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軍核潛艇碰撞,為何是在南海?

作者:上觀新聞

據美國海軍協會網站11月1日報道,調查人員已經确定,美國海軍“海狼”級攻擊核潛艇“康涅狄格”号在南海地區潛航時,撞上一座未知海山,導緻核潛艇在水下擱淺。10月2日,“康涅狄格”号核潛艇在南海發生碰撞事故後,美軍時隔5天才發表一份語焉不詳的簡短聲明,遲遲不願公布事故詳情,始終對事故原因閉口不提,引起外界廣泛猜測與擔憂。11月4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解除“康涅狄格”号核潛艇上3位擔任上司工作的海軍人員職務,但美軍仍未解釋“康涅狄格”号核潛艇是如何撞上海山的,也未透露該潛艇的損壞程度。

美軍對“康涅狄格”号核潛艇碰撞事件的遮遮掩掩,引人浮想聯翩。美軍核潛艇碰撞事件為何發生?美軍在南海隐藏着多少軍事部署?美國在南海的圖謀能否得逞?本版邀請三位南海問題專家共同解局。

美軍核潛艇碰撞事件究竟為何發生?

距離美國海軍“海狼”級攻擊核潛艇“康涅狄格”号在南海發生碰撞,已過去1月有餘。梳理核潛艇碰撞事件始末,始終疑雲密布。《美國海軍新聞》報道稱,撞擊事件導緻一些海軍士兵中度或輕度受傷,船體部分損壞,但核潛艇的核動力沒有被破壞。美國第七艦隊對外發表“康涅狄格”号核潛艇事故調查聲明稱,該潛艇在南海水域相撞的物體是“未知的海底山”。除此之外,美軍再沒有公布事件更多詳細資訊。

張潔:對于“康涅狄格”号核潛艇在南海的碰撞事件,美軍官方公布的資訊十分有限,難免引發多方猜疑。從已公開的資訊來看,“康涅狄格”号核潛艇發生碰撞後,前往關島等待維修。相比此前美國海軍“菲茲傑拉德”号飛彈驅逐艦在南海發生撞擊“艦毀人亡”的情況,這次事故造成的損傷尚在可控範圍。此外,從美國海軍對核潛艇指揮人員的處置可以推斷,這次碰撞事故可能是由于南海海底複雜環境和指揮人員的判斷失誤。

除了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這次事故中值得關注和追問的問題是:美國核潛艇為什麼來到南海?近年來,美國極大加強南海海域情報活動,利用包括海洋測量船、P8A反潛巡邏機、潛航器、感應器等多種方式,海空一體化加大對南海偵察、監測。美國“2021财年國防授權法案”中涉及的“太平洋威懾倡議”提出,加強美國在南海海域的對華威懾能力。有資料顯示,近年來,美國在南海的抵近偵察頻率和總次數都非常驚人。這些迹象都表明,美國正在全方位加強在南海的軍事力量。由此推斷,美軍核潛艇來到南海的主要目的之一,可能是監測中國軍事力量的海上活動情況。

胡志勇:“康涅狄格”号核潛艇是美國技術最先進、造價最昂貴的3艘“海狼”級核潛艇之一,卻在南海“撞上海山”,一個合理推測是,“康涅狄格”号核潛艇可能是為了躲避監測,關閉了潛艇的部分功能,導緻無法準确識别周邊環境而發生碰撞。值得關注的是,美國此次行動并未通報給中國、越南、菲律賓等南海周邊國家,是一次偷偷摸摸的行動,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造成嚴重事故。美軍不願透露更多事故細節,主要是因為核潛艇屬于核心軍事機密,為防止其他國家借此窺探核潛艇的具體功能和參數,美國不願意也不可能向其他國家公開具體受損情況。

劉鋒:“康涅狄格”号核潛艇在南海“撞山”,不排除是“康涅狄格”号在南海進行某些極限操作的可能。多年來,美軍不斷在南海開展抵近偵察、監測等活動。按照常理,核潛艇在海底行動時理應對周邊環境有一定了解,與“危險地帶”保持必要的安全距離。是以,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康涅狄格”号在進行某些更加細緻的海底探測,或是嘗試更加激進的極限操作,進而導緻事故。國際社會完全有理由擔憂,9000多噸排水量的核潛艇一旦在水下發生核洩漏,對南海海域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

值得警惕的是,此次“康涅狄格”号核潛艇碰撞事件,隻是美軍近年來不斷涉足南海的冰山一角。長期以來,美軍打着“航行和飛越自由”的旗号,頻繁派遣航母、戰略轟炸機、核潛艇等先進武器平台在南海活動,嚴重威脅地區國家安全,加劇地區緊張局勢,這是此次事件的根源所在、危害所在。

美軍在南海到底藏着多少軍事部署?

