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北方漢人支援金國?金國稅收隻有南宋1/10,上百萬人流亡金國

作者:蘭台
為何北方漢人支援金國?金國稅收隻有南宋1/10,上百萬人流亡金國

金國

作者蘭台

衆所周知,女真人建立的金國被蒙古和南宋合力消滅時,有大量的漢族大臣為金國殉死,比如戶部尚書任天寵、知大興府高霖、觀州刺史高守約、參政定海節度使王維翰等幾百漢族大臣。

甚至金國有一名漢族大臣張天綱被南宋俘虜後,還嘲笑南宋“國之興亡,何代無之。我金之亡,比汝二帝何如?”

為什麼金國真正統治長江以北廣大區域不過94年(1140年金宋議和),長江以北的漢人就完全被金國“征服”了?

這當然是有原因的,這原因也很簡單,金國稅收隻有南宋的1/10,金國治下老百姓要活的比南宋老百姓輕松多了。

當然,金國稅收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輕的。

公元1140年的《紹興和議》可以看做是一個分水嶺。

在1140年之前,金國上下并沒有真正把河北以南的地區當做是自己真正的領土,是以金國軍隊在進入河南、山東、陝西這些地區的時候都是随意征發民夫,肆意搶劫。

是以這一段時間,有大量的北方漢人逃亡到南宋。

但是《紹興和議》簽署後,正式确立了金國對北方的統治地位,是以金國開始全面統治北方。

相比于北宋和南宋,金國在統治上要比南宋寬松太多了。

以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兩稅”為例(夏稅與秋稅)。

金代兩稅的征收額與北宋相比,北宋秋稅中田八升,下田七升四合,金代夏秋兩稅合在一起為五升三合,比北宋秋稅下田所輸尚少二升一合。金代兩稅輕于遼、宋,這是北方經濟恢複和人口大幅度增長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白壽彜,《中國通史》

更為關鍵的是金代的兩稅不僅征收額度比北宋低,隻有南宋的1/10,而且金代兩稅完全退回唐代水準,是征收實物稅的。

也就是說金代老百姓繳稅繳納的是糧食,而南宋老百姓除了糧食還要繳納銅錢。

盡管征收實物稅,一直被學界看做商品經濟不發達的象征,但是請大家想一想,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農村老百姓手裡現金都不多,更别說一千年前了。

為何北方漢人支援金國?金國稅收隻有南宋1/10,上百萬人流亡金國

電視劇裡的金軍

而宋金所處的公元12世紀,不管是金國還是南宋,都沒有統一糧食價格,糧食都是随行就市,這也就意味着秋天糧食豐收的時候,如果征收的是錢或者絹,那麼老百姓就要把糧食賣了換錢或者絹來繳稅,但是一個地區突然大規模出售糧食,勢必會造成糧食收購價格的下跌。

是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繳納貨币稅,對于古代農民來說,本身就是加重了他們的負擔。而征收糧食則要好得多。

而且金代規定輸送粟米,可依道程之遠近遞減其稅數,這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百姓在運輸途中的負擔,比宋代以假借“支移”的名稱向百姓征腳費的辦法不僅不同,而且是個很大的改進。

金代兩稅輸送采取遞減稅額的辦法,也與宋代在田稅以外,每斛各輸二升謂之“雀鼠耗”,或者強迫人民輸二鬥謂之“省耗”不同。

另外,與南宋相比,金國的鹽隻在很短一段時間實行了專賣,之後就變成普通人也可以煮鹽賣鹽了。

《紹興和議》之後,南宋朝廷并沒有因為議和而減少稅收,反而變本加厲對老百姓進行盤剝,以鹽為例,南宋的鹽是官府專賣,一斤官鹽在南宋要賣到150—200文銅錢。

而金國由于私鹽屢禁不止,後來在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金國幹脆按照私鹽定價來定價官鹽,20文一斤。由于官鹽價格和私鹽一樣,但是官鹽品質比私鹽好,是以金國都沒什麼人販賣私鹽了,這和南宋販賣私鹽屢禁不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過了沒多久,金國甚至把巡鹽兵丁(緝私)都裁撤了,因為官鹽太便宜,沒人販賣私鹽了。

甚至由于南宋盤剝太厲害,從公元1145——1170年短短25年時間裡,大概有上百萬南宋老百姓以各種方式逃亡到了金國。

為何北方漢人支援金國?金國稅收隻有南宋1/10,上百萬人流亡金國

辛棄疾

當然,金國也并不是天堂,金國平時的稅率雖然很低,但是金國依然保持了很強的半開化野蠻民族的特點:平時征收很少,但是打仗的時候要挖地三尺。

這其實是統治手段粗糙的表現,就連元朝人都嘲笑金國,平時不知道積累,隻知道一味地輕徭薄賦,結果打仗的時候挖地三尺,破家無數。

比如金國海陵王南征的時候,為了征集物資,各地方官無不挖地三尺,直接逼反了山東大戶辛棄疾。

因為海陵王南征規定,全國除七品以上官員可以留馬一匹外,強征所有民馬,還不給錢。

辛棄疾家可是山東大戶,自然損失慘重,那當然自然要用武力給自己讨回公道。

不過總的來說,金國在盤剝老百姓這件事情上,确實要比南宋輕得多,正因為如此,金國才會在短短94年統治時間裡,盡得北方群眾的民心。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