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宣城記憶之三十二:施閏章與“宣城體”

作者:邢少山
宣城記憶之三十二:施閏章與“宣城體”

三十二、施閏章與“宣城體”

邢少山

寫文章,有文體,分為記叙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 。其中文學體裁包括詩歌、小說、戲劇、散文。寫字,也有字型。字型分為篆書、隸書、燕體、楷書、草書、宋體、仿宋體、黑體等。現在我們來說“宣城體”,是何方神仙?啊,今天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在曆史有關我們宣城人寫詩文的事。

宣城記憶之三十二:施閏章與“宣城體”

宣城,漢代稱宛陵,隋時改稱宣城,唐宋稱宣州。宣城為上江人文之盛首,是文壇的重鎮。宣城文人主張學術與文學水乳交融,強調道藝一貫,以詩為“道之餘也”。他們承續心學一脈,參酌東林之學及夏峰北學,批評“空言心性”,标舉以“體仁”為本,講求“用實”,是以宣城之學重“言有物”。宣城派詩人心态不同于王夫之、屈大均等遺民,又差別于錢謙益、龔鼎孳等貳臣,在清朝統治日漸穩固的現實面前,他們逐漸趨于認同清廷的“正統”地位,“溫和”的政治态度使他們對“溫厚”之詩情有獨鐘。施閏章《與彭禹峰》雲:“溫柔敦厚,詩之教也。近日北音噍殺,南響浮靡,曆下、竟陵,遂成聚訟,可一撫掌。”詩的“溫厚”正展現了詩歌與“世運”相适合的一種文學取向。宣城派強調詩歌境遠思深,詩歌創作大抵呈現出“深遠”、“樸秀”的特點。宣城派形成的一種創作傾向,在清初地域文學興盛的環境下,以施閏章、高詠、梅文鼎等為代表的宣城詩人樹幟詩壇,形成區域色彩鮮明的特色,被形象地稱為“宣城體”。體,文章的皆意,規則,風格等。

說到宣城體,不能不說施閏章,因為他是宣城體的舉旗人及倡導者。

宣城記憶之三十二:施閏章與“宣城體”

施閏章(1618—1683年),字尚白,号愚山,宣城人。祖鴻猷,以儒學著。子姓傳業江南,言家法者推施氏。閏章少孤,事叔父如父。從沈壽民遊,博綜群籍,善詩古文辭。順治六年進士,授刑部主事,以員外郎試高等。擢山東學政,崇雅黜浮,有冰鑒之譽。秩滿,遷江西參議,分守湖西道。屬郡殘破多盜,周遊山谷撫循之,人呼為施佛子。嘗作《彈子嶺》《大阬歎》等篇告長吏,讀者皆曰:“今之元道州也。”尤崇獎風教,所至辄葺書院,會講常數百人。新淦民兄弟忿戾不睦,一日聞講禮讓孝弟之言,遂相持哭,詣堦下服罪。峽江患虎,制文祝之,俄有虎堕深塹,患遂絕。歲旱,禱雨辄應。康熙初,裁缺歸。民留之不得,乃醵金創龍岡書院祀之。初,閏章駐臨江,有清江環城下,民過者鹹曰:“是江似使君。”因改名使君江。及是傾城送江上,又送至湖。以官舫輕,民争買石膏載之,乃得渡。十八年,召試鴻博,授翰林院侍講,纂修《明史》,典試河南。二十二年,轉侍讀,尋病卒。

宣城記憶之三十二:施閏章與“宣城體”

施閏章生當明末清初的動亂之世,兵禍頻仍,賦稅繁多,民生凋敝,苦不堪言。他繼承了漢樂府民歌與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以詩歌深刻地反映現實。如在《上留田行》中,展現一幅慘絕人寰的血腥圖景。故鄉宣城屢遭兵火浩劫,他在《亂後和劉文伯郊行》一詩中寫道:“戰地冤魂語”,“風葉自紛紛”。一片凄慘景象。他在《抱松女》詩序和《江上翁》詩中,同樣叙述了當時的慘狀。他的《海東謠》反映了海邊鹽民的苦況。當“黃蒿飒飒風啾啾,遺黎眼枯無淚流”之時,官府卻在加緊勒索。詩人怒斥:“前日路死骨未收,且緩須臾莫鞭撲!”愛憎之情,溢于言表。

