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視訊 | 聽!文物古琴“新聲音” 藝術家在渝創新演奏唐琴、宋琴

作者:華龍網

視訊加載中...

在“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5月17日晚,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舉辦“聽見博物館的聲音——博物館奇妙夜”活動,以舞蹈、古詩詞聯頌、樂器演奏和古琴表演及數字技術展示等創新形式,讓文物“活起來”。

視訊 | 聽!文物古琴“新聲音” 藝術家在渝創新演奏唐琴、宋琴

“聽見博物館的聲音——博物館奇妙夜”活動舉行。華龍網記者劉钊攝

曾獲批2015年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的女子群舞《巴渝伶女歌》拉開“博物館奇妙夜”的序幕。

《巴渝伶女歌》舞蹈形态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漢代畫像磚、漢代陶俑為原型,從中提煉了折腰、三段擰等舞蹈動作元素,以及舞蹈手形,描繪出具有巴渝特色的舞蹈風格體态、動作形态、動勢動律。用獨特的巴渝舞蹈語言,展現石壁上的巴渝樂舞伶女,在悠悠琴弦聲中翩翩起舞的生動景象。該舞蹈由重慶藝術學校創編,展現了巴渝先民的文化特點,并榮獲多項國家級藝術獎項。

視訊 | 聽!文物古琴“新聲音” 藝術家在渝創新演奏唐琴、宋琴

舞蹈《巴渝伶女歌》。華龍網記者劉钊攝

而文物古琴暌違千年的再度“發聲”,則是“讓文物活起來”的有效舉措。

此次,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将珍藏的唐琴、宋琴,“請出”文物庫房,力邀大陸著名古琴家馬維衡父子傾情演奏。馬維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古琴藝術(廣陵琴派)代表性傳承人,其子馬天馳,現為揚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古琴藝術(廣陵琴派)代表性傳承人。活動當天,馬維衡攜子共同演繹《平沙落雁》《廣陵散》《酒狂》等名曲,将觀衆帶入千年前的詩意世界,感受秋江意境、展現唐代氣派。

視訊 | 聽!文物古琴“新聲音” 藝術家在渝創新演奏唐琴、宋琴

馬維衡帶來古琴演奏。華龍網記者劉钊攝

據統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自唐以來古琴51張,這些藏琴,不僅序列完整,而且精彩紛呈。其中有北宋著名政治家、書法家蔡襄曾經收藏過的唐代“襄”琴;有傳世老琴中銘文最多的北宋“松石間意”琴;有元末明初著名斫琴家朱緻遠琴;有制斫精良的明代潞王“中和”琴等。

為發揮藏品優勢,讓館藏古琴活起來,弘揚古琴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多年來在古琴保護、研究、傳承、傳播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對藏琴進行修複、保護研究;做好古琴專題展覽;面向社會開展古琴學習教育訓練;舉辦大型古琴主題雅集;持續推出古琴文創系列産品;發掘網際網路優勢,擴大傳播範圍等。此外,館内的“古琴新聲”融合數字化傳播項目還被國家文物局評選為“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精品”全國十個“入圍項目”之一。

視訊 | 聽!文物古琴“新聲音” 藝術家在渝創新演奏唐琴、宋琴

樂器演奏環節。華龍網記者劉钊攝

三峽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奇妙夜活動通過與館藏文物“對話”,以詩詞歌賦、曲舞藝韻等形式,展現出博物館的獨特魅力,以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了解中華文明。從文物古琴再度“發聲”到現代化科技的創新與實踐,三峽博物館實作了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博物館通過文物“活化”利用項目的有效實施,緻力于讓群眾聽到更多博物館的聲音,豐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我市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為博物館教育賦能,傳遞出新時代最強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