根據長期跟蹤南海問題的智庫“南海戰略态勢感覺計劃”統計,2021年上半年,以海洋監視船為代表的美軍海上偵察力量的活動強度持續走高,美軍擁有的5艘海洋監視船均前往南海開展作業。在這半年的181天中,至少有161天有一艘以上海洋監視船在南海部署,出動率達89%,幾乎沒有空窗期。11月10日,美國防部在海外社交平台上釋出一張俯拍航母照片,并嚣張配文:“美國海軍‘卡爾·文森’号航母經過南海。你能數出(甲闆上)有多少架飛機嗎?”

劉鋒:自2009年3月“無瑕”号事件發生以來,十餘年間,美國變本加厲持續擴大在南海軍事活動,一方面不斷派遣海軍監測船舶以及所謂的海洋科考船,加大對南海的海洋環境監測,廣泛搜集南海水文、氣象、海流等多方面資料,以彌補美國在南海海況第一手資料資料方面的“短闆”,為美軍大型艦艇頻繁出入南海“保駕護航”;另一方面緊盯中國在南海的軍事活動,特别是海南和廣東等地的軍事基地建設,意欲針對中國海洋強軍和海洋強國建設進行前出預置和戰略壓制。

美國在南海軍事部署的調整轉變,經曆了“三部曲”。

其一,借助在南海地區的軍事盟友、戰略夥伴,加強在南海周邊的前沿軍事部署。東翼,強化與菲律賓軍事合作,企圖重新常态化駐紮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及蘇比克灣海軍基地;西側,拉攏越南在南海共同制華,觊觎越南金蘭灣,妄圖租借其作為美軍新的軍事基地;南向,在新加坡加大部署瀕海戰鬥艦等軍事力量,輻射至馬六甲海峽一線,借此形成對中國在南海地區的合圍之勢。但目前來看,南海周邊國家對美國并非言聽計從,美國依靠盟友和夥伴的政策近年來并沒能順利施展。

其二,美軍從幕後走向台前,很多時候可謂“赤膊上陣”。今年以來,美國公然放棄在南海主權争議上不持立場的承諾,直接介入南海地區領土和海洋争端,美軍艦艇頻頻在南海開展軍事活動“秀肌肉”,不斷激化南海緊張局勢。

其三,拉攏日本、澳洲、英國等域外國家,借盟友聲勢“組團”來南海攪局,改變過去美國“唱獨角戲”的格局,聯合域外盟友向中國施壓。

張潔:自特朗普政府提出“印太戰略”至今,美國加強南海戰略部署的行動日漸明顯,并呈現軍事化、法理化、輿情化、國際化傾向:一方面,美國通過抵近偵察、海空域巡航等方式加強在南海的軍力部署,加強南海軍事化;另一方面,美國自2016年至今,每年釋出所謂涉南海聲明,要求中國遵守南海仲裁案“裁決”,加大法理化攻勢;此外,美國在南海議題上利用國際媒體,抹黑中國,将中國塑造成霸淩南海周邊國家的形象,形成輿論攻勢;同時,拜登政府試圖利用僞多邊主義,激活、強化和成立諸如“美日印澳四邊對話”“美英澳安全夥伴關系”機制,利用盟友與夥伴國家搞“小圈子”,在南海問題上試圖遏制中國。需要強調的是,美國插手南海問題的真正目的是,通過維護所謂的“航行與飛越自由”,為美國加強在南海的軍事存在尋找理由,與中國争奪地區安全秩序的主導權。

2020年以來,南海局勢從“趨穩向好”轉為“複雜動蕩”,主要展現在:其一,美國加大了對南海的多手段介入,特别是2020年7月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講話,事實上改變了美國長期在南海領土領海争端上的“中立立場”;其二,在美國的“撐腰”和支援下,南海周邊國家通過島礁建設、油氣資源開發等途徑,不斷固化其非法主張與非法占有;其三,美國加大力度介入“南海行為準則”,鼓勵相關國家将仲裁案“裁決”納入其中,要求中國與東盟國家在談判中顧及所謂域外國家的軍事與經濟利益。

美國攪亂南海的圖謀能否得逞?

