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拯救大明王朝的英雄于謙之死(二)

作者:破草屋

于謙命各城門全部關閉,然後下令:臨陣将領若是不顧部隊,先行退卻,可以斬将領!軍士不顧将領先退卻的,後隊斬前隊!全軍将士都明白,這是決定大明朝氣運的死戰。将士們枕戈待旦,靜候瓦剌大軍到來。十月十一日,瓦剌軍兵臨城下,明軍副總兵高禮、毛福壽在章義門主動迎擊瓦剌先鋒部隊,奪回被擄的明朝軍民千餘人,首戰告捷,軍心大振。于謙又派人夜襲也先,使其疲憊。十月十二日,也先決定打出英宗這張人質牌,他将主力列陣在西直門外,挾持英宗皇帝到德勝門外的土城,要求朝廷派于謙、石亨等進階将領親自出迎,并索求金帛數以萬萬計,企圖以此将明軍主将擒獲,迫使明朝獻城。明代宗,也就是原來的郕王朱祁钰說了:“不準!”也先這才發現,明王朝對于自己手裡的誘餌英宗,已經沒有多少興趣了。看代宗那意思,可能還巴不得英宗趕緊死。

沮喪之餘,也先決定把英宗放在前面當作擋箭牌,全力攻打德勝門。于謙指令德勝門的大部隊隐伏待機,佯裝敗退。也先取勝心切,立即揮動萬餘精騎呼嘯追擊,結果軍隊進入設伏地域,于謙指揮神機營發射火铳、火箭,也先的軍隊被殺得人仰馬翻,陣腳大亂。明軍總兵官石亨,率伏兵沖入敵陣,奮勇厮殺。瓦剌軍潰敗,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全部戰死。也先連忙轉移隊伍去攻打西直門,都督孫镗全力相搏,城上的守軍也向瓦剌發射火铳、火箭,高禮、毛福壽、陶瑾、石亨等人也及時趕來支援。也先隻得從西直門撤軍。十月十四日,瓦剌軍改為進攻彰義門,副總兵武興以命相搏,和都督王敬一起挫敗了也先的前鋒。敵軍正在退卻,代宗派來監軍的太監率數百騎兵追擊敵陣,想要搶功。明軍陣勢陡然混亂,武興死于亂箭之中,瓦剌軍乘虛而入,向彰義門内反撲,就在這九死一生的緊要關頭,京城居民紛紛爬上屋頂,向也先的部隊投擲磚瓦、石塊兒,一時間殺聲震天。于謙派出王竑和毛福壽趕去增援,這才将敵軍壓退。兩軍相持了整整五日。

眼看和談不成,作戰又連連失利,也先萌生了退意,他聽說于謙之前調遣的各地部隊很快便會開到京城勤王,害怕自己的後路被截斷,便在十五日晚上,帶着英宗,由良鄉一路逃走了。于謙派出将領追擊,在固安、霸州又打了一仗,擒獲了十八名敵軍将領。至此,京師保衛戰基本結束。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幾乎所有人都以為,大明朝氣數已盡了:皇上讓人俘虜了,大明的精銳部隊被一網打盡,京城門戶洞開、财力匮乏……大明似乎注定要覆滅了。在這種條件下,于謙率領着一支老弱病殘的二線部隊,生生扭轉了戰局,為大明王朝強行續命,可以說,于謙就是策劃、組織和上司大明軍民保衛北京城,逼退了瓦剌兵的大功臣。戰後論功行賞,明代宗要加封于謙少保、總督等職位。于謙說,四郊多堡壘,這是卿大夫的恥辱,怎麼敢求取賞賜功勞呢!堅決推辭。

