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裝修40萬起,理想前總裁改行做家裝

作者:豹變
裝修40萬起,理想前總裁改行做家裝

「核心提示」

給中産造車,給中産裝修,哪個更難幹?花30萬買理想的車主們,會花40多萬裝修嗎?

作者 | 詹方歌

編輯 | 邢昀

2022年,一次腿傷,讓李想生活上的好兄弟、事業裡的好夥伴沈亞楠在家休養了半年,空閑中他琢磨起自己上一年在裝修上遭遇的坑。

裝修一直是個水深坑多的大工程,流程長、環節多,缺乏标準化,報價不透明,很多人的裝修體驗感都不好。這讓沈亞楠延伸出創業的沖動:結合數字化技術,通過标品化、子產品化解決傳統家裝模式中的痛點。

這些想法,最終促成了“栖息地”的誕生。

今年4月末,沈亞楠宣布辭去理想汽車CEO一職,進入以前從未涉足過的賽道——家裝。為了支援這位前CEO,理想汽車也聯合石頭科技等,為其投出了第一桶金。

有趣的是,智能住宅品牌栖息地的目标人群定位,與理想基本一緻,甚至可以說是想複用理想汽車的客群。

理想的目标,是讓城市中産家庭們花30多萬,買一輛大空間奶爸車,周末可以帶着孩子們出遊玩耍;而栖息地要解決的是,通過自己一套整體落地、智能化解決方案,讓這些中産們花40多萬,省力省心地裝修家裡的三室兩衛。

不可否認的是,栖息地确實有它的前沿性。但前有老牌家裝企業、上市十年的東易日盛陷入停工、欠薪、虧損10個億的負面輿情,提示着目前地産行業徘徊周期底部,給下遊家裝行業帶來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家裝行業自身的變革從未停止,同一賽道的競争者已經搶跑。

這種情況下,栖息地還能如願成為擾亂家裝行業的“新物種”嗎?

1、家裝界的理想汽車,

想用造車的方法搞裝修

理想汽車的起源是“車和家”,對于李想來說,汽車是移動的家,理想汽車希望給人回到家的感覺。沈亞楠的創業演繹了“車和家”的另一個路徑,用造車的方式打造一個智能化的家。

沈亞楠經曆過裝修的痛苦,自己跑建材市場,逐項核對物料報價,為了實作智能化,手機裡裝了17個APP。據晚點LatePost報道,李想也與沈亞楠分享過自己經曆的裝修痛苦,他不得不設計OKR管理自家的裝修團隊。

最終,沈亞楠決定辭職打造智能住宅品牌名“栖息地”,主體公司為楠社科技。他也拿到了李想的投資。

公開資料顯示,楠社科技的Pre-A 輪由理想汽車領投,石頭科技、新北科創基金等投資方跟投,加上天使輪融資,累計金額6.53億元。

有接近“栖息地”的人士告訴《豹變》,在正式對外宣布之前,栖息地已經醞釀了兩年,招人給價不低,但要求比較高,這似乎繼承了理想汽車對待人才的态度:不吝惜付出,但後期要求同等甚至更高的回報。不過,栖息地幾乎不從理想汽車内部挖人。

這一點似乎是基于栖息地和理想汽車的深刻連結。

客群方面,沈亞楠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公司已經做了幾十個客戶。根據栖息地聯合創始人張翔的微網誌内容,這些客戶中有來自理想汽車車主,甚至也有汽車測評部落客的身影。

定價上,栖息地目前主推的産品是L32,針對三房兩廳兩衛的戶型。以套内面積90平米計算,整體裝修費用為39.98萬元,大概相當于一輛理想L9的價格。

目前,栖息地剛起步,更像是理想汽車針對已有或潛在使用者需求的再挖掘。如果從這個角度看過去,或許理想汽車品牌價值幾何,也在接受新的檢驗。

公開發言中,沈亞楠也曾不止一次将造車和裝修做類比。在接受《Tech星球》采訪時,他以福特汽車為例:福特做T型車之前,行業中的主流做法是用零部件組成一個車。“後來福特覺得又貴又慢,品質還不好,開始自己研發,才成了大公司。”

而栖息地在做的,則是如造車一樣,嘗試用子產品化的方式做家裝。他們将全屋的裝修項目,如烹饪、水槽、操作台等,看作标品化的汽車零件,拆解成标品化子產品,先在數字世界中組裝,再在實體世界裡重裝一遍。換句話說,他們售賣的是子產品和子產品的組合關系。

這樣操作的好處是,子產品生産時間确定,可以很大程度地保證後期傳遞時限,同時價格透明,幾乎從源頭上杜絕了家裝行業的老問題:惡意增項。

但“把數字化的産品在實體世界重裝一遍”,看起來相當理想,真正落地依然要由裝修勞工來實作,這個群體仍然來自傳統裝修行業。沈亞楠本人也在采訪中承認,設計師是很難詳細到每個管、釘子的連接配接上的。“大部分情況是勞工現場自己去琢磨怎麼連是最合适。”

2、40萬起,理想車主買賬嗎?

此時宣布品牌誕生,栖息地一定繞不過一個問題:房地産市場這麼差,是做家裝的好時候嗎?