據美國太平洋艦隊網站報道,海上合作行動和美國航母在南海的行動,是美國海軍在“印太地區”展示存在感的部分例行活動。美軍第一航母戰鬥群的指揮官丹·馬丁少将宣稱:“‘印太地區’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地區,通過繼續與我們的盟友和夥伴在國際水域和空域開展例行行動,我們證明自己堅定不移地緻力于維護海上和空中國際法,并確定所有國家也都能在毫無畏懼和異議的情況下這樣做。”

張潔:盡管美國不斷攪動南海局勢,但目前來看,南海周邊國家與中國共同維護南海和平穩定,有諸多現實因素支撐。其一,共同抗擊疫情、推動經濟複蘇是東南亞國家的現實訴求,南海周邊國家與中國在抗疫、經貿等方面互相需要,不願意将南海問題作為影響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系的主要議題。其二,處理南海問題,中國堅持“雙軌思路”,一方面中國與東盟國家推動“南海行為準則”協商程序,共同維持地區平衡穩定,對東盟個别國家過激主張起到調和限制作用;另一方面,中國與南海相關國家通過雙邊對話,處理領土領海糾紛,進而“雙軌并進”,在整體上維護南海局勢穩定。其三,東盟最大的訴求是維護自身的中心地位與統一性,不願在大國博弈中“選邊站”,這也使相關國家在南海問題上保持了相對克制。

但必須看到,“康涅狄格”号核潛艇碰撞事件提醒我們,南海地區爆發意外摩擦的可能性正在快速增大。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海上軍事力量頻頻介入南海、台海海域,挑釁意味濃重,給南海局勢制造了更多不确定性。此次“康涅狄格”号的“意外”,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美軍艦艇近期頻頻活動,“疲于奔命”的“必然”。如若這樣的意外事故越來越多,可能帶來核洩漏、生态污染等惡劣後果,将對地區穩定造成巨大威脅。美國過度介入南海問題,既不利于地區和平合作的主旋律,也偏離了南海周邊國家共同尋求經濟複蘇的核心訴求。

劉鋒:南海周邊國家在南海問題上的态度是複雜而沖突的。一方面,南海争議近年來的發展演變态勢,讓有關當事國清醒認識到,在美國教唆下一味向中國示強,并不能真正解決南海争議問題,要謀求本國在南海的利益,就必須與中國相向而行,開展建設性磋商與對話。另一方面,美國不斷加強在南海的軍事行動,一味激化地區緊張局勢,與周邊國家謀發展、求合作的現實需求不完全合拍。如今,疫情防控和經濟恢複是周邊國家最核心的普遍關切,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商管控南海分歧,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符合相關國家的共同利益。美國作為域外國家,不斷在南海制造事端,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南海周邊國家很多有識之士都看在眼裡。

胡志勇:美國在南海的戰略布局有諸多目的:讓南海變成“不平靜”的南海,破壞地區穩定局勢,從中漁利;借南海問題,在政治外交、軍事安全甚至經貿領域離間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友好關系;對沖和抵消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在東南亞的影響力。美國希望将東南亞地區打造成推進“印太戰略”的重要着力點,借助南海問題這一重要抓手,煽動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發生沖突摩擦,削弱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提升本國在印太地區的政治、安全、經濟影響力。值得警惕的是,西方發達國家一直将南海問題作為遏制中國的重要手段,随着美國拉攏更多盟友“入局”,西方國家可能将南海問題作為在外交、經貿等方面與中國“讨價還價”的籌碼,甚至成為挑動南海問題的“幕後操手”。是以,中國必須正視南海問題的長期性和複雜性。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宋慧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檔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