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藝術的超越: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在當代的重釋

作者:草竹道人
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藝術的超越: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在當代的重釋

摘要:

本文探讨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藝術理論在當代社會文化語境中的新解讀,特别是在“自我意識”覺醒的背景下。文章首先回顧了車爾尼雪夫斯基關于藝術與生活密不可分的理論,以及其對現實主義藝術觀的貢獻,随後分析了全球化與哲學變革下藝術多元化的興起,特别是阿瑟·丹托的極端多元化主義對藝術邊界的探讨。在此基礎上,文章融合馬克思主義與存在主義視角,讨論了藝術家“自我意識”如何成為藝術創新的源動力,推動藝術超越生活。

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藝術的超越: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在當代的重釋

I. 引言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藝術思想是在19世紀中葉俄國社會劇烈變革的背景下孕育而成的。彼時,俄國正經曆從農奴制向資本主義過渡的複雜過程,社會沖突激化,知識界對國家命運、人性解放和社會進步的思考空前活躍。

車爾尼雪夫斯基身處這樣一個思想啟蒙與革命思潮交織的時代,他的藝術觀深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同時又在批判繼承黑格爾與康德美學的基礎上,提出了獨到見解。車爾尼雪夫斯基強調藝術應當反映現實生活,揭露社會沖突,展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現實主義精神。這一主張在《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等著作中得到系統闡述,不僅在俄國文學藝術領域産生了廣泛影響,還對後來的現實主義運動、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乃至整個西方美學理論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啟迪。

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藝術的超越: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在當代的重釋

II. 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的核心理念

A. “美與生活”的關系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其美學理論中,将“美”與“生活”緊密相連,認為藝術的本質在于其反映現實生活,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論斷。他強調藝術并非孤立于現實生活之外的抽象概念,而應是生活的真實映射,藝術的源泉和靈感皆源自于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

車爾尼雪夫斯基進一步指出,“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裡的“高于”并非指藝術脫離現實的超然,而是指藝術家通過創作,對生活素材進行提煉、加工,賦予其更深的意義和價值,使之成為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藝術表現,進而達到教育和啟迪公衆的目的。這一論斷強調了藝術的現實根基與提升作用,為現實主義藝術的繁榮奠定了理論基礎。

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藝術的超越: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在當代的重釋

B. 批判現實主義的提出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藝術批評中,批判現實主義的提出是對傳統美學理論,特别是康德與黑格爾哲學的一種挑戰。康德強調美學的主觀性,認為美是形式與知覺主體的和諧統一,而黑格爾則視藝術為絕對理念的感性顯現,強調藝術的曆史發展與理念的内在邏輯。

車爾尼雪夫斯基則從人本主義出發,将藝術的焦點轉向了現實生活,認為藝術應直接面對社會問題,揭示社會沖突,批判不公。他的藝術批評實踐,如對果戈理《死魂靈》的評價,不僅關注作品的藝術性,更重視其社會批判性,展現了對社會本質和總體性規律的關注。這一轉變,不僅挑戰了康德的超驗美學和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也為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的興起提供了理論依據,鼓勵藝術家成為社會的批判者和改革者。

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藝術的超越: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在當代的重釋

C. 費爾巴哈的影響: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藝術理論深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影響。費爾巴哈反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強調人的自然屬性和現實生活的價值,認為宗教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的異化,應當回歸人的現實生活和自然本性。車爾尼雪夫斯基吸收了費爾巴哈以人為本的哲學思想,将藝術的重心從抽象的理念轉向了活生生的現實人生。

在他看來,藝術的真正價值在于其能夠反映和提升人的生活,表達人的感情和願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哲學成為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理論的基石,促使他将藝術視為一種直接關聯于人的現實生活,服務于人的精神需求和社會進步的實踐活動,進而确立了藝術與人、社會之間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

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藝術的超越: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在當代的重釋

III. 全球化與哲思變革背景下的藝術多元化

A. 多元化主義的興起

全球化程序如同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将世界各地的文化、資訊、資本和人口緊密聯結在一起,促進了藝術形态的多樣化發展。這一過程中,藝術不再局限于傳統地域或單一文化模式,而是跨越國界,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百花齊放的藝術生态。

