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奇女子—張愛玲

作者:飛絮的生活Vlog

說起張愛玲,腦海裡浮現出的是那張她穿着撞色的旗袍,頹廢而華麗,眼神迷離,下巴揚起的照片,那種孤冷的傲氣撲面而來;讀完她的傳記,無限感慨這位擁有傳奇人生的女子,用一生告訴我們,真正的荒漠,卻是在那繁花似錦的幕布上。

出生名門 清冷安穩的童年

張愛玲的祖父是清朝享有仗義執言美稱的官員張佩綸,祖母是相府千金李鴻章之女,出生名門。但随着時代局勢的變化,到父親張廷重時,家道開始衰落,一家人守着父輩留下的财産,還是過着鋪張體面的生活,家裡傭人、司機樣樣俱全,張愛玲的童年在天津的老宅度過,她和弟弟張子靜都有自己專屬的傭人,在他們的照顧和陪伴下,童年的歲月靜好而溫馨,有秋千、有歌謠、有故事、有笑聲。盡管父母的懷抱并不是時時為他們打開,但是他們是快樂的,盡管在張愛玲4歲時母親因為和父親關系不融洽和對自己夢想的追求,離開了家和姑姑一起遠赴大洋彼岸的另一個國家;母親走後,父親便将外邊的姨奶奶“老八”接進家裡,這位姨奶奶和張愛玲相處的倒還融洽,後來因為和父親争吵打傷父親而被逐出家門。後來父親工作職位被取消之後,痛定反思,決定重新好好生活,于是給母親寫信請求回國,戒毒重新開始新的人生。

1928年張愛玲随父親回到上海,母親也回國了,住進了上海的花園洋房,父親在母親的安排下去醫院戒毒,給她和弟弟彈琴唱歌,一切似乎回到了原來溫馨的軌道了。張愛玲眼中的母親穿着最時興的洋裝,畫着精緻的妝容,談論着有趣的話題,她很新奇很崇拜,但是缺少了母女間的那種親昵感。

母親黃逸梵受西方國家的影響,想讓張愛玲接受新式的教育,父親卻堅決反對,父母之間的沖突日漸強烈,但母親還是不顧父親的反對将張愛玲送入美國教會學校,但是對兒子卻無能為力,隻能接受丈夫安排的在家裡學四書五經,而父親并沒有真正的改變,又開始吸毒,父母的争吵也越來越頻繁,終于母親不堪忍受,離婚結束了這段婚姻,張愛玲和弟弟歸父親撫養。

國中在聖瑪利亞女校上學,聖瑪利亞女校是一所貴族學校,張愛玲在這裡初步展露了她的寫作天賦,在中文課堂上,她的作文得到了老師的贊賞,在老師的鼓勵和引導下,她在老師創辦的雜志上發表了多篇文章,成為學校有名的才女。

父親再娶 少年被囚禁

父母離婚後,母親遠赴法國,父親再娶了後母孫用藩,她是一個精明厲害的角色,嫁進來以後立刻對張家進行了一系列整頓,辭退了一批傭人并用自己的人替代,張愛玲一開始和後母以禮相待、和平相處, 由于住校接觸也不多還算安甯,但弟弟張子靜卻在終日的影響下,變得扭曲壓抑,沾染了惡習。後來母親回國,張愛玲想讓母親撫養,但是當時母親由于現實情況沒有同意,一次張愛玲去母親住處,沒有知會後母,由于下雨住了一個多星期,後來時後母惡語相加并動手打了一耳光,張愛玲想要還手,卻被後母誣陷打人,被憤怒的父親毆打囚禁一百多天,重病之下才在傭人的哀求下父親給她治病,她才尋得機會逃走,和母親一起生活。

