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興職業的多面未來

作者:五彩秦安
新興職業的多面未來

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推進以及新經濟業态、新産業模式的疊代更新背景下,伴随着網際網路技術和數字産業不斷發展,大量新職業和新崗位被創造出來。2023年全國總工會釋出的《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總報告》顯示,全國職工總數4.02億人左右,其中新就業形态勞動者有8400萬人。

衆多新産業催生的新職業機會中,電子競技員/電子競技營運師、以網際網路營銷師為代表的網絡主播、人工智能科技人才三類可謂是目前的高熱度新職業。除此以外,民宿管家、外賣營運師、調飲師、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員、陪診師等新職業也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在傳統賽道之外豐富多樣的選擇。

從打一份“零工”開始

24歲的陳晨是一名擁有兩年從業經驗的寵托師,還在上大學的時候,她就開始了職業探索。十分喜愛小動物的陳晨一直想利用課餘的零碎時間做一些兼職,上門寵物托管服務成為她考慮的第一份工作。她在某社交平台上發出了自己的“求職”帖,起初接單并不容易,四處碰壁後她終于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客戶。

實際的寵托服務遠沒有她想象中簡單。“每個小動物的性格都不同,上門前需要跟主人核對很多細節,有時還會發生一堆突發狀況。對于主人們來說這些小動物不僅是寵物,更是他們的‘家人’。”陳晨說道。

新興職業的多面未來

△ 某寵物店中的小動物

大學畢業後陳晨留在了南京工作,工作之餘她開始真正從事寵托這個行業。雖然大學期間陳晨積累了一定的老客戶,但她還是選擇借助網際網路,入駐了一家專業以寵托服務為主的平台。今年春節期間,陳晨接了20多家雇主近100單,收入近萬元。“空閑之餘我也在不斷學習相關的寵物知識,了解新的裝置。最近喂寵的種類也開始逐漸增多,兔子、鹦鹉……”陳晨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

長沙的王先生日常工作主要是策展設計,周末他選擇成為一名滴滴司機。他在滴滴平台注冊了一個賬号并開始接單,今年已經是他成為“滴滴司機”的第三個年頭。時間自由可支配是王先生選擇這個行業的原因之一。“後來我也開始注重車内的整潔幹淨,對待乘客的服務态度。”王先生說。

據統計,目前大陸靈活就業人員已達2億人。2023 年,網際網路靈活用工和零工服務平台,作為平台經濟的代表,成為現代服務業中的創新載體和數字經濟時代的新業态。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上海新的社會階層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海東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目前中國社會正呈現出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資訊社會三種生産體制并存并互相交織滲透,但以資訊技術、科技創新為推動力的資訊社會生産體制初露端倪的狀态。勞動分工進一步細化和複雜化,并産生了基于創新知識和高精尖技能掌握程度不同而形成的‘高技能化’和‘去技能化’兩類群體。一類是在數字營銷、資料分析、雲計算服務等新興領域和專業化崗位中出現的衆多創意科技人員、創意産業從業者,另一類是嵌入在平台模式中的零工經濟中工作的快遞員、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等。”

《2023年新職業發展趨勢白皮書》資料顯示,有17.5%的年輕人在嘗試傳統行業以外的新職業,58.5%的年輕人對新職業抱有強烈興趣。勞動領域形成了諸如年輕人不願去工廠工作,更願意接受靈活、自由的彈性工作,同時具有“網店店主”“視訊部落客”等工作的去工業化、去雇主化、兼職兼業的特點。

新興職業的多面未來

△ 《2023年新職業發展趨勢白皮書》資料

張海東表示,新職業結構中的諸多勞動者,其往往基于平台經濟或更靈活的組織方式擷取工作任務,遠端工作、靈活工時、項目制型構了他們靈活、彈性、“無邊界”的新型勞動模式。勞動或工作地點也不局限于一個平台或崗位,全職和兼職的邊界開始模糊。勞動者與平台建立的不是雇傭關系而是新型的服務關系、合作關系,“去雇主化”的勞動模式降低了他們對工作機關的依賴,原有等級架構的管理模式很可能已不适用于新職業結構當中。

重新定義一份職業

伴随老齡化的發展,扮演“臨時家屬”角色的陪診行業近年來日漸火熱。無需任何專業背景,“零基礎”也能輕松入行?江蘇無錫的真真卻不這麼認為。全職做陪診師的這4年裡,她的業務範圍涉及無錫和上海兩地。4年前,從事中醫養生行業的真真是多家門店的老闆,在與客戶的無意交談中她知曉了“陪診師”這一新興職業。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陪診師需要盡可能多地了解各大醫院的基本情況以及流程結構,同時還要有足夠的耐心與責任心。要把每件事都當成自己家裡人的事情去辦,這樣子才能獲得尊重與信任,别人才會覺得你可靠。”真真對記者表示,來找她進行陪診服務的多為老年人,也有部分是需要陪伴的年輕人。以無錫為例,陪診的收費基本上以半天起價,院内服務4個小時,一般是200塊錢。一周來說的話主要集中在工作周,月收入保守估計是 7000元左右。

新興職業的多面未來

△ 一名陪診師正陪着患者在醫院就診

談及“陪診師”職業本身,真真有很多難言之隐。每個行業都有兩面性,有些人并不認可這份職業,會覺得陪診不過就是個“跑腿的行當”。但是有些人确實存在就醫困難的問題,也願意接受陪診的價格。另一個意義上,對于醫生來說,陪診師實際上是連接配接醫患之間的橋梁。“在我看來陪診師的存在主要是起到情緒上的安撫與相關專業問題的解答,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一些醫患沖突。”真真說。