阿瑟·丹托提出的“極端多元化主義”概念,正是對這一現象的理論總結。他認為,在後現代語境下,藝術已經失去了統一的标準和中心,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藝術品,隻要它們能在藝術理論的架構内被合了解釋和讨論。這一理論打破了傳統藝術分類的界限,促使人們重新思考藝術的本質與邊界,藝術實踐是以變得更加開放和多元。

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藝術的超越: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在當代的重釋

B. 美學邊界的模糊與突破

随着全球化與技術革命的推進,藝術與美學領域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傳統美學标準遭受挑戰,新的審美經驗和表現形式不斷湧現。數字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新型藝術形式的興起,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界限,觀衆參與度增加,藝術體驗更加互動和沉浸。此外,跨界合作成為常态,藝術家與科學家、技術人員、社會學家等多領域專家的合作,為藝術創作帶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美學的邊界在這樣的探索中不斷被拓寬,藝術的定義也在不斷被重塑。

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藝術的超越: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在當代的重釋

C. 當代藝術的“自我意識”覺醒

在這樣一個多元化藝術環境下,“自我意識”成為推動藝術創新的關鍵動力。藝術家的個體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被前所未有地強調,他們不再單純模仿或反映現實,而是通過作品表達個人的觀念、情感、批判和對社會的深刻洞察。這種自我意識展現在對藝術語言的個性化探索,對傳統藝術規則的反叛,以及對社會議題的深度介入。

藝術家作為獨立思考的個體,其作品成為自我表達和文化對話的媒介,不僅反映出藝術家的内在世界,也促使觀衆反思自身的存在和價值判斷。在全球化語境下,這種自我意識的覺醒促進了藝術的深度與廣度,使得藝術成為全球文化交流與了解的橋梁,同時也是個體身份和文化多樣性彰顯的重要平台。

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藝術的超越: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在當代的重釋

IV. 馬克思主義與存在主義視角下的“自我意識”

A.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基礎與意識提升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之一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即物質生産方式是社會生活(包括精神生活)的基礎,決定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在藝術創作中,這一理論意味着藝術家的“自我意識”并非憑空産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所處的社會曆史條件和經濟基礎之中。

藝術家的個人經驗、情感、思想,乃至創作主題的選擇,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是以,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自我意識”形成,實際上是社會物質條件與個體精神活動互相作用的結果。這種了解有助于我們認識到,藝術創作中的“自我意識”并非純粹的主觀表達,而是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與批判性思考。

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藝術的超越: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在當代的重釋

B. 存在主義的主觀性與自由選擇

存在主義,特别是薩特的理論,強調個體的主觀性、自由與責任,認為人是自由的存在,必須通過自己的選擇來定義自己。在藝術創作中,存在主義為“自我意識”提供了哲學支撐,鼓勵藝術家作為自由主體,主動地通過創作來探索、表達自我,甚至對抗外部世界的異化。薩特的“存在先于本質”觀點啟示藝術家,藝術作品不是被動反映現實,而是創造現實,是藝術家自由意志的展現,通過藝術實踐,藝術家能夠實作自我超越。存在主義的視角突出了藝術家在創作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強調了個體在藝術創新中的決定性作用。

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藝術的超越: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在當代的重釋

C. “自我意識”與藝術創新的互動

綜合馬克思主義與存在主義的視角,“自我意識”在藝術創新中扮演着雙重角色。一方面,它受到社會存在的深刻影響,藝術家的“自我意識”是在特定社會曆史條件下形成的,這為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内容與深度,促使藝術家關注社會現實,通過藝術作品反映并批判社會沖突。另一方面,存在主義強調的個體自由與選擇為藝術家提供了無限的創新空間,鼓勵他們超越既定的架構,勇于表達個性,追求藝術上的獨特性與新穎性。

