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科技遇上國粹,平劇大師梅蘭芳再現舞台

作者:春河月亮
當科技遇上國粹,平劇大師梅蘭芳再現舞台

在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VR實驗室拍攝的光場采集系統。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記者趙旭、強力靜、任超)伴着京胡的悠揚聲,三盞射燈依次點亮,26歲的梅蘭芳手持折扇,邁着輕盈的步伐走向舞台中央……在北京理工大學虛拟化身實驗室裡,“數字梅蘭芳”在電腦螢幕中登場。

“現在登台的是梅蘭芳先生的孿生數字人。我們以26歲時的梅蘭芳先生為原型,利用資訊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對這位中國平劇大師進行複現。”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研究員翁冬冬說,2020年,中央戲劇學院和北京理工大學共同發起該公益科研項目,打造可實時互動的“平劇數字人”。

從面容、體态、語音語調,到着裝、道具、一颦一笑……通過全方位數字化和可視化複制真實生活中的人物細節,數字世界裡的“人”同樣“應有盡有”。但由于如今已無法采集到梅蘭芳先生真人三維資料源,最大限度還原其人物狀态絕非易事。

當科技遇上國粹,平劇大師梅蘭芳再現舞台

在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VR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光場采集系統裡進行人臉資料采集。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我們收集了大量相關曆史照片,後請中央美術學院的師生根據照片反複打磨修改,制作了實體肖像雕塑,随後用高精度雷射掃描器掃描雕像,這樣就獲得梅先生的基本面部結構。”翁冬冬說。

雕塑本身無法具象展現皮膚細節、毛發細節、眼睛神韻等微觀特征,該團隊找到一名長相酷似梅蘭芳先生的模仿人員,采集其面部資料,并捕捉基本表情,“移植”在“數字梅蘭芳”身上,最終在公立醫院整形外科專家的共同把關下,實作“面部精準化再現”。

中央戲劇學院傳統戲劇數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主任宋震介紹,為還原梅蘭芳先生當年着裝,團隊查閱大量文獻,并走訪多家北京的裁縫店。“我們發現,梅先生當時的戲服是用金線縫制的,現在這種技術已經基本失傳。但我們找到了民國留存的布樣,根據平劇領域專家的指導,按照當時梅先生便裝的領子、布紋等講究,找到最契合的布樣,這樣就掃描獲得了布料的資料,先完成了數字便裝的打造。”

“項目之初,技術團隊都沒想到這裡面的學問居然如此之深。”翁冬冬表示,諸多細節還需持續深入探究,包括梅蘭芳先生曾在演出時使用的戲服、盔頭等,同時将請平劇藝術家模仿梅蘭芳先生戲劇表演,完成動作捕捉,使“數字梅蘭芳”的表演更加逼真。

當科技遇上國粹,平劇大師梅蘭芳再現舞台

“數字梅蘭芳”靜态數字模型(左側)與梅蘭芳先生照片(右側)對比(受訪者供圖)。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關于聲音處理,翁冬冬介紹,現有梅蘭芳先生影音資料大部分音質欠佳,下一步将考慮以真人模仿的形式還原梅先生聲音特色,采集語音資料,“綁定”在“數字梅蘭芳”上。

“未來,我們希望打造可沉浸式互動式的、虛實融合的‘數字梅蘭芳’人物場景應用,觀衆戴上VR頭盔,便可欣賞梅蘭芳先生的平劇表演,還能與梅先生實時互動,實作科普、教學等任務。”翁冬冬說。

梅蘭芳外孫範梅強說:“我爺爺1961年去世,離現在已有半個多世紀了,用現在的高科技手法,把過去的藝術家活靈活現地呈現在現代人面前,向年輕人做介紹,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通過科技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碰撞,讓平劇大師複現,更好地調動觀衆對平劇的好奇心,真正帶人們走近平劇大師,了解中國國粹,讓文化能夠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翁冬冬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