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帶發動機的電車逼死油車

​帶發動機的電車逼死油車

汽車商業評論雜志

2024-05-17 10:17釋出于北京汽車商業評論官方賬号

​帶發動機的電車逼死油車

撰文 / 牛跟尚

編輯 / 黃大路

設計 / 師 超

在買油車還是電車的糾結中,武漢市民王詠選擇買一台啟辰大V DD-i超混動車型:“有60公裡的純電續航跑通勤夠用了,大不了把它當油車開。”

如今,這種可電可油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包含增程式電動汽車REEV)受人追捧。

正是看到新型PHEV越來越受年輕族喜歡的趨勢,4月23日上市的問界新M5系列搭載1.5T全鋁四缸增程器,滿油滿電CLTC工況下增程版車型綜合續航最高提升至1440公裡,純電續航提升至255公裡,宣傳上說可滿足一周日常通勤。

​帶發動機的電車逼死油車

這款将客戶定義為“四力青年”(有魅力、有魄力、有活力、有魔力)的“高顔都市性能SUV”首次推出RS版本,形象更年輕,體驗更極緻。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表示:“問界新M5擁有更年輕的外觀設計,是更适合年輕群體的第一台智能SUV,既是年輕人的第一台,也是年輕家庭的第一台。”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聯分會5月10日釋出的資料顯示,4月純電動批發銷量46.2萬輛,同比增長5.7%,環比下降8.8%;4月“真插混”總體銷量25.5萬輛,同比增長103%,環比增長10%;4月增程式批發6.9萬輛,同比增長64%,環比下降10%。

簡單相加,真插混與增程式的占比達41%,高于2023年同期的28%和2023年的31%,其風頭也蓋過漸顯頹勢的純電動。

如果加上商用車,全行業前4個月的銷量中,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111.5萬輛,同比增長84.5%,而純電動汽車182.4萬輛,同比增長僅為12.8%。再看出口數量,前者8.3萬輛,同比增長2.3倍;後者33.7萬輛,同比增長4.5%。

照此勢頭發展,包含增程式在内的插電式混動汽車在總量上超越純電動汽車是大機率事件。

雖然時光已是夏至,但讓行業瑟瑟發抖的不是徹底沒有發動機、變速箱的純電動汽車,而是已有138年輝煌與包袱的純内燃機汽車。

傳統燃油乘用車在4月國内銷量為87.8萬輛,同比2023年4月減少10.7萬輛,同比下降10.8%。比此更可怕的是,相比最近的2024年3月,環比下降20%,一個月差不多少賣20萬輛。

襄陽4S店一位下鄉巡展的銷售顧問張軍說,誰現在還在賣燃油車,就像王小二過年,不是一年不如一年,而是一月不如一月。

據乘聯分會5月10日公布的資料,4月,主流合資車企銷量全面下滑,它們電動化滲透率僅有7.5%,遠遠落後行業平均水準36.2個百分點。其中,銷量僅次于比亞迪的一汽-大衆銷量11.9萬輛,同比下滑15.6%。

為此,一汽-大衆在5月11日發起“突圍行動”。這家銷量主要靠燃油車而正在積極電動化轉型的領軍企業,當天吹起絕地反攻沖鋒号:“一汽大衆正處于最後的也是唯一的轉型視窗期,除了背水一戰,我們無路可走,唯有萬衆一心,向死而生。”

“傳統乘用車市場持續6%左右幅度下滑。” 行業分析師崔東樹4月24日在北京車展前夕舉行的2024中國(北京)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峰會透露,從2018年開始到2024年4月,燃油乘用車市場年同比下降幅度為6%、10%、7%、4%、6%、0%、5%。

​帶發動機的電車逼死油車

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燃油車市場的高峰在2017年,為2365萬輛;而到2023年,僅為1666萬輛,預計2024年将下滑到1588萬輛。

