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面封堵中國電動車 美國在擔憂什麼?

作者:經濟觀察報
全面封堵中國電動車 美國在擔憂什麼?

當地時間5月14日,美國宣布對中國太陽能電池、電動汽車、計算機晶片和醫療産品等一系列商品加征關稅。其中,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從25%提升至100%(加征後的關稅由27.5%升至102.5%),動力電池關稅從7.5%提升至25%,電池零部件關稅從7.5%提升至25%。

值得玩味的是,美國市場并不是中國電動車的出海目的地。目前在美國銷售的産地來自中國的電動車隻有吉利和沃爾沃合作打造的極星汽車,這個籍貫為瑞典的電動車品牌,2023年在美國隻賣了7000多輛。從嚴格意義上講,還沒有任何一個中國本土汽車品牌進入美國市場。

作為傳統汽車制造業強國,美國在幾年前就感受到了可能在智能電動車賽道上被中國遠遠甩下的危機,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強勁的全球滲透能力加劇了美國的這一危機感。作為年銷超過1500萬輛的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美國提前針對中國電動車展開阻擊,是對美國本土電動汽車産業采取的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

過去幾年來,美國已針對中國電動車産業采取了多輪的限制措施,此次增加關稅成為美國阻擋中國電動車的又一招,其目的不僅是為美國本土電動車産業發展建立保護屏障,更是想要将中國電動車産業鍊所有相關産品封鎖在北美自由貿易區(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組成)之外,尤其是斬斷中國車企借道墨西哥進入美國市場的可能性。

中國車企在墨西哥的投資在近幾年呈現快速增長的态勢,且多家車企已有在墨西哥建廠的計劃。截至發稿時,上汽方面回複經濟觀察網稱,将采取“兵來将擋、水來土掩”的态度應對美國又一輪的封堵。比亞迪則表示,關于在墨西哥的投資計劃,目前沒有更多資訊可以披露。在美國投資動力電池合作項目的甯德時代也表示,目前不對美國加征關稅做官方表态。

從補貼限制到加征關稅

如果說美國此前實施的《通脹削減法案》(IRA)是對“非北美基因”電動車的無差别歧視,那麼此次加征關稅則是專門針對中國電動車的打壓。

2021年,美國總統拜登曾宣稱電動汽車是未來方向,中國已取得競争優勢,美國必須快點行動。2022年8月,拜登簽署《2022年通脹削減法案》(IRA),宣布将向購買電動汽車的美國消費者提供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同時對獲得補貼的車輛進行了限制,要求其電池原材料的開采、加工、回收,以及電池元件的組裝必須有一定比例是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或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完成,并對原材料和電池分别設定了40%和50%的比例要求,此後逐漸提高。

由于包括錳、鎳、锂等在内的動力電池核心原材料的開采和冶煉主要在中國完成,全球動力電池年出貨量的60%也來自中國,加上美國對中國電池企業在美投資并不歡迎,是以上述法案實質上是為了限制使用中國動力電池的産品進入美國市場,最終目的則是通過産業保護政策縮短美國本土與中國在電動車産業方面的差距。IRA法案自2023年正實施後,已經成功“迫使”多家歐洲、南韓和日本的電動車企業在美進行了投資。

美國在2023年年底修改了IRA法案的條款,要求從2024年起,符合免稅條件的美國清潔汽車不能包含由“受關注外國實體”(FEOC)所制造或組裝的電池元件;2025年後,合規的車輛也不能含有由此類實體提取、加工或回收的關鍵礦物鎳和锂等,否則将不再有資格享受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外界普遍認為,新規中提到“受關注的外國實體”是指中國。

同時,在2023年年底,拜登政府已經開始讨論提高對包括電動汽車在内的部分中國清潔能源商品的貿易關稅。業界分析認為,美國修改IRA法規和對中國電動車加增關稅,是為了封鎖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平價入美的一切可能。其中一個作用在于,消除中國電動車企投資墨西哥市場所帶來的威脅。

據路透社在去年年底的報道,美國政壇有觀點認為,中國電動車制造商存在通過先在墨西哥建廠再打開美國市場的可能性,是以建議加征關稅,将中國公司生産的電動汽車、電池和其他零部件及資源完全排除在供應鍊之外。

環球網在今年4月援引路透社報道稱,墨西哥聯邦政府已接收到來自美國的壓力,要求墨西哥與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保持距離,将中國車企排除在根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建立的自由貿易區之外。墨西哥不得不中止繼續向中國企業提供低成本公共土地或減稅等激勵措施,并在今年1月後暫停與中國車企的會談。美國對此的回應是,“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下稱“美墨加協定”)不是為了“給中國和其他可能尋求免稅進入美國市場的國家提供後門”。

中國車企在墨布局或受影響

受美國投資政策的影響,已是全球第四大汽車零部件生産國和第六大汽車生産國的墨西哥,在過去幾年裡迎來跨國車企的爆發式投資。其中,中國汽車在墨西哥的市場佔有率在2023年超過了20%,且中國車企已打通從墨西哥出口到北美其他國家的通道。

一份廣為傳播的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出口到墨西哥的汽車為 41.5 萬輛,其中在墨西哥國内的銷量為13.2 萬,差額為28.3 萬輛。也即每年出口到墨西哥的中國汽車約有68%轉道去了北美其他國家。

由于特朗普政府從2018年開始對中國制造汽車額外加征25%關稅,目前在中國制造的電動車出口到美國時需要繳納27.5%的關稅,而墨西哥産的汽車隻需繳納2.5%的關稅。按照“美墨加協定”,如果75%的零部件在墨西哥、美國或加拿大制造,則該車輛将享受零關稅。由此,具備較全面汽車制造基礎的墨西哥,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車企開拓北美市場的橋頭堡。

