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隻花2分錢左右 企業家手機号買到手?

作者:南方都市報
隻花2分錢左右 企業家手機号買到手?

制圖由騰訊混元大模型生成

5月14日,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客戶以每條2分錢左右的價格,便可在探客查、勵銷雲兩家平台上購買大量知名企業家聯系方式,其中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森馬服飾創始人邱光和、榮盛集團董事長李水榮等人手機号已被查證為真。兩家平台均有銷售人員提到,其與三大電信營運商有資料合作,能獲得電話實名資訊。不久,三家營運商均否認了這一說法。

平台所掌握的企業高管的聯系方式從何而來?有勵銷雲業務人員表示,平台上公示銷售的手機号都來源于網絡公開資訊,擷取方式合法合規,但無法保證資訊的真實準确性。一名勵銷雲前任高管告訴南都記者,出售資訊系各平台上抓取、整合得來,開展此業務是為滿足客戶商業接洽需求。這種行為應如何界定?其合規邊界在哪裡?是否涉及侵犯個人資訊?

兩家商查平台卷入風波 三大營運商否認有合作

5月14日,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在探客查、勵銷雲兩家平台上,客戶以包年價格,最低2分錢左右一條便可購得知名企業家的手機号,包括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森馬服飾創始人邱光和、榮盛集團董事長李水榮、新尚集團董事長唐立新等。經核實,平台銷售的手機号均為上述企業家本人所有并正在使用。

兩家平台相關頁面顯示,資訊來源包括各類平台網站,比如電商平台、招聘網站、企業服務平台、展會注冊資訊、招投标網站、門戶網站、生活服務網站等。另外,兩家平台均有銷售人員提到,其與三大電信營運商有資料合作,能獲得電話實名資訊。不久,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回應多家媒體稱,不存在售賣使用者個人資訊行為,中國電信也否認與探客查、勵銷雲有資料合作。

截至目前,探客查、勵銷雲并未對相關報道作出公開回應。

14日下午,南都記者查詢發現,探客查官網、小程式均顯示服務異常,功能無法使用,15日上午官網恢複使用,小程式則處于“系統更新維護中”。

針對此事,南都記者多次嘗試聯系探客查平台客服熱線,均無人接聽。勵銷雲方面則有業務人員回應南都記者,平台上展示銷售的手機号都來源于網絡公開資訊,“這個資料一定是合法合規的,對方留了什麼資訊,我們這邊才會有什麼樣的資訊”,并表示無法保證資訊的真實和準确性。

南都記者還聯系上一名曾在勵銷雲任職的高管,對方表示勵銷雲平台所提供的企業人員資訊是通過技術手段在各平台上抓取、整合而得來,并不存在洩露個人資訊和與營運商合作的情況。

“勵銷雲算是一個跑業務的工具。”據他介紹,在業務開發階段,企業尋求合作時需要對合作方有足夠了解,并且找到管道建立聯系,勵銷雲此類平台能提供不同企業的各類綜合資訊和溝通管道,有利于商務接洽。

南都記者觀察發現,如今與探客查、勵銷雲業務功能相似的商業資訊收集和查詢平台并不少見,這類平台已逐漸成為企業開展經營業務的重要工具。據浙江線上2019年報道,國内已有40多家企業運作企業信用資訊查詢平台。同時,這些平台大多聲稱所披露資料來自國家權威網站釋出的工商、司法類資訊等。

每月可查3萬條資料 年費用約一萬七

探客查官網顯示,要查詢企業及其人員相關資訊,可開通SVIP會員服務,價格分别為980元一年、1568元兩年、1940元三年。開通SVIP後,每月可“驗證法人”5000條,“查企業”5000條,“批量企業比對”500條。另外還有“加量額度包”“資料版本”會員等,以不同服務側重滿足多類型客戶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查企業”功能可精準全覽老闆手機号等聯系方式,擷取企業員工手機、微信、固話聯系方式等。

