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芙蓉之花|尹合興:和種子做“朋友” 将身影留在田野間

作者:芙蓉釋出

“尹主任,準備上哪兒去呀?”“去看看我的‘辦公室’!”

對華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品種測試評價中心主任尹合興來說,這間“辦公室”很特别。它不是一張桌子一張椅子,沒有空調也沒有天花闆——它在田野,在離種子最近的地方。一年365天,尹合興有一半的時間都頭戴草帽在田裡忙活。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裡。作為新一批種業人才,尹合興深刻地認識到,種子作為農業生産中最重要的生産資料,種業是農業的晶片,直接關系到糧食安全和農業基礎地位。在種業的賽道上,尹合興已經和種子打了十多年“交道”。

與一粒種子的緣分

“我深深被種子蘊含的生命力和無限可能所吸引。每一粒種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小宇宙,包含着生長、繁衍的神奇力量。”說起種子,尹合興的眼中充滿了憧憬。

尹合興出生于湖北的一個貧困縣,從小便跟着父母下田種地,“我們那兒由于地勢偏遠,農業非常落後,種下的種子産量很低,大家吃的都是發黴的老陳糧,又硬又澀,人們隻管填飽肚子。”兒時的貧苦在他心裡埋下了第一顆種子,也是他與種子之間最初的緣分。他暗暗下定決心,以後要走出大山選擇農業,回來後反哺家鄉,用科技的力量帶動種業發展,讓大家都能吃上好米好飯。

正是從小與種子的緣分,尹合興選擇了在種業賽道深耕。“我們一畢業就去了一個偏遠鄉村種田,我還記得,當時我們一起的幾個畢業生都戴着眼鏡在田裡幹活,當地的農民還笑話我們,說讀了個書出來還得種田,書都白讀了,還以為我們隻是裝裝樣子。”為了打破農戶的偏見,當時的尹合興每天都是起得最早的那一個,天還沒亮就去田裡将雜株剔除,據他回憶,試驗田都是用一層層薄膜蓋住,人走在裡面就像蒸三溫暖,汗水可以從早流到晚。

芙蓉之花|尹合興:和種子做“朋友” 将身影留在田野間

尹合興正在田間工作。

“看到一粒種子發芽、成長,我總是會充滿敬畏和欣喜。這是一幅大自然的畫卷,展示着生命的力量和美好。每每看到我播撒的種子從黑暗中破土而出,迎接第一縷陽光,那種堅韌和勇氣,總是讓我深感敬佩。”也許是小時候的期望紮根在心底,也許是對種子、田野的熱愛,尹合興的人生道路自此便與種子深深交綁在一起。

如一粒種子般堅韌

“俯身為農,足迹遍布田野間”,是對尹合興最貼切的形容。種業作為一條“慢産業”,它的戰線長、效益低,這也要求種業人要“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

芙蓉之花|尹合興:和種子做“朋友” 将身影留在田野間

尹合興在實驗室裡進行試驗。

2014年,尹合興被推薦來到華智生物從事品種測試工作。“剛來華智時我是第三個員工,很多東西都得從零起步。”尹合興說道,為了完善品種測試網絡,尹合興及其團隊首先圍繞長江流域8個省份搭建測試點,每個測試點都是他“深一腳、淺一腳”走過來。據尹合興回憶,重慶由于地形比較複雜,鎮上的路面坑坑窪窪、高低不平,當時還沒考駕照的他就每天租一輛機車,穿梭于各個村鎮間,尋找最佳的測試點,晚上有時候沒地方睡就打地鋪,席地而睡,一覺醒來渾身“蚊子包”。

有一次遇上暴雨,兩個基地的禾苗都被水給淹沒,為了保證試驗的準确性和完整性,尹合興聽到消息之後立馬動身,連夜一個人開車12個小時從江西九江開車調運秧苗去浙江麗水和浙江杭州。“戶外的極端天氣如高溫、幹旱、暴雨洪澇、風雹等,都會對試驗等産生重要影響。我必須對農民伯伯的汗水負責,也要對老百姓的飯碗負責。”尹合興說。

有時天氣惡劣,尹合興就堅守在田間,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去抵禦風雨的侵襲;有時病蟲害來襲,他就日夜不息地巡查田地,用專業知識去保護作物的健康;有時一天的插秧工作沒完成,他就睡在農戶家裡,第二天接着幹。這些挑戰和困難讓尹合興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堅守和執着的重要性,也更加堅定了自己投身種業振興、農業強國偉業。

田間地頭,陽光的暴曬、風雨的吹打,對于“種業人”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為何尹合興卻欣然将辦公室設在田野上呢?“在這裡,我可以腳踏實地,心無旁骛地幹活,可以深入基層,了解老百姓真實需求。”尹合興說道。腳染泥土,芬芳亦然,心中有堅守,人自然會如一粒種子般堅韌,腳步便會踏實無比。

有一粒種子的信念

“種子在發芽的那一刻,它正以自己的方式,诠釋着生命的意義。每一個細微的變化,都是大自然的魔法在施展。”在尹合興看來,投身種業振興,就是自己生命的意義。

芙蓉之花|尹合興:和種子做“朋友” 将身影留在田野間

尹合興在2020年湖南省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現場。

2020年,湖南省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長沙舉行。曾在2019年榮獲“長沙市勞動模範”稱号的尹合興獲評2020年“湖南省勞動模範”。作為當時長沙市最年輕的省級勞模,面對這份沉甸甸的榮譽,尹合興既激動又感慨:“我心裡頭不止一次地問自己:‘勞模’是什麼?我深知自己與‘勞模’這一光榮稱号還相差甚遠,我知道這是上司給我的至高榮譽,對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種業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領域,随着科技的不斷進步,種業領域也在經曆着前所未有的變革。“我希望能夠在這個領域中,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推動種業的創新和發展,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從2014年至今,尹合興既是技術精英,平台的開拓者、引路人,也是一位地道地道的“農民”。一年365天,尹合興有一百餘天的時間跟農民一起在田裡勞作,長期紮根在水稻科研一線,記錄資料,緻力于提高田間測試的标準化和資訊化水準,為客戶提供優質快捷的測試服務,建立了國家首批水稻品種審定綠色通道,聯合産學研優勢機關牽頭組建全國全行業規模最大的水稻品種審定科企聯合體,聯合承擔國家特殊類型镉低積累品種審定試驗,建立并營運國内一流的數字化品種展示評價基地。

截至目前,尹合興所帶領的團隊已經建立了覆寫南方稻區1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水稻測試網絡,測試品種中125個通過國家審定,創造經濟價值數億元。為加速品種更新換代、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業數字化轉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卓越貢獻。

“種子是農業生産的基礎,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和農民的生計。我将始終堅守自己的職責和使命,為種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尹合興眼裡的堅定,讓人們看到新一代種業工作者的盼望與信念,向人們展示着一位沉下身子、紮根泥土的“種業人”最真實的寫照。

來源:芙蓉區融媒體中心

編輯:張 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