目前,上汽MG、奇瑞、江淮汽車、比亞迪、吉利等中國車企已經在墨西哥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基礎。就在美國抛出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計劃的當天,比亞迪在墨西哥城舉行了首款皮卡BYD SHARK全球産品釋出暨墨西哥上市釋出會。今年3月,吉利汽車與極氪品牌達成的整車采購協定,目标是将極氪新能源車引入墨西哥市場。

公開報道顯示,比亞迪、奇瑞、上汽等車企都有在墨西哥建廠的計劃。其中,上汽名爵計劃投資15億至20億美元在墨西哥建廠,比亞迪也計劃在墨西哥籌建工廠,首期投資額高達數億美元。

但随着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的政策實施,中國車企在墨西哥的投資計劃或受到影響。對于在墨西哥建廠的計劃,比亞迪方面回複經濟觀察網稱,目前暫無資訊可以透露。上汽方面表示,征戰海外多年,經常會遇到目标市場的封堵打壓,上汽會積極應對。

中國電動車存“潛在威脅”?

“中國汽車企業和品牌在美國市場的存在感遠低于美國企業和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存在感。”關于中國汽車在美國市場的現狀,中汽中心資深首席專家、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吳松泉介紹說,目前沒有一家中國車企在美國實作本地化生産。

整車企業方面,2023年,通用、沃爾沃、福特等外資車企在中國生産的汽車有向美國出口,合計出口不到7萬輛。根據JATO Dynamics資料,2023年美國市場中,中國生産的别克昂科威銷量為4.43萬輛,沃爾沃和極星合計銷量約1.5萬輛。

汽車零部件方面,甯德時代、國軒高科等動力電池企業嘗試到美國設廠,但均遇到阻力。其中,甯德時代放棄了在美建廠,選擇與福特進行技術和營運合作。國軒高科的美國子公司Gotion Inc計劃在密歇根州的大急流城投資建設電池材料工廠。

雖然中國電動車尚未大規模登陸美國,但美國認為中國電動車已帶來了“潛在威脅”。有外媒調查顯示,在美國年輕人中,包括蔚來、小鵬在内的中國新造車品牌的知名度并不低。相比之下,美國雖然是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但電動車發展推廣速度緩慢。2023年美國電動汽車銷量為118.9萬輛,同比增長46.3%,但電動車滲透率僅有7.6%。同期歐洲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為20%,中國為31.6%。

在美國的電動車市場結構中,美國本土品牌特斯拉一家獨大,市占率達到55.1%。另一個獲得較高市場認可的新品牌是電動皮卡制造商Rivian。福特和雪佛蘭的電動車産品比較有限,但在美國市場擁有不錯的号召力。此外,南韓品牌現代汽車,日本品牌日産,以及德國品牌大衆、奔馳、寶馬,都有電動車産品進入美國電動車市場的銷量排行榜。

目前美國市場上的電動車産品主要集中在高端細分市場。2023年美國銷量排名前十的電動車中,隻有第一代傳統電動車雪佛蘭Bolt EV和Bolt EUV以及福特F150的售價在3萬美元以下,其他車型價格都在4萬美元至7萬美元之間。從産品疊代速度來看,雪佛蘭Bolt EV在2016年底上市,2021年才進行第一次改款,下一代産品要等到2025年才上市。這一疊代速度無法與中國本土品牌相提并論。

美國電動車市場的電動車産品,在刺激美國群眾消費積極性方面未達到預期水準。2023年上半年,美國電動車新車庫存比一年前增加了74%。而雪佛蘭Bolt EV和BoltEUV在2023年停産前迎來熱銷,高居銷量排行榜第三,說明平價電動車在美國擁有較大的市場空間。是以,美國擔憂,如果技術快速疊代、成本效益極高的中國電動車在正常關稅條件下進入美國,将對美國本土汽車品牌帶來巨大的打擊。

其他跨國車企受波及

美國針對中國電動車産業鍊的一系列封堵措施,所影響的将不僅是中國本土的電動車制造商,也包括不少跨國車企在中國生産的電動車。随着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的深入發展,有越來越多的跨國車企将設立在中國的工廠打造成其輻射全球市場的出口基地。但跨國車企的這一計劃,遭到了美國關稅政策的打擊。

2020年11月,寶馬在華合資企業華晨寶馬開始将在沈陽生産的首款寶馬電動SUViX3純電動車型向全球39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在最初的計劃中,該車将同步出口歐洲以及美國地區。但由于中美貿易的不确定性,寶馬不得不擱置了在美國推出該車型的計劃。

據吳松泉介紹,在整車方面,美國對華出口遠大于自華進口;在零部件方面,中國對美出口遠大于自美進口,而且很大比例是在華投資的外資企業的本土産品出口。同時,美國多年來也是中國重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來源國。從這一角度來看,美國一旦不顧後果實施單方面高關稅壁壘并引發中國反制,這些汽車領域的貿易都将受到影響。

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設定高關稅壁壘的做法,已引發歐洲一些國家的關注。德國總理朔爾茨在5月14日表示,鑒于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車反補貼的調查結果尚未公布,是以,他不便就美國的關稅政策發表意見,但他提醒,目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中至少有50%來自西方品牌,它們在中國生産,然後進口到歐洲。同樣不應忘記的是,歐洲制造商正在中國市場上成功地銷售他們的汽車。

瑞典首相克裡斯特松表示,将懲罰性關稅作為解決方案并不是一個好主意。瑞典是唯一一個在美銷售的中國産電動車品牌極星汽車的總部所在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