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融博物館:展示金融文化的時代視窗

作者:金融時報

“金融是我們的朋友,它讓我們感受到了人身的安全、财務的自由,并體驗到快樂,通過發現曆史,我們可以定位當下,并且參與未來,這正是金融博物館的使命,同社會各界一道,且以戰略聯盟的方式,共同推動金融的啟蒙、金融的普惠和金融的創新發展,合力鞏固金融業的核心競争力。”在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到來前夕,金融博物館理事長王巍和金融博物館館長漁童女士共同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如是道出金融博物館的曆史使命感。

将時鐘撥回2010年6月9日,首次采用聲、光、電、影、物等多種展陳手段的天津金融博物館,以“傳統+現代”的多元化視角,向國人勾勒出當地金融史上從重要人物、裡程碑事件到核心理念的演化軌迹,并創造了所在城市——天津的金融文化地标,成為大陸曆史上第一個标注“金融”關鍵詞的博物館。

在此之後,蘇州基金博物館(2011)、井岡山革命金融博物館(2018)、上海科技金融博物館(2019)、天府四川金融博物館(成都,2019)、中原金融博物館(鄭州,2019)等坐落在各地的金融文化地标,如雨後春筍般逐一現身。這期間,金融博物館還參與了香港金融博物館(2018)的建立工作。國際金融博物館(北京,2012)、網際網路金融博物館(北京,2015)、并購博物館(上海,2016)、東北金融博物館(沈陽,2016)、甯波保險博物館(2019)和重慶金融博物館(2021),改為了線上營運。

金融行業在全國範圍有了豐富的展示視窗,以博古識今的職能分工,面向社會公衆免費開放,陸續推出“百年革命,紅色金融”“打擊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中英金融史”“美聯儲的100年”“社會集資與金融安全”“我的住宅我的金融”“女性與金融”“科技金融展”等數十個專題展,并在全國範圍進行巡展。

博古識今的曆史使命感

“博物館的英文是Museum,詞根是從希臘語到拉丁語演變過來,Muse是古希臘神話中主管文藝、科技的缪斯女神之統稱,Um意指‘所在地’,缪斯神殿就是博物館的早期來源,曆史上的戰争勝利者,喜歡将有價值的戰利品收藏陳列,客觀上為世人提供了研究和學習的樣本,直到歐洲人文主義複興後,理性、科學與藝術成為社會時尚,這些專門展示帝王收藏與私人把玩的機構,才被統一歸類稱作博物館。”王巍介紹說,近一百多年來,博物館發展成為專業從事收藏、鑒賞、教育的行業,各國政府、大量商業機構和收藏家個人都投入其中,使之成為一個豐富而不斷變化的領域。今年,國際博物館協會釋出了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教育和研究(Museums, Education, and Research),這也表明,博物館這一名詞,早已從外化的展陳之所,發展成為一門彙聚專業性、系統性、綜合性、科研性的跨類别學科與跨學科行業。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球博物館數量近10.4萬個,61%博物館位于西歐和北美,18%位于亞太地區,11%位于東歐,8%位于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僅有0.8%位于非洲,0.7%位于阿拉伯國家。另據國家文物局資料,2023年,全國博物館總數近7000家,位居美國3萬多家之後,與日本和德國大體相當。顯然,中國已跻身為世界級的博物館大國,承載着發掘曆史、傳承文化、啟蒙教育的曆史使命。

“今年以來,中國博物館行業出現了幾個重要變化。”王巍說,首先是進一步強化監管,所有博物館都在民政部系統注冊,并在各自相關的專業主管部門監管下營運,以保證博物館公益性質與展示内容的有效監控;其次,網際網路和數字生态的高速發展,大大提升了博物館的線上營運能力和線下數字空間的配置能力;第三,以收藏功能為主導的傳統博物館,開始提升其教育教育訓練、旅遊等衍生服務,同時有一大批以教育訓練與教育功能為主導的創新性主題博物館在進入主流市場;第四,中國博物館與全球同行的合作與交流水準正大大提升,形成具有全球共識的專業價值觀。