​帶發動機的電車逼死油車

有發動機的電車現在飄香

5月8日,廣汽集團公布的2024年4月銷量資料顯示,當月集團銷量為13.33萬輛,同比減少24.78%;1-4月累計銷售54.3萬輛,同比減少24.28%。

2023年還意氣風發的廣汽集團,滑倒在此前肥沃的靠燃油車及油電混動的廣汽“兩田”上,同比超兩位數下滑,其中廣汽本田同比減少19%、廣汽豐田同比減少29.85%。

令人玩味的是,隻做純電不沾發動機的廣汽埃安累計銷售91121輛,同比減少23%。而做油車又做帶上發動機玩電車的廣汽傳祺是廣汽集團旗下唯一銷量增長的品牌,4月銷量為3.77萬輛,同比增長近30%,前4個月銷量12.32萬輛,反超其小弟埃安,同比增長9%。

很顯然,所有合資品牌在汽車四化浪潮中都遭遇到嚴峻挑戰,此前單純靠純電動驅動的新能源汽車包括埃安、特斯拉、易捷特、蔚來、小鵬等都承受純電動汽車增長放緩的壓力。

​帶發動機的電車逼死油車

中國車市正上演大變天。行業資料顯示,4月,德、日、美、韓、法等合資和外資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已下滑到36.5%,1-4月,這個比例為39.3%。如果剔除純電動的獨資特斯拉中國,這個資料會更低更難看。

兩年前停止純燃油車生産而隻做插混、純電動的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3月27日召開的2023年财報投資人溝通會預測:“中國車企新能源産品加速投放将會蠶食合資品牌市場,未來3-5年,合資品牌份額将從40%降到10%,其中30%是中國品牌未來增長的空間。”

油電并存的新能源時代,在2023年祭出油電同價的冠軍版系列、2024年祭出電比油低的榮耀版系列的比亞迪,2月推出的秦PLUS DMi榮耀版定價7.98萬元,基本上把10萬元級的燃油車的市場攪亂、打跨了。

不到2年時間,秦這一插電神車從12.58萬元連降3.6萬元,官方價格已經低于包括卡羅拉、雷淩、思域三廂等合資油電混動暢銷車型,跟油車同價或低于油車,且使用成本更低。

而這三款日系合資油電混合車型,價格也分别從14.48萬元降到10.8萬元、從11.68萬元降到10.18萬元、從14.09萬元降到12.69萬元。

降價後的秦插混車型,憑借絕對的成本效益,打得合資同級燃油車和混動車“不虧都是幸福的事兒”,到了靠售後進廠養活新車銷售的“田地”。

​帶發動機的電車逼死油車

新能源汽車新的主推手

世界新能源車的發展,是從1997-98年豐田、本田的油電混動率先起步。

2015年開始,随着中國大力發展插混、純電動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世界新能源汽車加速發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年,卻是中國智能新能源汽車大爆發的元年。

據國家有關機構統計,當年,包括REEV在内,PHEV銷量隻有22.2萬輛,此後逐年翻番:2021年57.2萬輛,2022年145.7萬輛,2023年270.4萬輛。

按新能源汽車的增量貢獻來算,從2020到2023年,PHEV的占比是1%、18.4%、31.1%、63.1%。也就是說,從2023年開始,插電式、增程式電動汽車對新能源車市的增量貢獻超過純電動汽車。

從同比增速看,這四年,PHEV的數值為0%、159%、154%、86%。也是說,從2022年開始,PHEV的同比增速已經超過純電動(BEV)的增速,2022年、2023年、2024年前4月BEV的同比增速分别為78%、16%、5.7%。

2024年4月,銷量最大的10款轎車是秦PLUS、海鷗、軒逸、朗逸、漢、驅逐艦05、帕薩特、奧迪A6L、速騰、星瑞,此前的雙王是“兩逸”——勉強保住第三和第四,不是軒逸就是朗逸;