宣城記憶之三十二:施閏章與“宣城體”

施閏章的詩風格多樣。他的七言歌行,明顯受到李白豪放飄逸詩風的影響。他取字“尚白”,正是崇尚李白之意。順治十一年,施潤章特意攜友人遊泾縣水西寺,追蹤李白遺迹。

施閏章尤工五言詩,其詩集中有五古、五律各900 餘首,頗有影響。與他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神韻說創始者王士祯在《摘句圖》序中說:“予讀施愚山侍續五言詩,受其溫柔敦厚,一唱三歎,有風人之旨,其章法之妙,如天衣無縫……至于清詞麗句,疊見層出。” 由于王士祯尤愛其五律佳句,特意将名句摘錄彙編成《摘句圖》,以“資藝苑談助”,竟輯錄82 聯之多。

宣城記憶之三十二:施閏章與“宣城體”

施閏章喜愛故鄉風物,在詩中吟詠不已。他的詩展現出一幅幅江南水村山郭的秀麗圖景,具有清新自然之美。除了贊美黃山的奇松怪石、雙溪的闆橋紅樹外,還描述了敬亭山的珍貴特産—— 綠茶、丹橘。詩人鄉居時,就曾多次登敬亭山采茶。此茶頗享盛譽,号稱“綠雪”。他特作《綠雪》詩,并于題下自注:“自制敬亭茶名。”又注:“過谷雨香氣乃全。”他在詩中贊道:“敬亭雀舌枉争傳,手制從過谷雨天。酌向素瓷渾不辨,乍疑花氣撲香泉。”

他的詩為我們今天充分開發敬亭名茶和在皖南地區廣植橘柚,提供了寶貴的曆史資料。閏章之學,以體仁為本。置義田,贍族好,扶掖後進。為文意樸而氣靜,詩與宋琬齊名。王士祯愛其五言詩,為作《摘句圖》。士祯門人問詩法於閏章,閏章曰:“阮亭如華嚴樓閣,彈指即見。予則不然,如作室者,瓴甓木石,一一就平地築起。”論者皆謂其允。著有《學馀堂集》《矩齋雜記》《蠖齋詩話》,都八十馀卷。其作品,著有《施愚山先生全集》78 卷,拟明史列傳稿7 卷,詩話、雜著各2 卷。清初著名散文家魏禧在為施閏章詩文集所作的序中稱:“先生詩古節雅音,得風人之性情。”指的正是這樣關心現實的詩。

宣城記憶之三十二:施閏章與“宣城體”

施閏章一生勤于創作,存詩300 餘首。他主張詩歌質樸自然,力戒浮詞。詩人王士祯的弟子洪向其請教詩法,他明确地宣稱自己與王士祯“神韻說”的“缥缈”之論不同,可見其創作态度是極其嚴謹的。施閏章因平生喜遊名山大川,除寫了大量詩篇外,還寫下多篇著名的遊記,如《遊黃山記》《遊九華記》《遊武夷記》《遊少林寺記》《雁蕩遊記》等等。這些遊記,不僅對祖國壯麗山川作了比較翔實的、生動形象的描繪,而且成為後世難得的曆史“圖經”。施閏章是清初傑出的文學家。其文師法北宋古文大家歐陽修、曾鞏,綿密流暢;詩尊李白、杜甫,被譽為“尊唐派”首領,與當時山東詩人宋琬齊名,号“南施北宋”。

宣城記憶之三十二:施閏章與“宣城體”

時人湯斌在《愚山施公墓志銘》中說:“公知名海内者垂四十年”。袁枚在《随園詩話》中稱宣城自古“多詩人,梅宛陵(即梅堯臣。)之後,本朝愚山先生其最著者也”。可見其在文壇上的地位和影響。清初著名散文家魏禧在為施閏章詩文集所作的序中稱:“先生詩古節雅音,得風人之性情。”指的正是這樣關心現實的詩。施閏章的詩歌理論及實踐,加之他的聯絡,成了宣城的主體。

宣城體,除施閏章,還有高詠,梅文鼎、梅清、梅庚、梅司杓等。

宣城記憶之三十二:施閏章與“宣城體”