咱們開篇就說了社稷之臣的四個标準,現在回過頭來看看,于謙支援新帝、組織反擊,這是對大局的影響;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為了保護百姓的安危,說換皇帝就換皇帝,這是以民為本的良臣;至于扶危定傾、治國安邦的卓絕才能、高尚的節操,那就更不用說了,不誇張地說,于謙就是拯救了整個大明王朝的英雄。這麼一個偉大的英雄式的人物,最終卻落了一個極其悲慘的結局。也先回到駐地後,又扣留了已經成為太上皇的英宗将近一年的時間,眼看從他身上榨不出什麼油水,又老被明軍追着打,他也挺心煩,于是就派人南下求和,說願意放英宗朱祁鎮回去。他倒是願意放人了,人家明代宗還不想要呢!受命于危難之際的代宗朱祁钰大體可算是一個明君,他不負衆望,使明朝社稷轉危為安,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人一旦做了皇帝,嘗過了權力的甜頭,就不肯輕易讓出位子了。明代宗不願意迎接被俘虜的哥哥回國,為此與群臣争執得不可開交。就在此時,于謙發話了[2],坦言景泰帝的帝位已經穩定,是以不必疑慮,應該盡快迎接太上皇回來。

在于謙的建議下,代宗朱祁钰老大不情願地把哥哥朱祁鎮迎接回京師,囚禁在南宮裡面。這位名義上的太上皇被錦衣衛看守,嚴密管控,軟禁朱祁鎮的宮門上的鎖都灌了鉛,僅留下一個小洞,給朱祁鎮投遞飲食。景泰帝貪戀帝位這件事,其實可以了解,但是他廢除了朱祁鎮兒子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獨生子朱見濟為懷獻太子,這就有點兒說不過去了。景泰三年(1452),朱見濟被立為太子,轉年十一月便夭折了。懷獻太子剛死,大臣們就開始私下議論,應該複立沂王(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但是景泰皇帝認為此時自己尚不滿三十歲,正是所謂春秋鼎盛之時,還期待自己盡快生個龍種,再建親子皇儲。孰料事與願違,在三年多的時間内,景泰帝不僅沒有生育一男半女,反而由于沉溺女色而身患重病,身體每況愈下。景泰七年(1456),景泰帝卧病不起。景泰八年(1457),朱祁钰病重,石亨看見朱祁钰的病态,心想:景泰帝病已沉重,如有不測,又無太子,不若乘勢請太上皇複位,倒是不世之功。石亨是誰呢?就是前面那個被于謙提拔的總官兵。

他立即找到了前府右都督張鞁和宦官曹吉祥,告訴二人朱祁钰已經不行了,商議要為自己謀後路。這三個野心勃勃的投機分子,決定将賭注押在太上皇朱祁鎮身上,擁立朱祁鎮複位,如果此事能夠成功,三人就是大功臣,必定能夠飛黃騰達。石亨和張鞁又連夜去找徐珵。徐珵大為興奮,宣稱自己夜觀天象,見紫微有變,帝星移位,催促石亨盡快下手。幾個人經過詳細謀劃,決定在正月十六晚上動手。正月十六白天,于謙等幾個大臣商議,決定一起上奏請複立沂王為太子。衆人推舉大學士商辂主筆,草拟奏折《複儲疏》,然後衆大臣挨次署名。疏成後已經是日暮西山,來不及奏上朝廷。群臣于是決定,次日清晨朱祁钰臨朝時,再将奏疏遞上去。所有人都沒有料到,政變就在這天晚上爆發了。短短幾個時辰,不但改變了明朝的曆史,也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