當金融從工具成長為學科

作為起步并不早、但專業性更強的展陳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王巍看來,金融行業博物館的辦展體會與前景規劃,有着與衆不同的心路曆程。

“金融業曆史悠久,但在主流觀念下,金融長期被視作一門工具,極少被劃為文化物品而得到儲存,是以,相對于收藏性博物館,金融博物館更以觀念普及、教育訓練教育為主流展示手段。”王巍稱,過去十幾年來,北京、上海、天津、蘇州、重慶和香港等十個城市建立了13家公益性金融博物館,包括基金、并購、保險、國際金融、科技金融及地方金融等不同主題,不僅接待了近800萬人次的現場來賓,也吸引了幾千萬人次的線上互動,帶動衆多城市競相建立當地金融博物館,成為城市金融生态的文化地标,以發掘金融曆史、普及金融知識、提高群眾金融素養為工作定位,推動當地社會金融生态健康發展。

“大陸正從金融大國走向金融強國,金融文化的建立與豐富,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王巍告訴記者,通過梳理幾千年中國金融史,從發掘首張紙币交子、中國銀本位、廢兩改元、紅色金融誕生,到改革開放後中國金融國際化程序等諸個裡程碑事件,金融作為國家的核心競争力,中國金融演化史是中國主流文明發展程序的重要來源與動力。如何将金融博物館發展成為重要的博物館國家級業态,與同行一起努力将其建構成經濟發達城市的文化标配,是目前金融業依托政府支援、吸引民間資源、建立收藏性乃至觀念博物館的積極嘗試,包括向未來的數字博物館成功轉型。

“根據既有經驗,金融博物館正從關注藏品與曆史價值,轉向關注觀念、事件、人物和現實意義,逐漸跳出單一的收藏,推動大衆啟蒙與現實改進,這是博物館1.0到博物館2.0的轉變。”漁童認為,在當下的網際網路與AI時代,正确的辦展理念,無疑是以觀衆為中心,将博物館場景作為觀衆思考的背景與開放空間,将實體博物館與數字博物館進行無縫銜接、互相延伸。

誰在改變博物館業态

定期走進博物館,已成為改革開放後一代人的生活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着民族自信、自尊、自強的時代氣質。近年來,千禧一代人或“Z世代”大量人群,正以高漲的熱情融入博物館,時不時通過自媒體社交平台頻繁互動,推動諸多博物館成為網紅打卡地,這進一步助推博物館内容與展陳方式的創新與疊代。

“新一代參觀者,伴随着網際網路時代成長起來,具有強烈的自主精神和選擇能力,希望在博物館中參與發現、參與互動、尋求同道。”漁童認為,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傳統的講解員主導的規定路線與固定内容,這對博物館的管理創新提出了挑戰,譬如,展示主題是否契合時代前沿,展示内容是否具有互動性和差異性,講解人員與管理者是否具備高度的知識面與學習能力,展陳内容是否具有社會生态的延展性,網際網路、數字和人工智能設施的采用水準究竟怎麼樣?

“激勵觀衆形成各種未來預期,預演可能改變未來的條件,幫助實作預期,這将是博物館2.0到博物館3.0的轉變。”漁童堅信,Web3的構架與人工智能的深度參與,将是博物館3.0的核心基礎。“必須認識到,博物館設計與功能從收藏、觀念到體驗的變化,正是迎合了網際網路、大資料和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趨勢,但更重要的是,新一代人正成為社會主流,這也是博物館觀衆的主流,這一代人是資訊社會和網際網路社會的‘原生代’,善于自我學習,擅長建立獨立的思考坐标,更加關注未來,更積極地參與創新,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數字社會和智能時代,如果不了解這一點,金融博物館将會失去未來成長的空間,是以,鞏固博物館2.0,面向博物館3.0,這就是我們堅定不移的戰略。”漁童說。

金融博物館:展示金融文化的時代視窗

來源:金融時報用戶端

記者:方華

編輯:俞思晴

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