這種互動不僅驅動藝術創新,還促進了藝術對生活的超越。藝術不再是生活的簡單模仿,而是通過“自我意識”的深度挖掘,轉化為對生活本質的探索、對人類處境的反思,以及對理想社會的構想。藝術是以成為一種變革的力量,不僅反映現實,更引導人們思考如何超越現實,實作精神上的提升和社會的進步。在這一過程中,“自我意識”作為藝術創新的核心驅動力,展現了個體在社會與曆史程序中的能動作用,展現了藝術作為人類精神追求自由、真理和美的永恒價值。

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藝術的超越: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在當代的重釋

V. 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與“自我意識”互釋的新視角

A. “自我意識”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理論中的新位置

重新審視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藝術理論,可以發現“自我意識”雖未被直接标舉,卻隐含于其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主張之中。車爾尼雪夫斯基強調藝術家應基于對現實的深刻了解和批判,創作出超越個體經驗的作品,這實際上蘊含了對藝術家自我意識的高要求。

在當代視角下,我們可以将“自我意識”視為車爾尼雪夫斯基理論中未充分挖掘的潛能,它是藝術家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對自我價值的确認以及對藝術超越性的追求。重新定位“自我意識”,不僅豐富了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理論的内涵,也為個體創造力的現代解讀提供了理論支點。

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藝術的超越: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在當代的重釋

B. 跨越時代的對話

車爾尼雪夫斯基與後現代哲學家如德裡達、福柯等人雖處于不同曆史語境,但圍繞藝術與生活、個體與社會關系的探讨,卻存在着既有的對話空間。車爾尼雪夫斯基強調藝術的社會功能性與現實主義立場,與後現代主義者對權力結構的解構、對個體話語建構的關注看似對立,實則互補。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強調藝術的社會批判性,與後現代對現實的碎片化了解、對社會關系的質疑,共同指向了對個體在社會中的自我定位與表達。通過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兩者均關注個體在複雜社會結構中的主體性,隻不過車爾尼雪夫斯基更傾向于通過藝術實踐尋求集體的覺醒,而後現代哲學家則側重于個體的解構與重建。

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藝術的超越: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在當代的重釋

C. 理論整合與創新

在當代語境下,整合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與“自我意識”的覺醒,要求我們首先認識到,藝術創作既是社會現實的鏡像,也是個體自我表達的舞台。在此基礎上,理論的深化與發展應聚焦于以下幾點:

個體與集體的平衡:借鑒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社會責任感,結合後現代對個體自由的重視,探索藝術如何在反映社會現實的同時,尊重和促進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表達。

藝術的多元化實踐:在全球化與數字化背景下,藝術形式與表達手段日益多樣,結合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現實主義與後現代的解構視角,推動藝術創新,鼓勵藝術在反映生活的同時,探索新的審美體驗與社會批判方式。

理論的互動性:建立跨學科對話機制,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理論與當代哲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等學科融合,為美學理論的深化提供跨領域的理論支援,形成更具包容性與前瞻性的理論體系。

綜上所述,通過在當代語境中重新定位“自我意識”,開展跨時代的理論對話,并推動理論與實踐的創新整合,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藝術觀不僅得以煥發新的活力,也為美學理論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與動力。

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藝術的超越: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在當代的重釋

VI. 結語

本文通過對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的當代重釋,揭示了其理論與“自我意識”互相作用的深刻價值。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思想在現代社會語境下被賦予新的生命,強調了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間的緊密聯系,而“自我意識”的強調則進一步提升了藝術家作為社會觀察者與批判者的角色。通過馬克思主義與存在主義的視角,我們看到了“自我意識”在藝術創新與生活超越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其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理論中的潛在位置。這一重釋不僅深化了對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的了解,也為美學理論的拓展提供了新的視角。

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藝術的超越: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觀在當代的重釋

論文作者:蘆熙霖

參考文獻:

《人本主義與現代性挑戰: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哲學》

《基督教文化與俄國思想: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宗教次元》

聲明:本人賬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圖文、論文、音視訊等)自釋出之日72小時後可任意轉載或引用,無需告知本人。如需約稿,可聯系 [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