其實,早在栖息地最初籌備的兩年前,市場對大環境的預估遠沒有這麼悲觀。另一方面,栖息地瞄準的更主要是存量市場的二次裝修。

在栖息地公布的定價中,主推産品L32起步裝修近40萬,超出的部分按照每平米2000多元左右計費,根據此前《豹變》獲得的産品清單,這其中其實不包含沙發等軟裝。

雖然企業方給這一産品的定位是,年收入35萬以上、有兩個孩子、共五口人一起生活的中高收入家庭。但産品釋出後,“太貴”的質疑聲不少,栖息地合夥人張翔還在微網誌針對這一點進行了解釋。

貝殼研究院此前釋出的資料顯示,2023全年,全國整體家裝市場中,57.83%的裝修需求來自二手房,而在一線城市,這個比例更是高達75.56%。

但另一方面,消費降級同樣在深刻影響家裝市場。

2023年,全國40.36%的家裝消費者預算在10萬元以内,占了絕大多數,願意花費31萬元及以上裝修的人群隻占6.26%。

而在這6.26%中,相當一部分人對“家”的期待,不是如栖息地一樣,由諸多“标品”組成的房子。

從需求端來說,栖息地的客群其實和精裝房的閱聽人群體相對重合,即願意為了省時省力,讓渡部分個性化設計和居住調性的群體。更重要的是,預算充足。

在沈亞楠看來,每年中國有三百萬家庭會買30萬以上的車,一個正常的家庭裝修預算怎麼會低于買車預算。

不過,在過往的現實中,影響家庭裝修預算的更主要是當期現金流,當中産們生完二胎咬牙換進大房子,背上房貸、準備裝修的那段時間,也正是現金流枯竭期。而裝修需要按流程付現,真金白銀立馬掏出去,于是“自己動手”“窮裝”成為很多人無奈的選擇。

當然,未來随着“二次裝修”的消費者教育完成,或許栖息地的獲客邏輯也可以形成完美閉環。

目前栖息地提供的服務可以拆解為兩部分:一套家裝層面的SaaS服務和傳統整裝服務。實際上SaaS服務并不是利潤的主要來源,卻是投入的主要方向。目前栖息地的團隊将近500人,其中一半是研發人員,研發投入超過一個億。

真正的利潤來源其實是全屋定制的櫥櫃等。根據沈亞楠接受采訪時對外公布的資訊,公司的核心産品包括全屋控制系統、智能化控制系統,自研裝置如全熱交換新風機,還自建了木作工廠。

上述接近栖息地人士表示,楠社科技在常州的生産線共有八條,目前一條已經投入使用。根據招聘網站上挂出的木工、油漆工等崗位要求,常州工廠目前正在運作的生産線,或為闆材類全屋定制的生産線。

要想切入全屋智能領域,除了優質、差異化的SaaS服務,從傳統家裝供應鍊上擷取低價高質的産品和裝修團隊也很重要。

而沈亞楠本人的履曆幾乎集中在網際網路公司,供應鍊也有涉獵。栖息地合夥人張翔則出身華為,曾參與理想、榮耀、大疆的出海業務。兩人其實從未涉足過裝修行業。接受采訪時,沈亞楠也曾表示,公司目前确實缺乏對居住産品真正了解的人。

部分栖息地的員工來自萬科和龍湖的精裝房屋團隊,在沈亞楠的口中,“這些人是最接近于做過産品的人。”

3、破局者會是“栖息地”嗎?

住宅産品從設計到落地的複雜程度,比汽車更高。原本沈亞楠覺得“車都造出來了,家裝行業不是更簡單”,創業後他對媒體感歎,“家裝這行業水更深”。

以智能控制系統為例,以往的報道中透露,栖息地的這套系統要控制所有電器。但事實上,因為通訊協定和技術标準的不同,市面上不同品牌的智能家居産品大多無法達到互聯。

為了走通這條路,栖息地選擇了成本極高的路徑:自研。

就目前栖息地方面提供的産品配置來看,空調壁挂機來自美的,如新風、燈等都是采用栖息地自研的産品。但如冰箱、洗衣機等普遍涉及互聯的智能家居,其實并未納入配置清單。

《豹變》注意到,栖息地的Pre-A輪的投資者中包含石頭科技,這是一家做掃地機器人起家的智能家居企業,産品目前已經拓展到洗烘一體機等領域。石頭科技和栖息地日後是否會有所合作,目前仍值得期待。

實際上,使用數字化的技術做整裝在裝修業内已經不是新鮮事,包括貝殼在内的企業已經早有涉足。而栖息地想要跻身的全屋智能賽道,也并不完全是一片空白。

比如背靠美的置業的睿住智能,同樣在嘗試“智能化的家”,而非單獨的“智能家居”或“智能電器”。他們和栖息地的差別是,美的已經有比較豐富的智能家居生态可以接入,省去了裝置全自研的成本。

另外,不同于栖息地,睿住智能最初選擇了背靠美的置業做to b業務,而非to c起家。事實上,越重資産投入的行業,越講究現金流,現金流則是要靠大單産生的,to b業務的發展方向似乎更為穩健。

根據沈亞楠在采訪中的表述,目前栖息地做了幾十個客戶,截至目前還沒有直營店落地。坊間傳聞,第一批客戶中包含李想。

不過,有栖息地的從業人員告訴《豹變》,目前栖息地在北京順義有樣闆間可供參觀,北京門店也将在下個月落地朝陽公園附近。與此同時,上海的門店和樣闆間或也将在6月落地。

這位後來者正在加快擴張的腳步。

早在栖息地誕生以前,智能家居賽道已經跑了相當多年,包括小米在内的諸多企業,都在通過鋪産品的方式逐漸擴大市場,嘗試打造智能家居的生态。而如睿住智能、栖息地這類新興勢力,則是從系統本身着手,再向産品端延伸。

這可以看作兩種思維模式或是兩種實作路徑,究竟哪種方式跑得更快,哪種方式能夠真正成為破局者,現在下結論還太早。

但有一個趨勢幾乎是确定的,那個廣袤的、充滿不确定性的未來裡,科技終究要把傳統行業重新做一遍,隻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