高詠(1622-1685),宣城人,一生早得詩名,因與施閏章交好,施閏章對他影響較大,創作頗豐。高詠一生科場失意,困窘潦倒,前期的詩歌創作中本該悲怆潦倒之音卻在詩中以“哀而不傷”的溫和之調訴出,歸入了宣城體的潮流,如《李中丞歌》《臨江中秋同諸公慧力寺泛舟回遂集愚樓玩月分體各賦》,格調高雅。特别是一些山水景物的詩篇,也顯得詩風俊朗、樸秀,不飾辭藻,然而用詞非常考究,不落筆成套,語言又非常簡單精煉。即使是一些唱和的詩,亦借佳節亦或美景相與酬贈,表達他們之間的友情、贊美友人高潔的品質,如《和杓司催梅》和《雪不止答耦長》兩首便是詩人借詩傳情,前首詩借梅花來贊譽梅杓司的品行如臘月梅花般高潔,淩霜而開,不随波逐流。後一首則是大雪壓窗之際,困窘的生活迫使他對友人訴說自己内心的苦悶和惆怅,詩曰:往年臘月早梅時,今日催梅但有詩。空復巡簷學杜甫,焉能邀笛坐桓伊。千林晴雪寒偏俏,五夜東風暖更遲。自笑高樓空徒倚,朝朝頻看向南枝。大雪壓扉扉不啟,開扉萬事不可理。匡床危坐正冠纓,非歌非哭子桑子。長貧不賣長卿賦,長饑不索仁祖米。比舍梅生久不來,高會談經官舍裡。今朝把袖出新詩,如何懷抱亦如此。世上竟有似我貧,為君粲然一啟齒。且乘晴雪看千山,拂拭須眉照江水。這些都具有宣城體格調與精神

宣城記憶之三十二:施閏章與“宣城體”

梅文鼎,他除為清初著名的天文、數學家外,他一生博覽群書,善詩能文,他所寫的序言、引言之類,落筆成趣,文采斐然,頗具文學價值。他的《遊南湖》等詩作今天讀來仍然脍炙人口: “錯水田間路,依山湖上村。林岚風過靜,雞犬客來喧。秋漲遙連漢,春船曲到門。武陵何處覓,今信有桃源。”

宣城記憶之三十二:施閏章與“宣城體”

梅清(1623~1697),順治十一年(1654)舉人,他的詩詞雄邁隽逸,雅負盛名。由《敬亭山送春歌》可見一斑: “年年送春人,何曾人送春。送人人盡老,送春春複新。昨日花飛散紅雨,今朝成蹊變泥城…..君不聞杜鵑一聲聲最切,别後殘喘口中血。”

梅庚,梅清曾孫。康熙二十年(1681)舉人,著《雪坪詩抄》《梅聽山詩文集》等,翠雲庵落成,他參加落成典禮,并當即吟詩:“郡峰合沓護諸天,路轉丹梯結構偏。雙塔忽懸秋樹外,孤雲常宿寺門前。閑修白社窮清境,醉插。黃花又一年。更置危亭淩絕巘,憑高佳賞逐世傳。” (《翠雲庵落成》)

宣城記憶之三十二:施閏章與“宣城體”

梅杓司,名響山。二十即負詩名。晚抑郁不遇,浪遊山水。。康熙十年,孫枝蔚有七絕《中秋夜同龔半千邀飲梅杓司》,自注雲“杓司明日将歸金陵”。則杓司似寓江甯,時漁亦居江甯,兩人或即于此交遊。十八年舉博學鴻詞,授檢讨,時年五十六。有《響山齋集》、《吾炙集》、《放晴編》、《蕪江草》、《珍髢集》、《七日稿》等書稿。

宣城記憶之三十二:施閏章與“宣城體”

以上這些宣城的詩人與文學家,形成一亇流派,創作的詩文,形成一定的風格,曆史被稱為“宣城體”。我們說,一亇地方文化藝術的發展,植根這亇地方的土壤,也喚醒人民的覺悟,提高人民的素養,有助推動這亇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是以,到了清代,宣城又成了一亇經濟比較活躍、文化緊榮的江南重鎮,難怪大學士張廷王贊揚宣城“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文化也到了一亇鼎盛期。

宣城記憶之三十二:施閏章與“宣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