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年人的極簡生活:存錢、養生、不雞娃

作者:藝境

中年以後,人生似乎進入了困難模式。

睜眼忙着家裡的瑣事、工作的難事,閉眼愁着兜裡的錢、煩着孩子的學業。

40歲像是一個分水嶺。

你沒法再輕盈,身上挂上了生活的秤砣,歲月一片狼藉。

但生活之苦,我們避無可避,隻能換種活法。

學會開啟極簡生活,管好以下三點,日子也不會太難過。

中年人的極簡生活:存錢、養生、不雞娃

存錢

年輕時,我們奉行這樣的觀念:賺錢不花錢,活着沒意義。

到了一定年紀才明白,不把錢當回事,錢也不會把你當回事。

最近重溫《老友記》,演員喬伊在成為主演後,立刻搬進豪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每周的片酬被他用來購買名牌衣服、皮包和首飾。

偶爾現金不足,他憑借名氣在商家那裡“刷臉”消費。

朋友勸他,難得事業有起色,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多攢一些錢。

他不以為然:

“好不容易開始演主角,為何還要像配角一樣生活?”

三個月後,劇組因為系列劇的收視率下滑,砍掉了喬伊的角色。

喬伊搬出豪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高價買來的奢侈品,也隻能一一賤賣。

而朋友再次見到他時,他正一邊捂着肚子,一邊忍痛試鏡。

原來喬伊離開劇組後不久便感染疝氣,因為沒有存款,他隻能先找到工作,然後才能通過勞務保險來報帳手術費用。

從揮金如土到捉襟見肘,喬伊的故事驗證了芒格那句話:

“存錢的重要性,不在于你有錢時多麼幸福,而在于你沒錢時多麼難堪。”

有多少中年人不明白這個道理。

為了不輸面子,朋友買進階轎車,你非得咬牙也跟着換一輛。

為了所謂的精緻,挑各種名牌穿,一身行頭下來要上萬。

掙錢猶如針挑土,花錢猶如水推沙,我們的錢包一不小心就癟了。

現在,我越來越贊同一句老話:

“湯若無鹽不如水,人若沒錢不如鬼。”

什麼時候心最苦?

治病時,你的兜裡比臉還幹淨,這時心最苦。

什麼時候最丢人?

用錢時,你低聲下氣地四處求人,這時最丢人。

作家李敖在《錢是個好東西》裡講過一個故事。

司馬光當宰相時,經常會有人上門拜訪他。

他與人聊天,最常問的問題就是:

“你家有錢嗎?”

很多人好奇司馬光為什麼要這樣問。

司馬光解釋道:

“你這個人沒錢,就不能不為五鬥米折腰;

有錢你才會有獨立的人格,這個官你随時可以不做。”

錢不僅能使你不緻餓死,還可以保護自由。

說得多好,錢是護身符,是渡苦海的船。

該花的錢,千金萬兩都要花;

不該花的錢,一分一厘也要省。

人到中年萬事休,唯有金錢可解憂。

中年人的極簡生活:存錢、養生、不雞娃
中年人的極簡生活:存錢、養生、不雞娃

養生

45-55歲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年齡段。

我們都說它是人生的黃金年齡段。

醫生們卻稱之為——人生旅途的沼澤地。

這個年齡段,身體開始走下坡路,器官開始衰老,各種問題頻發。

知乎網友@離庸是心血管内科的醫生,他接收過一個50歲的大叔。

這個大叔煙酒不離口。

他中午、晚上這兩餐,在吃飯前必定先三兩白酒下肚,如果是家族聚會、朋友飯局,非得喝個不醉不歸。

抽煙更是兇猛,一天三包,有事忙時點一根以解乏,沒事時吞雲吐霧消遣無聊。

喝酒、抽煙長期不節制,給他的健康埋下了許多隐患。

今年的冬天,有一次他因為飲酒過度,導緻中風,暈厥在家裡,還好家人送他及時就醫,才撿回了一條。

大叔不由得後怕起來。

萬一他人真沒了,整個家庭會不會是以垮掉?

