國太陽能工業協會(SEIA)此前在一份報告中得意的寫道:我們曾以為美國到2030年擁有50GW光伏元件産能的目标遙不可及,但現在,這個目标已基本實作。

由此帶來的一個潛在後果,就是美國對中國光伏脫鈎。

過去美國光伏無法自給自足時,是以即便心裡對于中國光伏高歌猛進感到不痛快,也會基于利益的考量在打壓時留有餘地,現在翅膀硬了,中國光伏自然也就從“小甜甜”變成了“牛夫人”,按照美國一貫不講武德的行事風格,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圍追堵截也就在所難免了,此次加征關稅隻是前菜,更大的風險可能還在後邊。

2011年“雙反”之後,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光伏元件占其全部光伏進口量的比重已經從最高的50%一路降至最低3%以下,但此後美國對越南、馬來西亞、高棉和泰國等四個國家的進口不斷攀升,到2022年占比已超70%。

美國光伏的翅膀硬了

▲圖檔來源:财經雜志

美國商務部認定是中國光伏公司通過在越南、馬來西亞、高棉和泰國完成生産以規避關稅,是以對這四個國家的光伏産品也應征收高關稅。考慮到當時美國還不具備自給能力,拜登于2022年6月釋出了豁免政策,允許這四國的光伏産品繼續自由出口到美國。這一豁免政策将于今年6月到期,根據美國光伏的現實發展情況,以及前一段時間美國政客的一系列言論來看,豁免政策的前途恐怕不容樂觀。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有一種比較主流的聲音認為美國離不開中國光伏,現在對于這種看法的可持續性顯然需要重新評估。一邊加大補貼力度,一邊打壓中國企業,美國的最終意圖非常明确,就是希望本國光伏能迎頭趕上,不至于在這場能源革命中徹底淪為作壁上觀的看客,那美國光伏現在還有突圍的可能嗎?

答案是,有的。

【警惕彎道超車】

豎看光伏發展史,近30年來,産業重心曆經多次轉移,日本、德國、中國都曾執過最高牛耳。探究背後的成因,兩個因素至關重要,一是國家力量幹預,二是技術路線切換。

1993年,日本工業技術研究院推出了規模龐大的“新陽光計劃”,其中非晶矽光伏電池技術被列為主要開發項目,計劃投入約5000億日元扶持其發展。重賞之下,日本光伏産業從1996年開始大幹快上,到2003年,僅夏普、京瓷、三洋、三菱四家日本企業就占了全球光伏電池産量的近半壁江山。

2004年,德國修訂了《可再生能源法案》,使用光伏發電的企業每發一度電可以獲得40-50歐分的補貼,德國光伏産業的熱情被徹底點燃,很快就取代日本成為世界光伏新的中心。德國光伏市場的爆發也順帶幫助中國企業完成了早期的原始積累,尚德、英利、賽維等都是從那時開始起家的。2008年金融危機後,歐美補貼退坡,中國則逆勢托底,強力扶持光伏渡劫,全球光伏産業的權杖從此便交到了中國手中。

如今美國推出史無前例的光伏補貼計劃,自然也是希望能複刻曆史,再來一次彎道超車,而技術路線的發展也确實給了這種現實可能性。

美國光伏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薄膜電池的式微,薄膜路線與晶矽路線曆史上始終是此起彼伏,其中前者有兩次高光時刻,1988年和2009年,市占率分别達到30%和17%。美國的First Solar始終聚焦薄膜電池,其在2008年一度把薄膜電池的成本降到了0.98美元/W,而當時多晶矽價格已經從2003年的25美元/公斤飙升至2008年的400多美元/公斤,緻使晶矽電池成本大幅上漲。薄膜電池的競争力開始顯現,當時業内甚至預測到2012年薄膜電池市占率有望達到30%。

美國光伏的翅膀硬了

▲圖檔來源:東方證券研究所

但好景不長,多晶矽在金融危機後很快因過剩而出現價格暴跌,薄膜電池的成本優勢蕩然無存。此後中國通過全産業鍊的努力把晶矽路線的降本增效推向了極緻,而美國企業押注的薄膜技術則漸漸淪為邊緣路線,到現在行業市場佔有率已經不到5%。回頭來看,如果不是那一輪多晶矽價格暴跌,薄膜電池或許并不會以一種摧枯拉朽的方式敗下陣來。