當夜,石亨等人趁夜色前往南宮去找太上皇,咱們前面說過,南宮宮門的鎖都是灌了鉛的,堅固異常,怎麼也打不開。石亨就讓人用繩子吊起一根粗大的木頭,數十名官員、兵丁一齊舉木撞門。雖然沒有把門撞開,但把院牆震坍了,衆人一擁而入。朱祁鎮此刻還沒休息,正在秉燭讀書,見一大幫武将闖進來,還以為是弟弟派人來殺自己,不由得驚慌失措。衆人見此情景,便一起俯伏在地,齊聲喊道:“請太上皇登位!”朱祁鎮這才明白過來:“你們要請我複位嗎?此事需要審慎。”石亨等人把太上皇請進轎子,這時天色已經微露晨曦,太上皇一邊走,一邊詢問石亨等人的官職、姓名。一行人等匆匆到了東華門,警衛不肯開門,轎子裡就喊了:“我是太上皇!”守門的也傻眼了,這是什麼情況?不敢攔着啊,東華門大門洞開,石亨直接把太上皇送進奉天門,看着太上皇在殿上升座,徐珵便帶領衆人跪拜,口中高呼“萬歲萬萬歲”!前幾天,代宗剛剛宣布,說自己十七日早朝要會見群臣,是以文武大臣一早就來到宮門外面等候,忽然聽到殿内傳來聲聲“萬歲”,無不驚愕。就在這時,鐘鼓齊鳴,宮門大開。徐珵出來,向諸位廷臣宣布:太上皇帝複位,請入内祝賀!太上皇對大臣們說:“景泰皇帝病重,群臣迎接朕複位,各位繼續任事如故。”石亨等武将侍立一旁,虎視眈眈。各位文臣面面相觑,隻好下跪參拜。與此同時,代宗,也就是景泰皇帝朱祁钰正在寝殿梳洗,準備臨朝,聽到前面撞鐘擂鼓,景泰帝十分敏感,立即追問左右:“莫非是于謙不成?”什麼意思呢?就是問,是不是于謙在前朝謀反篡位了?左右驚愕萬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尴尬片刻後,宦官興安回奏,說是太上皇複位了,不關于謙的事。朱祁钰連說:“好,好,好。”他喘了幾口氣,重新回到床上,面朝牆壁躺下。英宗複辟後,改換年号,景泰八年被改為天順元年(1457)。重登皇位的英宗吸取了景泰帝的教訓,對病中的弟弟毫不手軟,命手下将其活活勒死在宮中,景泰帝死時隻有三十歲。這還不算,英宗“毀所營壽陵,以親王禮葬西山”,不準弟弟葬入皇陵。明朝諸帝中隻有二帝不能進皇陵,一是死得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再有一個,就是這位景泰帝。

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太上皇恢複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後,立即把于謙逮捕入獄,誣陷于謙制造不軌言論,又和群臣策劃迎接冊立襄王,要将于謙判處死刑。新上任的英宗還有些猶豫,說,于謙是有功勞的。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複辟這件事就出師無名。這句話分量很足,明英宗的主意拿定了。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斬立決。為大明朝續命的社稷之臣于謙為啥會死于非命呢?這和他的性格有關系。極力想殺害于謙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徐有貞,一個是石亨。徐有貞,原名叫徐珵,就是土木堡之變時主張南遷的那個翰林院侍講。他是個很有才華的人,《明史》稱他:“為人短小精悍,多智數,喜功名。凡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陰陽方術之書,無不谙究。”

徐有貞熱衷功名,早在永樂十九年(1421)就和于謙一起赴北京參加會試,結果于謙高中進士,他卻名落孫山。宣德五年(1430),于謙以兵部右侍郎銜巡撫山西、河南兩省,徐有貞才考取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他心術不正,仕途也不順,通籍後十七年才當上一名正六品職銜的翰林院侍講,但他恃才傲人,自以為仰觀天文可知人間之吉兇,俯察地理能明曆朝之得失,諸子百家,無一不曉。徐有貞的前半生一直活在恥辱中,在土木堡之變時,他主張南遷,受到于謙的嚴厲指斥,從此聲譽掃地,幾次想升遷都沒成功。不得已,徐珵把名字改為徐有貞,希望仕途能順利一點兒。有一次,國子監有一個空缺的職位,徐有貞為了争取到這個職位,還特地去拜訪了于謙,希望他能不計前嫌,在皇帝面前舉薦自己,讓自己再為大明發光發熱。于謙并不因言廢人,他認為徐有貞是有一定的能力和抱負的。人才能為朝廷所用,自然是社稷之福,是以便爽快地為他做了引薦。然而景泰帝朱祁钰卻邁不過這個坎兒,于謙向他推薦徐有貞時,皇上第一時間就想起當年勸他逃跑的那個貨了!這次舉薦自然沒有成功。徐有貞不檢讨自己的膽小無能,反而懷疑是于謙故意搗亂,一直對于謙懷恨在心。