如果他因中風落個半身不遂,是不是會拖累子女、伴侶?

中年人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不能病,不能倒。

人到中年,該置頂健康了,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家人。

這裡,我有兩點養生的建議。

一是養生,先養身。

少喝酒,少抽煙,從根源上堵住健康的漏洞。

多運動,多注重膳食營養,養護好身體。

同時,堅持每年定期體檢,對有問題的名額及時跟蹤複查,掃掉隐患。

二是養生,要養心。

有一個專有名詞,叫“癌症性格”。

現代醫學發現,長期處于焦慮、恐懼、悲哀等情緒中,這些壞情緒會以一種慢性的持續性的刺激來影響和降低機體的免疫力,增加癌症的發生率。

心寬一寸,病退一丈。

該忘的忘,該放的放,心中無憂,身體才會無恙。

哲學家有一句名言:

“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責任。”

顧好身體,就是中年人的責任。

當我們有一副好身體,才有資格護家人周全,才能享受天倫之樂。

中年人的極簡生活:存錢、養生、不雞娃
中年人的極簡生活:存錢、養生、不雞娃

不雞娃

對中年父母來說,生活的難,一半是謀生計的苦,一半是孩子教育的愁。

尤其是後者,教育是壓在他們身上的大山。

一道錯題就能讓他們抓狂,一次考試失利就讓他們揪心不已。

這應了彭凱平教授的一句話:

“這個社會最容易讓人引起焦慮的地方,教育是其中之一。”

這幾年,雞娃雞出焦慮的新聞屢見不鮮。

比如,一位山西男孩因為背不熟化學知識點,被媽媽狂扇巴掌。

一對985雙碩士父母被學渣兒子氣得常備速效救心丸。

你看,雞娃雞到最後,父母筋疲力盡,親子關系岌岌可危。

部落客@清芷在一所重點國小當國文老師。

兒子上了國小後,她每一天、每一周會給孩子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

除了學校的教學工作,她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傾注在孩子的學習上。

晚上,她會陪着他寫完各科目的作業,監督他預習和複習,一旦發現問題,就馬上糾正。

周末時,她帶着孩子在各種興趣教育訓練班輾轉。

誰曾想,這樣的雞娃折磨了孩子,也逼瘋了自己。

孩子因為她施加的壓力,産生厭學情緒。

她看見孩子如此糟糕的學習狀态,又氣不打一處來。

母子倆不知不覺中陷入了“她管——孩子不聽——她發火——孩子發脾氣、不想學習”的惡性循環。

她不得不改變教育方式:還給孩子寬松的學習環境,不再過多幹預。

那一段時間裡,她忙時專注于教學工作,閑時就看書、插花娛樂身心,每周就過問一次孩子的學習情況。

她最後發現自己惱火的次數少了,孩子也不再排斥學習。

盲目跟風雞娃,隻會讓孩子壓抑,讓自己焦慮。

兒童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把家長分為“園丁”和“木匠”兩類。

前者以孩子的習性為主,不過分幹預。

後者以自己的标準和要求為重,步步改造孩子。

好的父母,都是園丁。

他們隻提供孩子自由生長的土壤。

讓花成花,讓樹成樹,這是解脫孩子,也是成全自己。

巴爾紮克說過:

“人生的大風浪中,我們應該學船長的樣子,在狂風暴雨中把笨重的貨物扔掉,以減輕船的重量。”

人一旦到了中年,就成了掌舵的船長。

我們的生活放眼一看,一事接着一事,一關跟着一關,讓人不得歇。

但仔細捋清了,你會發現最重要的事不外乎三件:錢、身體、孩子。

走到人生半坡,學會調成極簡模式。

當我們能搞定這三樁大事,其實也就搞定了人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