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訪朱啟钤故居,緬懷先生對古都保護與傳承的貢獻

作者:紫禁城下的胡同

拍攝胡同中,逐漸了解舊京城保護改造第一人——朱啟钤先生

很早以前就知道朱啟钤先生,那是因為在北京胡同拍攝中,一些曆史建築和遺迹都會提到朱先生。北京西苑改為新華門,就是今天的中南海;拆盤街千步廊為天安門廣場;建北京環捷運路及東西火車站;改造前門城垣;制訂南城香廠新市區建設規劃等重大項目,朱啟钤先生為當年北京古都的保護和傳承做出了貢獻的人士,可能現今的人們不太了解。

期間,拍攝胡同幾次路過朱先生位于北京東城區趙堂子胡同3号的故居,由于是民居不好打擾,隻能望着殘舊的廣亮大門悻悻離去,可一直難掩心中對探訪這座宅院的渴求。

探訪朱啟钤故居,緬懷先生對古都保護與傳承的貢獻

因為京城獨一無二的四合院,還有是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的啟蒙人

想要探訪這座宅院,不隻是因為朱啟钤先生曾在北洋時期任内務和交通總長,成功主持改造了舊北京城。而是朱先生的這座宅院是當今北京城獨一無二的四合院:院内中部一條長廊貫穿南北,左右連接配接八座院落;宅院的彩繪和建造做法完全是按《營造法式》而建造的;當年也是請了為故宮施工的老工匠進行彩繪和木工制作。《營造法式》是中國僅存兩部古代最完成的古建築技術書籍之一,書中記錄了古代建築大木結構及彩繪的設計方法,成書于北宋末年,著書者李誡,是至今研究和修複古代建築的主要參考書籍。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兒子叫"梁從誡",意思是"師從李誡"的意思,這兩個字裡有極深的寄望。

最重要的是朱先生是我最敬重的梁思成先生的啟蒙老師。在朱先生建立"中國營造學社"時,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桢、羅哲文、陳垣,李四光,李濟等當時最為優秀的學術精英,以及活躍在财界和政界的許多有識之士都加入了學社。學社着重進行古建築的調查、保護與研究,為後人留下大量的珍貴的書稿、圖檔與圖紙,今天儲存在清華大學建築系,成為研究中國古建築的重要依據。

如願進入朱先生的故居,讓人即喜又悲的宅院

天随人願,前幾天正好到附近一朋友家說起這事兒,他說有個發小就住在這院子,随後帶我到院内一看。

穿過廣亮大門進院,迎面的影壁開辟了過道兒,還私建個小房使路變的狹窄許多,往裡走就看到貫穿全院的長廊,長廊一眼看不到頭,讓人感覺之"長"。順長廊前行,兩邊依次排列八個院落,長廊内設有廊座、花窗,錯落雅緻,有些殘留的雕花玻璃感覺是民國時期的樣式;可能時間久遠脫落所緻,重新進行漆刷,不見任何彩繪痕迹,有些遺憾;但看廊上椽轅的木制及制作工藝當真在皇家建築中才能看到,可見當年由故宮工匠建造。

探訪朱啟钤故居,緬懷先生對古都保護與傳承的貢獻
探訪朱啟钤故居,緬懷先生對古都保護與傳承的貢獻

長廊兩邊八個院落私搭亂建亦是嚴重,無法清晰看到主體建築,隻有院内西部最後一個院落看到寬厚的房屋主體,房瓦、房脊還是原物,古樸厚實,顯示當年建造的規制。本想找尋一些原有的彩繪和原貌主體建築,但很難看到,隻是從擁擠的私建房屋上看到原有建築主體敦厚的牆沿。感歎當年朱先生按照《營造法式》建造的一片苦心,可喜的是主體建築保護還好,沒有遭受嚴重損壞。

探訪朱啟钤故居,緬懷先生對古都保護與傳承的貢獻
探訪朱啟钤故居,緬懷先生對古都保護與傳承的貢獻
探訪朱啟钤故居,緬懷先生對古都保護與傳承的貢獻

看曆史,說今天,不是讓人傷感和懷舊,而是讓人認真去做不去後悔之事

走出院落,朋友問我感覺如何?我無言以對。

我不是建築學家,也不是曆史學者,隻是一個深愛北京的胡同記錄傳播者。我曾後悔走的太晚了,好些故居、遺迹和街巷沒能記錄下來,有些遺憾。

我在想:朱啟钤先生作為當年保護傳承古都文化的第一人,第一個提出"修舊如舊"的概念,也第一個頒布"勝迹保護條例"的人;曾以個人之力,為了"中國營造學社"傾盡家産,支援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走遍11個省,190個縣,所及建築2738棟,第一次較為系統對中國建築自古至明清進行了詳盡的考察;為當年國人走入文明,避免疾病而主張修建城市溝渠,第一次在街巷種上槐樹,沿河種植楊柳;開辟了第一個市民公園——中山公園,建立了"來今雨軒",讓人們走入了皇家園林,感受一壺一茶的新朋老友的雅聚。

而我們今天卻保護不好朱先生捐獻給我們的區區3000平米的一個宅院。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故居曾離此不遠,但已消失無蹤,何不讓此故居成為兩位先生彙聚的紀念館,讓後人敬仰、緬懷。

看曆史,說今天,不是為了讓人傷感和懷舊,更不是用來諷刺和暗示的,而是讓人明白。北京的文化就是胡同裡這一座座的人和事構成,再不能應驗林徽因曾說過的話語,重建永定門……

#北京身邊事##北京#

探訪朱啟钤故居,緬懷先生對古都保護與傳承的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