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産品設計眼中的營運,網際網路營銷

  雖然早期的業務設計理論上來說,如果真的是UCD的理念指導出來的,應該是正确的、可行的。但是真正面對大範圍的使用者之後,這個業務是否真的可行?滿足此業務的産品形态是否真的可行?這些都是早期設計環節中無法驗證的。通過營運,可以看到使用者的回報,引導使用者的行為,更進一步,更徹底的驗證業務的正确性。在實際工作的環境中,往往設計團隊已經在做下一期或其他産品的設計了,難以有精力去跟進和深度挖掘。

  另外,産品設計中難免會有比較理想的設想,比如一般會假設”信任使用者”,一定程度的忽略邊界情況,對産品技術層面安全性的了解不足,還有産品實際使用中可能出現的”破窗理論”,這些都需要靠營運來控制,來引導,來驗證,最後回報形成後期的需求.

  在産品誕生之前,營運可以更早更快更深地發現和挖掘使用者需求。通過對其他産品/業務的使用者回報收集,可以發現使用者的隐形需求或期望,思考是否可以放大,思考是通過現有産品還是新産品來滿足需求?

  在産品誕生之後,營運可以及時收集使用者的回報來調整産品的業務模型,産品的形态(同樣是sns,myspace和facebook是完全不同的形态)的不足與弱勢,指導或輔助設計。

  同時營運會更多的關注使用者的行為和産品的資料,更有效及時的發現/預知産品的”動态資訊”。

  理想的營運人員同樣也了解UCD理念,掌握使用者研究(當初營運同僚向我借《赢在使用者》時還多少有些不了解,現在想想是很應該的)方法,了解心理學和基本的設計方式等等。同時對資料挖掘,市場營銷等基本手段也都有所了解,說到這發現營運人員也很辛苦,也很難。

  在實際工作中,營運人員也該盡早的參與到産品設計環節,在早期業務/概念設計的時候就介入,用之前收集到的資訊,回報一同來進行需求的分析和整理,參與到産品早期的架構/結構/業務流程的設計中來。

  以此看來,營運人員和設計人員的理念和基礎一定程度上是互通的、交叉的,隻是最終指導實際工作的内容不同:一個是引導使用者,整體宏觀的把控産品。一個是了解使用者,細緻規範的設計産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