勵銷雲不僅提供海量企業資訊,還開展針對意向客戶的電銷業務,根據具體需求收費。據業務人員介紹,其會為付費客戶提供一個搜尋工具,根據客戶需求搭建搜尋模闆,幫助挑選合适的資料資源。“比如10個賬号(電銷坐席),月查額度3萬條,然後一年的費用是16800元”,而且包含“簡單的客戶跟蹤管理”。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核驗結果,探客查、勵銷雲銷售的多家企業高管資訊屬實,但南都記者發現後一平台上的資訊也可能出錯。比如,已知勵銷雲所屬公司上海微問家資訊技術有限公司企業法人為徐國榮,在平台上搜尋該企業,可以得到标簽為“與法人同名”“與主要人員同名”的三位徐姓人士手機号,但其中兩位否認自己是徐國榮,平台顯示的号主身份與實際不符。

公開資訊顯示,探客查平台所屬公司為成都信易郵資訊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5月,注冊資本為500萬元人民币。主營業務包括網絡技術開發;開發計算機軟體、電子産品、教學裝置并提供技術服務;計算機系統內建;租賃機械裝置;設計、制作、代理、釋出廣告等。目前該公司為存續狀态。

上海微問家資訊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注冊資本約327萬元人民币,處于存續狀态。其官網顯示,目前已獲得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浦東新區研發機構、專精特新企業認證等,主營業務包括技術開發咨詢、軟體外包服務、資訊系統內建服務、計算機軟硬體及輔助裝置零售等。

南都記者觀察兩平台官網發現,二者都以通過大資料技術進行全網資料采集清洗、分析挖掘建構企業知識譜圖為主要賣點,目的是快速核驗公司法人、董事、股東等企業關鍵人,補全企業資訊,精準推薦目标客戶,進而提升獲客效率。尤其勵銷雲近年來在網上投放不少業務廣告,拓展到國際物流、電商代營運、跨境電商等行業。

專家稱或不涉及資訊洩露 但業務模式存在合規風險

據平台銷售人員說法,其公開的資訊系網絡上抓取整合得來。那麼,兩平台出售企業家個人資訊的行為該如何界定?是否涉嫌侵犯個人資訊?

華東政法大學數字法治研究院研究員胡峰博士認為,企業家手機号碼屬于個人資訊,但這些資訊是出于商業目的,在經營活動中主動公開的,平台可以在抓取、整合後進行集中展示,不涉及資訊洩露的問題。隻要使用者使用這類資訊的目的,與公開主體的預期商業目的一緻,就在合理使用範圍内,但“使用者要自己負責,如果是(用于)騷擾個人,對個人構成侵權。”

胡峰還提到,此類平台為規避合規風險通常選擇在相關協定中強調,使用方應在合理範圍使用,但如何證明其資料來源的合法性較為困難。他建議,企業應内部建立一套稽核機制,過濾網絡上一些來源明顯不合法的資訊。

在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聯合創始人麻策看來,探客查、勵銷雲這種公開标價出售企業人員個人資訊的業務模式,本身就存在極大的合規風險,這種做法可能屬于“無目的處理個人資訊”,在這一前提下,如果個人資訊被大量非法使用,平台可能面臨刑事責任。

他表示,平台抓取、整合網絡公開資訊并進行集中展示,應有一定合理限度,不能漫無目的地延伸。企業家在公開個人資訊時,通常會有一個合理預期範圍,比如出于商務接洽目的,平台進行公示時也應對目标客戶及其使用目的有一定預判,“如果存在(資訊)會被非法利用的預期,它就不能以這種方式來進行銷售。”

據胡峰了解,使用此類服務的一類客戶群體是讨債公司。不過,商務合作有風險,合作後若産生欠債,讨債公司使用這類資訊追債——尤其是使用激烈的方式追債,此時能否視為合理使用,尚未有明确定論。

麻策認為,如果平台展示的是未公開的企業人員資訊,需經過其本人單獨同意;如果展示處理的是網上已公開資訊,應根據其原本的資訊公布場景進行判斷,以可預期的合理方式來展示這些資訊,“這個标準可能稍顯模糊,需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來決定。”

采寫:南都記者 樊文揚 李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