但當陪診行業魚龍混雜,誤解就不僅僅發生在服務本身。真真和記者談起她在一次陪診的過程中,被其他患者誤認為“黃牛”,這讓辛苦工作一天的真真感到十分沮喪。“一旦你被披上‘黃牛’的外衣,工作就很難再開展下去,醫院的從業人員見到陪診也會産生抵觸情緒。我是真的把這份工作當成我自己的事業去對待的,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收獲了很多朋友和服務對象的認可,這些都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成就感。”

2024年初,旅遊經濟回暖,“網際網路+旅遊”的新模式和新業态也逐漸崛起,釋放了更多崗位需求。張雙全目前在浙江金華從事旅遊策劃工作。他表示自己本身非常喜歡旅遊,14歲就做過背包客,算起來也有30多年的旅遊經驗。此前他曾在書店從事零售業的工作,由于他覺得傳統行業過于束縛,希望可以更自由。旅遊策劃師職業能夠幫助他探索各種可能,接觸不同的人并讓他結識了很多朋友。

新興職業的多面未來

△ 近年來,國内旅遊市場火熱。兩名遊客在廊坊“隻有紅樓夢·戲劇幻城”戲劇主題公園參觀。

相較于傳統旅遊行業中的旅遊計劃排程員,旅遊策劃師需要做路線策劃、整合旅遊資源、發掘特色旅遊點。在張雙全看來,旅遊策劃師并不是簡單的“做攻略”,有時他為了尋找深度旅遊的路線,需要挖空心思設計和提前踩點。當然,從事旅遊策劃師還需要熱愛旅行、熱愛服務,同時需要深耕内容。“總的來說,旅遊策劃師的工作性質是到處旅行,但加上策劃的過程其實是以知識交換的工作。我認為旅遊策劃師是用腳步丈量世界的新時代職業。”張雙全表示。

“很多時候工作的選項是多樣的,但是有些人沒有能注意到各種可能。”對于青年人的職業選擇問題,張雙全表示,希望青年人“勇敢走出去,然後踏踏實實落地。”

新興職業的未來

“目前社會職業結構正從傳統的‘制造邏輯’向‘資訊邏輯’轉變,是以基于傳統工業生産體制而形成的勞工、管理者和技術人員的比例會相應減少,而以知識創造、資訊處理、創意設計為核心的相對獨立的、具有自主性的工作崗位比例有所增加。”張海東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按照傳統的标準,新職業難以稱為“好工作”,而且現有的保障制度還不能與之相比對,是以具有很大程度的脆弱性。張海東認為,這一脆弱性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目前沒有脫離傳統工業社會生産體制的雙重二進制勞動力市場分割架構下對工作進行的評價标準。但在資訊社會生産體制下,随着新興職業的重要性不斷顯現,新職業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推動勞動者收入、聲望的提高和職業生涯成長的作用也會愈發突出,人們對于工作的評判标準也會随之變化。

新興職業的多面未來

某招聘會現場。

陪診師真真對記者表示,面對類似新興職業的行業亂象,希望可以出台更明确的規章進行規範,加強監管與打擊,同時也希望對目前出現的新興職業進行一定的科普宣傳,讓大家都能夠去了解,破除大家心中的刻闆印象,才能更好地促進新職業的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曾提到,“分類完善靈活就業服務保障措施,擴大新就業形态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不久前在上海的人大立法讨論會上,一名外賣小哥直言自己不願繳納社保引起社會關注。對于許多新業态勞動者來說,他們的工作性質靈活多變,且收入并不穩定,按固定标準繳納社保的類似問題也常有發生。

“新職業模式具有創新性、靈活性、包容性的特點,是以現有的政策體系可以在法律、稅收、社會保障、教育等領域的政策進行調整和創新,以适應新職業模式的發展需求。我認為政策體系适應資訊社會生産體制和新職業模式的發展需求可以從創新思維、法律思維、保障思維和教育思維來思考。”張海東說道。

新興職業的多面未來

外賣小哥在騎行送貨。

張海東認為,解決這些問題,一是可以通過政府采購、資金補貼、社會捐助等措施支援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同時為科技領域小微企業、數字經濟發展的小型企業和初創公司提供稅收減免和資金支援;二是針對新職業模式下勞動者就業和雇傭的特點對勞動法規進行更新調整,重新定義勞動關系,明确自由職業者、平台經濟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的法律地位和權益;三是要建立适應新職業模式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維護底線公平的政策制度,建立更加靈活、便捷和包容的社會保障體系,確定非傳統雇傭形式的勞動者都能獲得基本的社會保障。最後針對資訊社會對高技能、創新創造的不斷需求,社會應當建立起支援勞動者終身學習和接受職業教育教育訓練的體系。

“未來的新職業模式和資訊社會生産體制将繼續向着更加數字化、智能化、靈活化和個性化的方向發展。我們需要發揮新職業模式的社會生産優勢,注重創新創造,支援創業和企業發展。同時,加強跨領域、跨學科的協同合作,促進知識的交流和技能的互補,推動新技術的應用和新産業增長點的探索,提高社會生産的創新性和效率。”張海東表示。

新興職業的多面未來

撰文:《中國報道》記者 劉雪雲

圖檔來源:新華社、視覺中國

責編:張利娟

編審:趙珺 徐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