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警官”變“村官” 寶雞這個第一書記成功“跨界”搞扶貧

作者:寶雞新聞網
“警官”變“村官” 寶雞這個第一書記成功“跨界”搞扶貧

“警官”變“村官”,身份變了,但服務百姓的心一直沒變,在脫貧攻堅的戰線上,他常說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就應該為農村辦點事。2014年2月,寶雞市警察局交警支隊民警王毅,經組織選派任陳倉區拓石鎮馬家灣村第一書記兼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駐村四年來,他視貧困群衆為親人,把駐村扶貧工作當事業幹,把貧困群衆的事當自己的事幹,一腔熱血、盡心盡力為馬家灣村貧困群衆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

“警官”變“村官” 寶雞這個第一書記成功“跨界”搞扶貧

兩年半蓋一座房 解決了貧困戶20年的大難題

“扶貧工作幹不好,不是能力問題,是态度問題,也不是認識問題,是感情問題,萬事開頭難、再難也要幹。”王毅說,作為第一書記,最基礎的工作就是盡快了解村情民意,把自己融入群衆,和群衆打成一片。他忘記市區駐山區、忘記親友交窮友,不穿警服穿上訓練服,采取“土辦法”入戶走訪,自報姓名,深入群衆當中拉家常、問情況。

馬家灣村三組貧困戶李别三家的三間土牆房子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家四口蝸居其中,遇到汛期,外面下大雨,屋裡就開始下“小雨”,地上雨水橫流,難以下腳,為蓋房子他已連續多年到各級政府上訪,但問題卻沒有得到解決,一直拖到現在有20多年了。

因為李别三居住的地方比較特殊,各種沖突糾紛交織在一起,為了能早日解決他們全家的住房問題,王毅多方協調奔波,克服重重困難,解決了他家房屋建設“老大難”問題。曆時兩年半,李别三順利住進了新房,告别了土坯房。

貧困戶改掉“懶毛病 ” 撸起袖子加油幹

“闫皮帶”是村民對貧困戶闫存代起的綽号,因為患有輕微智障,他整天在村裡遊蕩,一直以來靠低保、救濟過日子。王毅了解到闫存代雖然智力有點差,但有一定勞動能力,扶貧先扶志,要想幫助闫存代全面脫貧,就要調動他主動脫貧的積極性。

王毅開始給闫存代做說服,告訴他吃飯是為了生存,但生存絕不僅僅是為了吃飯,人生活的有價值、有意義在于對社會有貢獻,人隻有自食其力才能活得有尊嚴,然後他又在市區托朋友為闫存代找了個洗車的活。平時沉默寡言的闫存代,拿到靠洗車打工掙到的錢時眼淚奪眶而出,“我過去養了不少懶毛病,生活吃低保,花錢靠救濟。現在我明白了,雖然我沒文化,不懂啥技術,但可以幹些簡單體力活,好光景是幹出來的,隻要人動彈,就不怕掙不到錢。”如今闫存代也開始自食其力過起了自己的幸福日子。

“警官”變“村官” 寶雞這個第一書記成功“跨界”搞扶貧

綠水青山出産的農副産品成為脫貧緻富産業

馬家灣村産業發展滞後,由于地理環境偏僻,加之貧困戶文化素質不高,接受新技術、新觀念比較難,如何在村裡發展脫貧産業,把扶貧方式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這成了王毅每天思考的問題。

“警官”變“村官” 寶雞這個第一書記成功“跨界”搞扶貧

在發現馬家灣村得天獨厚的山大溝深生态資源優勢,可以發展林下土雞養殖後,王毅帶着村民靳偉民到寶雞、赤沙、東岔、天水等地養雞專業合作社參觀學習取經,以點帶面發展土雞養殖,在場地選擇、技術服務、銷售、資金等方面全力提供幫助,帶領更多的貧困戶靠發展養殖業脫貧緻富。

去年王毅又幫助村民成立了馬家灣村西嶺生态養殖專業合作社,打造“醉美西山”馬家灣土特産系列品牌,真正讓綠水青山出産的農副産品成為貧困戶的脫貧緻富産業,2017年馬家灣村實作産業增收脫貧103戶434人。(寶雞新聞網記者 張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