過去一些年,盡管美國在商業化上已經徹底被中國碾壓,但在技術上卻一直沒有放棄,其中First Solar引領的CdTe(碲化镉)技術始終是最成熟的薄膜電池路線,而該技術現在也迎來了一定的發展曙光。

建築光伏一體化(BIPV)是極具前景和想象空間的一個賽道,在BIPV的實際應用中,碲化镉電池很大程度上要優于晶矽電池。比如,晶矽電池元件的電池片較厚,且與封裝材料玻璃相對獨立,柔韌性較差,很難加工成弧面形狀,薄膜電池相對更輕薄、可塑性高,能夠任意彎曲,容易加工成彎曲半徑更小的弧面形狀,在BIPV中應用的更廣泛;再比如,建築物本身對自然光線有需求,是以對BIPV元件的透光率有一定要求,薄膜電池相對晶矽電池也有更好的透光性。

興業證券此前做過測算,BIPV遠期裝機總潛力約在1500-2000GW,對應市場規模将達到7.5-10萬億元。而根據中國光伏協會的資料,2023年全球光伏裝機量預計也才隻有345GW至390GW。換句話說,BIPV理論上能在現在市場規模的基礎上再造N個光伏産業,這相當于給了薄膜電池第二次生命。

再往遠看,鈣钛礦目前被公認為是最有潛力的下一代電池技術,從1954年提出到2016年異質結技術突破26%效率大關,晶矽電池足足經過了60年的研究,而鈣钛礦從技術提出到實驗室效率突破26%僅用了10年時間。以這種疊代速度進行下去,可能用不了多少年就可實作商業化。

而鈣钛礦本身就是薄膜電池的一種,且美國在這一領域也沒有被完全甩開,First Solar去年剛剛完成對瑞典鈣钛礦企業Evolar AB的收購,後者開發了一種獨特的鈣钛礦太陽能電池技術,可提供比傳統太陽能電池多出25%的轉化效率。

無論是政策補貼,還是關稅壁壘,亦或是技術路線切換,對于美國光伏業而言都是利好。而作為守擂者的中國隻有一個選擇,就是全力做好自己,準備迎接挑戰。

【團結一緻向前看】

過去幾年,中國光伏業又出現了一些不和諧、不理性的行為。

2020年-2023年,從多晶矽、矽片、電池、元件等核心具體環節,到光伏玻璃、膠膜、金鋼線等輔材環節,全行業總共砸下了大約3萬億投資,這其中除了既有光伏企業的擴産,還有大量八竿子打不着的企業跨界進入光伏。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資料,2023年中國多晶矽、矽片、電池、元件産量分别達到143萬噸、622GW、545GW、499GW,同比增幅分别為66.9%、67.5%、64.9%、69.3%。

短時間内快速擴張直接導緻行業陷入低價競争,2024年一季度,120家光伏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合計3143.69億元,同比下降15.47%,歸母淨利潤合計135億元,同比下降71.98%,更有頭部企業已經出現巨額虧損——通威股份今年第一季度淨虧損7.87億元,隆基綠能一季度淨虧損23.5億元,TCL中環一季度歸屬淨虧損8.8億元。

而在另一邊,美國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今年第一财季總營收7.94億美元,同比增長44.83%,盈利2.37億美元,同比增長455.95%。截止2024Q1,公司在手訂單78.3GW,訂單總規模達234億美金。

就在前幾天,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成功完成了對隆基綠能的市值超越,一舉成為全球光伏領域市值最大的企業。在中國對世界光伏産業擁有絕對統治力的背景下,這樣的情況完全是始料未及的,恐怕也是難以接受的。

時至今日,全球産業競争已不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較量,而是以國家為機關進行比拼,國内光伏企業的無效内卷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自身向前發展,到頭來損害的還是我們自己的力量和資源,理應迅速擺脫内耗的陷阱,團結一緻向前看,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對未來的規劃和建設上,而非隻盯着眼前的一畝三分地。

反過來講,隻要國内光伏企業能夠走在正确的發展軌道上,即便美國來勢洶洶,未來的主動權就依然屬于中國。到目前為止,中國在矽料、矽片、電池、元件等各個環節的全球市占率已經達到70%,甚至80%以上,擁有最先進的技術、最完備的生産制造能力和最豐富的行業發展經驗,所有這些領先優勢都是中國産業界、學界、政界幾十年埋頭苦幹積累下來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趕超。

總之,壓力和阻力是客觀存在,我們需要保持必要的危機意識,同時前途與優勢也是明确的,理應懷揣信心與熱情。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内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資訊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産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