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Docker:軟體的工業4.0模式?

Docker:軟體的工業4.0模式?

最近一段時間,開源的容器應用引擎docker在企業it市場中風生水起。盡管容器(container)技術并非一個新生事物,但是 docker解決了利用lxc(linux container)來實作類似vm的功能,并且通過更加節省的硬體資源提供給使用者更多的計算資源,實作叢集架構下快速實作應用傳遞,因而得到了業界的追捧。

docker:軟體的工業4.0模式

實際上,container在英語中除了容器的意思之外,更為常見的用法是海運集裝箱。我們可以把傳遞運作環境設想成海運,os如同一個貨輪,每一個在os基礎上的軟體都如同一個集裝箱,使用者可以通過标準化手段自由組裝運作環境,同時集裝箱的内容可以由使用者自定義,也可以由專業人員制造。這其實就是工業4.0的概念——軟體工業4.0模式。

換句話說,容器将傳統作業系統分成了兩個部分:容器内部的小面積運作環境以及容器運作的主機作業系統。這樣,容器既可以獨立運作,也可以通過容器編排管理工具,快速實作多個容器的組合與排程,形成新的服務。

這一全新價值還展現在容器對系統資源的消耗極低,不僅可實作秒級建立與銷毀,而且實作了跨主機叢集的水準擴充,管理了基礎架構,確定應用的安全性、性能和彈性。

如此,傳遞一個軟體,就是一系列标準化元件的集合的傳遞,如同樂高積木,使用者隻需要選擇合适的積木組合,并且在最頂端署上自己的名字,就可以傳遞屬于使用者自己的app。這其實就是基于docker的paas産品的原型。

也就是說,軟體過去的傳遞件是代碼和它編譯的二進制檔案,未來軟體的傳遞件完全可以是容器。容器實際上就是一種“微服務”。

事實上,開放标準還提供了更高的互操作性,有助于推動工具的重複利用,同時充分保護了現有投資,當然,容器技術部署的背後必然擁有一個廣泛的生态系統作為支撐。

搭建生态系統

事實上,docker項目在全球不僅是docker公司一家的,也是整個linux開源生态的。比如企業級linux的上司者之一——紅帽公司就是docker項目的第二大贊助方,其最新企業級linux平台、主機和paas平台均支援docker格式的容器。而全球最大的虛拟化廠商vmware 日前也宣布加入到docker陣營中。

“過去18個月中,vmware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開放,包括vmware和開源的結合,推出自己的openstack,以及和docker的結合等等。”vmware亞洲研究院負責人李映甚至表示,“docker的出現讓vmware加快了内部創新的速度。同時,docker幫助vmware重新審視了企業的核心競争力,重新去思考客戶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而曾經在vmware中國研發中心負責cloud foundry社群建設的喻勇,當然明白這些巨頭的力量和影響力。

“daocloud雖然是聯盟的倡導者,但并不是主導者。” daocloud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喻勇坦言,“我們的主要宗旨是為企業提供開放的、漸進式的、可操作的雲計算解決方案。”

在喻勇看來,所謂廣泛的生态系統,不僅包括作業系統級軟體開發商,也包括應用軟體開發商、saas軟體廠商、系統內建商/行業isv,以及資料中心/idc、公有雲平台、私有雲提供商等等各個層面。

加快傳遞周期就是價值

不過,如何讓docker能夠快速步入商用成熟階段呢?在筆者看來,為docker搭建一個企業級容器雲管理平台,并在其周邊聚合容器生态系統,确實是一個較為有效的方法。這應該也是daocloud創立的初衷。

實際上,網際網路的生存法則就是變,企業在往網際網路轉型的過程中,更需要快速應變的能力。而許多企業發現目前的應用傳遞模式已經成為it快速響應業務需求的瓶頸,迫切地需要一套新的方法論來指導。

“事實上,傳統行業使用者遠比想象中更容易接受docker,尤其是金融行業。” daocloud聯合創始人兼ceo陳齊彥坦承,“他們面臨網際網路金融浪潮的沖擊,亟待轉型,主動找上門來,這是我們始料未及的。”

據悉,daocloud如今已經在幫助這些大型企業,實作業務模式向網際網路模式的無縫遷移,其中最簡單的方案就是将daocloud現有的公有雲服務變為企業私有雲進行落地。“很顯然,傳遞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企業網際網路指數的重要标準。”陳齊彥表示,“也正是這個巨大的市場真空地帶,成為 daocloud創業之初最大的動力。”

本文作者:佚名

來源:51cto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