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著名作家談歌|保定是一塊值得被深挖的文學沃土

作者:千墨品鑒
專訪著名作家談歌|保定是一塊值得被深挖的文學沃土

談歌,原名譚同占。1954年生,祖籍保定順平,河北作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名作家、記者。1977年開始文學創作,迄今共發表長篇小說三十餘部,中短篇小說千餘篇,計有1600餘萬字。《大廠》《絕屠》等幾十篇小說被譯成日文、法文、英文介紹到國外。曾獲《當代》《十月》《人民文學》《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獎。談歌與關仁山、何申被稱為“河北三駕馬車”。1996年中國文壇掀起“現實主義沖擊波”的領軍人物,這一年被媒體戲稱為“談歌年”。

作家的靈感離不開生活的城市,城市也在作家的筆下更富生機。生活在古城的作家,是如何看待這座城市和她的文學創作呢?秋日清晨,我們邀請著名作家談歌聊聊保定文學,他二話不說,欣然赴約。

1977年,23歲的談歌從張家口宣鋼借調到保定物探公司工作,他與古城的緣分即始于此。那時,談歌是宣傳隊的活躍分子,畫畫,表演相聲,也喜歡寫作。他為保定勞工話劇團創作的獨幕話劇《迎接檢查團》,1979年在《勞工日報》發表,這也是談歌正式發表的第一篇作品。可以說,他的文學創作生涯是在保定起步的。

正是在這一年,保定市文聯主辦的文學雙月刊《蓮池》創刊,在報紙上刊登了征稿啟事,談歌将自己創作的小說《高科長》按位址寄了過去。在他的記憶裡,那曾是一段文學創作的“黃金時期”:“寄稿件的時候,将信封剪一個角,不用貼郵票就可以郵寄。如果編輯采用了會通知作者,不用的話,還會寄回來。”

談歌出差回來,有人告訴他編輯部來信了,稿件被采用。他到位于古蓮花池内的《蓮池》編輯部,領取了8元稿費。“當時我的工資是40多元,一斤豬肉才6毛5,稿費是可以用來生活的。”回憶往事,談歌的臉上浮現出幾分年少時的春風得意。

文學創作如火如荼的年代裡,在報刊上發稿是件難能可貴的事,但對于談歌顯然并不“難”。在随後的十年間,他先後在幾十種報刊上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300餘篇、詩歌百餘首。

專訪著名作家談歌|保定是一塊值得被深挖的文學沃土

但他也還記得,70年代末,在《保定日報》發稿要排到五六個月之後。正因為如此,2007年,《荷花澱》複刊時,談歌曾建議将更多的版面留給縣裡鄉裡的基層作者,“我也是從年輕時寫過來的,對于愛好文學的年輕人來說,一次刊發稿件可能會改寫命運。”後來的日子裡,也的确有許多縣域文學愛好者,通過在《荷花澱》發表作品,一步步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實作了更廣闊的人生價值。

“刊物就是陣地,就是文學創作的舞台。”談歌認為,即使身處網際網路時代,文學創作也離不開“規章制度”,作家的作品需要經過正規刊物的發表,才具有文學的“效力”。

談歌從小在張家口長大,但他祖籍保定順平,骨子裡便帶着桃花源的不羁與灑脫。

燕南趙北,慷慨悲歌,被談歌用文字表達為俠肝義膽的保定性情。在他的作品中,“保定”是經常出現的地名,特别是在“絕”字頭小說裡,書寫了從明清到改革開放,以保定為中心的民間逸事。仗義直爽,正氣凜然,充滿燕趙豪情的保定人,伴随小說聞名大江南北。而這樣的性情,恰好也是談歌為人處世的态度,不做作,不違心。

“民國二十二年立秋這天下午,保定城淹沒在一片知了的鳴叫聲中。”這是談歌筆下《秦瓊賣馬》的開頭,這篇1999年刊登在《人民文學》的短篇小說,作為閱讀了解試題入選今年聯考國文全國乙卷。

這不是談歌的作品第一次進入教育領域,現在人教版國小六年級國文課本中就有他創作的《橋》,保定很多學生都曾學過。這篇微小說僅有600字,叙述了一位老漢在山洪暴發時,為了村民安全,用共産黨員的信念和深沉的父愛築起不朽的生命橋。文章最初于1988年刊登在《保定日報》,後來在《北京晚報》刊發,被評為全國一等獎。

專訪著名作家談歌|保定是一塊值得被深挖的文學沃土

除此之外,談歌的短篇小說《城市票友》《穆桂英挂帥》《絕品》等,被編入大學教材與中學教輔教材。“文章短小,語言幹淨,充滿正氣”是他對這些作品的總結,也是最值得年輕作者學習的地方。

從1977年至今,談歌從事文學創作已有40餘年。他坦陳,自己是在保定成長起來的。“如果當年我留在張家口,可能會成為一位詩人,是保定改變了我。”在他眼中,“保定作家群”對後人既是精神的傳承,更是創新的激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亮點,一成不變是不對的。而創新也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個時代的事。”

談歌也在嘗試着創新的摸索,比如人物不能老套,行文格式也需要變化。“既怕沒風格,也怕成風格”,這可能是所有作家終生都在思索的命題。

保定是培養小說作家的土壤,有深厚的文學底蘊與濃郁的創作氛圍,但始終離不開個人的努力。“要想成為一名小說作家,需要涉獵廣,不斷積累,即使當下意識不到,但在日後的寫作中會有所幫助。”談歌說,寫作是一件寂寞的事,也是一件苦差事,作家必須踏得下心。“保定還有很多豐厚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塊值得被深挖的文學沃土,相信很多後來人的作品,一定會在規模、數量和深度上超過前人。”

專訪著名作家談歌|保定是一塊值得被深挖的文學沃土

有人對文學的現狀并不樂觀,談歌卻保持着積極的态度:“生活需要昨天的經驗、人物和故事,文學既不會消亡,也不在低潮,隻是轉化成另外的、更進階的形式。”他希望,廣大文學愛好者樹立信心,正視責任,将讀者久久期盼的目光重新彙聚起來。“把寫作當成一種愛好,精神滋養,享受過程,就是件快樂的事。”

文學也不是“野蠻生長”,需要黨的思想引領,沿着正确的方向前進。談歌認為,在文學處在相對浮躁又疲軟的時期,保定需要更具影響力的文學刊物,作為“堅定文化自信,更加用好文化力量”的陣地,展現保定情懷與文化軟實力。

優秀的文化總要走在時代前面,為時代發聲呐喊。作為上世紀90年代“現實主義沖擊波”的代表人物,談歌堅信,文學創作離不開“現實主義”:“我們今天所面對的現實,就是保定的振興發展,文學要将目光對準年輕人,引領他們書寫波瀾壯闊的時代,讓文學作品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發揮重要的凝聚作用。”

作者:趙琳、張天宇

來源:蓮池周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