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幾位經濟學家談及第一季度GDP:-6.8%是一個現實數字,但中國短期複蘇将長期加速,長期前景依然高企

作者: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 白白一餘洪章 陳清清 國家統計局17日報道稱,中國一季度國内生産總值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同比下降6.8%。這是自1992年宣布以來中國季度GDP首次出現負增長。幾位中國經濟學家告訴《環球時報》,預計這一數字将顯示新疫情對中國和全球經濟的重大負面影響,但中國的基本生活和生産并未受到很大影響,中國的經濟韌性和增長空間仍然很大。

國務院參贊府特聘研究員、原國家統計局首席經濟學家姚景源1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新冠疫情的快速發展和感染範圍廣,特别是防控難度大,對全球經濟造成了重大影響, 基于此,業内人士曾預計中國第一季度的降幅将超過5%。是以,6.8%的下降幅度在預期範圍内。

姚景源認為,雖然中國一季度GDP創曆史新低,但爆發期間中國14億人基本生活生産并未受到太大影響,全社會處于有序運作,顯示出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特别是第一季度的資料, 3月份的資料顯示明顯反彈。他認為,中國經濟在第二季度會有較好的複蘇,但應注意來自外部環境的風險,特别是外國疫情将打壓中國外貿形勢。

"-6.8%是一個現實的數字,一方面反映了疫情對經濟運作的真正影響,必須高度重視經濟急劇下滑,支援企業救助,刺激消費,并通過改革釋放活力。如果說金融研究所所長關慶友告訴環球時報,"另一方面,明确疫情的影響,宏觀政策,企業可以輕裝上陣,相當于一個大洗浴,政策運作的空間、實力、節奏清晰,上市公司可以擠出水分,新一輪洗牌早日到來。"

關清友認為,同時必須看到,在很多行業很多領域,實際影響比較嚴重,企業自助是不可或缺的,"下定決心要從要素改革入手,激發新一輪增長活力,已經十分迫切。他表示,中國的經濟增長空間和韌性非常強,隻要有正确的思維,正确的措施,短期内,中國經濟複蘇非常快,長期增長潛力仍然很大。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平17日對《環球時報》表示,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持續半年到一年,但對每個宏觀經濟主體的直接影響在60天左右,是以暫時應該算是突發事件,預計不會導緻後三季度出現同樣規模的下降。與第一季度一樣。如果再看去年下半年下半年6%-6.2%的數字,中國全年GDP增速仍可能達到3%。

不過,曹德旺強調,要達到這個數字,需要三個前提:疫情不會在中國各地重演,國家之間不會有嚴重的貿易報複,中國的經濟政策适度有效。他不認為疫情會對需求側産生長期影響,是以經濟增長将在供給側後逐漸恢複,即生産側恢複。

世界銀行中國局前局長黃玉川此前告訴《環球時報》,中國的工廠正在逐漸恢複産能,但需求和市場下滑以及西方關閉等措施将使中國制造商難以獲得訂單,中國經濟放緩可能會在第二季度繼續。但情況可能會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有所改善,這意味着中國的年增長率可能在0%到1%之間。

"這将是中國近幾十年來增長最慢的一年,但隻要保持正增長,就會非常幸運,因為美國和歐洲很有可能出現衰退。他建議,中國不應該試圖保持增長數字,而應該把保持産能作為最重要的任務:"即,一旦情況好轉,中國已經準備好了,可以迅速将産能提高到它需要的水準"。

姚敬源提醒,與GDP資料相比,應更加重視就業形勢,将穩定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特别是農民工和大學生就業要重點。"今年,大學畢業生達到了875萬的曆史新高,但企業部門的工作意願正在減弱。我們應該研究如何使企業不裁員,不裁員,然後研究如何讓企業增加勞工數量,同樣要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據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全國一季度新增城鎮就業人數229萬人,全國3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較2月份下降0.3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發言人毛勝勇17日表示,盡管疫情影響,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全國沒有出現大規模裁員。

姚景遠表示,雖然中國面臨複雜的内外部形勢,但依然是全球産業鍊中最健全的國家,"綜合了各方面形勢,中國經濟今年要取得好成績單應該沒有問題。

資料來源:Univers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