在石亨他們“奪門之變”實施之前,徐有貞抓住了于謙他們當時寫的《複儲疏》中“早擇元良”四字做文章,到處說“于謙遣兵去長沙迎立襄王世子去了”。徐有貞的目的在于讓反對于謙的石亨等人趕快動手實行“奪門之變”,迎立太上皇早日複辟。他認為,如果于謙當政,自己今生今世的功名富貴也就到此為止了。徐有貞一手制造的所謂于謙“迎立外藩”問題,其實都是信口胡言。根據明朝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制定的祖制成法,欲招外藩親王入京,非持有金牌敕符不可。但金牌敕符都收在大内禁中的印绶監,沒有當今皇帝聖旨或者太後的許可,任何人都萬萬不能私自取出。是以要證明于謙的清白,隻要吩咐印绶監諸檔進行清查檢閱,如果襄王府金符尚在,那所謂的迎立襄王世子之說,也就不攻自破。太監們奉旨查閱各藩王府金牌敕符,結果回奏:“各王府金符俱在,獨缺襄王府金符。”英宗聽說襄王府金符不在,勃然大怒,認為于謙準備迎立襄王世子,立即批示判處于謙死刑。

好好的襄王府金符,怎麼就忽然不見了呢?說起來話就長了,當年明宣宗駕崩之時,皇太子朱祁鎮隻有九歲,當時的皇太後張氏喜歡仁宗的第五皇子襄王朱瞻墡,便以“國有長君,社稷之福”為理由,要立襄王為君,指令印绶監取出襄王金符,準備派人持金符遠赴湖南長沙,迎立襄王入京繼統。此舉遭到了三位閣老為首的朝廷大臣的堅決反對,經過一番勸說,張太後也覺得自己的理由不如“立國以嫡”名正言順,也就取消了自己的主張。但張太後畢竟年事已高,記性不好了,她取出了襄王府金符,卻忘記将其送歸印绶監收藏,是以“襄王金符”這個重要的證物,自宣德十年(1435)至天順元年(1457)一直留在張太後當年所居的深宮暖閣。而“于謙準備迎立襄王世子”這個罪證也就無法辯駁了!如果說,于謙得罪徐有貞是出于為國家考慮的緣故,得罪石亨,就隻能說于謙真是為人太耿直了。石亨在北京保衛戰中功勳不如于謙,而且是于謙一路提拔起來的。事後石亨被封為侯爵,他自己心裡有點兒愧疚,于是上書推薦于謙之子于冕任官。這件事本是石亨為了報答于謙的舉薦之恩,也是一番好意,結果被于謙知道之後,婉言謝絕,直接打臉了。

之後于謙又上奏,将石亨的侄子石彪調離大同鎮。當然,石彪的确是有過錯在先,他為人貪婪殘暴,口碑極差。但是這一舉動,讓石亨對于謙羞怒成仇。從石亨的角度看,于謙不給自己面子!我替你要賞賜,你不領情也就算了,還要捅我刀子!試問如此不懂官場潛規則的于謙,怎能不遭到同僚們的記恨?策劃“奪門之變”的這幾個人,基本都是被于謙彈劾過的人。這些人執掌了大權,便不擇手段地挾私報複,對于謙下了毒手。于謙為人忠貞廉潔,但是太過耿直,很難跟同僚處理好關系。有一件小事,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于謙心直口快的性格。有一次,于謙跟新來的兵部侍郎李賢說,吏部那個老人怎麼還不告老還鄉?李賢說,聽說那位官員告了幾次,皇上沒同意。于謙就說,那就是他告得沒誠意了。李賢說,不能吧,我看他還蠻誠實的。于謙說,那要是真想退的話,病卧在床,一個月不上朝,皇上肯定放歸。“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我們能看出來,除了天命難違,于謙這樣一位英雄式的社稷之臣,最後死于冤屈,和自己的性格也有脫不開的關系。雖然白璧微瑕,于謙也仍然是一位值得我們憑吊和紀念的偉人。

我們以一首于謙的詩作為結束吧。這首詩名叫《石灰吟》,是于謙十七歲時寫下的一首托物言志的七言絕句,它就像一個神秘的預言,預示了于謙為國獻身,千古流芳的命運。今天我們再讀這詩的時候,還能感覺到那種“一片丹心照汗青”的高風亮節:“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