銷量最大的10款SUV是宋PLUS、Model Y 、元PLUS、本田CR-V、問界M9、鋒蘭達、星越L、榮放、銳放,此前的雙王是本田CR-V、哈弗H6,如今的H6已滑到第26席,月銷僅為8309輛;

銷量最大的MPV是騰勢D9,月銷10031輛,此前這個大王是已排在第四位的别克GL8,月銷滑到5114輛。

2024年3月,上險的插混車型有110款,排名前10位是秦PLUS DM-i、宋Pro、問界M7、宋PLUS DM-i、驅逐艦05、理想L7、唐 DM、理想L9、漢 DM、理想L8。排名第一的比亞迪秦PLUS DM-i,零售達30986輛。

10款暢銷插混車中,比亞迪占6款,均是插電式;理想有3款,問界擠進一款,均為增程式。

排名末尾、數量不足兩位數的所謂插混車型有14款,它們是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聯分會統計的非“真插混”或國家資訊中心統計的非“新型PHEV”。這些車型多是油改電産品,即在原來燃油車或普通混合動力汽車或節能環保汽車的基礎上改造而來。

這種扒下發動機、換上電池包的“新能源汽車”,出現在本世紀初,由于成本過高,體驗像油車一樣,且被主流車企和市場視為落後技術和過渡産品,在2022年之前一直不溫不火。

2022年之後,随着豐田、本田混動技術保密期結束,一大波有專屬結構和平台、有專屬發動機和變速器的超級、特級混動新能源汽車,在專屬的混動技術及品牌的包裝和推廣下,洶湧而來。

它們,可純電,可插電,可增程,好像沒有什麼不可,最新的續航裡程已達到2000公裡以上,似乎在新能源大行其道的中國市場迎來風景獨好的春天。

​帶發動機的電車逼死油車

根據2023年世界汽車銷量構成分布,傳統燃油車占75%,純電動占14%,而插混已經追上普通油電混動,占世界汽車總銷量的6%。

乘聯分會對從2016年到2023年汽車消費客戶群體統計,個人市場,燃油車的占比從99%下降到65%;對公市場,燃油車占比從89%下滑到58%;出租網約車市場,燃油車市場從88%下滑到11%。

相對于2022年、2023年普通油電混合動力市場,個人消費占比已從5%下滑到2024年一季度的4%,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帶發動機的真插混和增程式新能源汽車占比分别增長了4個百分點。

4月主流乘用車企業零售10強排名榜上,一汽-大衆、上汽大衆、上汽通用五菱、廣汽豐田、東風日産、一汽豐田均出現銷量同比兩位數下滑,而在新插混上布局較早的比亞迪、吉利、奇瑞卻是兩位數增長。

這一榜上,例外的是長安汽車出現下滑。不過,有藍鲸動力加持的長安汽車正在新打造的深藍、啟源新能源汽車上試水其新混動、新增程技術。

現在最揪心的就是對中國工業貢獻40年的合資公司正陷入發展困境,它們受外方技術、産品和合資體制、機制的限制,正在被比亞迪、吉利、奇瑞、風神、傳祺、榮威等傳統自主品牌與理想、問界、零跑、哪吒等造車新勢力,一衆帶發動機的電動車碾壓。

2024年前4個月(截至4月20日)降價的81款車型中,插混式、增程式新能源汽車從2023年全年的15款增加到22款,而燃油車和油電混動車從2023年全年的47款下降到16款。

一言以蔽之,油車卷不動,也降不動了。

那些帶發動機的電動車,正将帶傳統發動機的油車逼到小胡同,甚至是死胡同。

檢視原圖 105K

  • ​帶發動機的電車逼死油車
  • ​帶發動機的電車逼死油車
  • ​帶發動機的電車逼死油車
  • ​帶發動機的電車逼死油車
  • ​帶發動機的電車逼死油車
  • ​帶發動機的電車逼死油車
  • ​帶發動機的電車逼死油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