遠赴香港求學 遭遇戰亂

1939年夏,張愛玲告别母親,赴香港大學求學。在外面戰火紛飛的日子,香港成了難得的安甯之地,在香港大學張愛玲找到了久違的安靜和快樂,圖書館裡有她喜歡的書,有各具特色的可愛的朋友,有安靜的穿着的環境。可是這樣的美好日子并沒有持續多久,戰争還是來了,1941年日本軍隊登陸香港,求學生活被迫中斷,他們也成為了抗戰的後援力量,參與救治傷員,這種生活是緊張無趣的,張愛玲隻能以寫作和畫畫來打發這無聊黯淡的日子。這三年的日子也為她的創作積累了素材,創造出了《沉香屑·第一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等作品。

由于戰争,他無法取得港大的成績,也就無法實作她去英國留學的夢想,隻好和朋友炎櫻一起回上海。

傾心之戀 終将萬般癡心葬塵埃

回國後的張愛玲,迎來的創作的第一高峰,她的文章在文學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也為她引來了命定的緣分--胡蘭成,他當時是汪精衛政府的宣傳部副部長,喜歡舞文弄墨,闖蕩在文化屆,當他在蘇青寄給他的《天地》雜志上讀到張愛玲的《封鎖》時,一下子被她的才情震驚和吸引了,從此以後不找來了張愛玲的文章閱讀,并寫了很多的評論,越來越對張愛玲吸引,于是他決定到張愛玲居住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去拜訪,但是被張愛玲姑姑以不見客的慣例之詞拒絕了,但是他還是不死心給她留下了電話和位址,也許是命中注定的緣分吧,張愛玲看到紙條之後,有點懊惱沒見他因為她對他也有所耳聞,是以隔天之後就給他去了電話,告訴他第二天去拜訪他。當胡蘭成第一次在府上見到張愛玲時,内心是失望的,見到的張愛玲是一副瘦弱女學生的樣子,除了穿着比較奇特以外,并不驚豔,但是接下來他們5個小時的暢聊,他被張愛玲深深的吸引了,就這樣他開始了頻繁的拜訪她,帶她參加活動,她為他創辦的雜志《苦竹》投稿支援,在他面前她越來越低,為他打扮裝飾自己、對他撒嬌、為他患得患失,竟然在給她的照片後的題詞“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的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但是他卻越來越疏離,也許相處久了他覺得她就是一個人有點才情的女人,并沒有什麼特别的。

終于她等來了胡蘭成的告白“我們永遠在一起好不好?”,但她顧及他的家庭,她淡淡的說:“我現在不想結婚,過幾年我去找你”。後來胡蘭成回南京了,等他再回來的時候已經同他的兩個太太離婚了,她終于歡天喜地的去買了婚書,僅是一紙婚書,上書“胡蘭成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這是她最美好的期待終于成真的見證,她卻不知道婚書應是兩張,各人執一份,而她卻隻有一份,昭示着這段關系中隻有她是飛蛾撲火般的義無反顧。

初婚的日子也是甜蜜的,倆人膩在一起好多時日,他們從相識相戀到結婚也不過才9個月,但是張愛玲為此投入了全部的身心,這期間她基本上荒廢了創作,隻是為了支援胡蘭成創辦的雜志《苦竹》創作了幾篇,卻篇篇都是佳作。

這樣的日子沒多久胡蘭成便去武漢《大楚報》當社長去了,他們之間以書信來往交流,風流的胡蘭成在武漢沒多久就結識了護士小周,追求之下和小周同居了,而給張愛玲的信中不斷地談論小周的好,張愛玲内心很清楚,但是她還是選擇了忍耐,因為她深愛着他,即便是在她聽到他和好朋友炎櫻說:“一個人能同時愛兩個人嗎?”她隻是跟他說她聽到這句話“天都黑下來了”但是她還是選擇了愛他。

1945年眼看抗戰就有勝利了,為日本人做事的胡蘭成知道自己沒有了退路,便準備逃命了,他和小周告别,又來上海和張愛玲告别,她既然在離别的當晚起了殺他之心,她愛他也恨他,終究隻是想想,然後淡淡地說了些不相幹的話送别了他。而胡蘭成頂着張愛玲祖父張佩綸後代的名号藏匿在鄉下青年時曾住過的斯家,并同斯家小娘範美秀成了家,在張愛玲在為他鄉下的生活苦悶、艱難擔心憂傷,不遠千裡萬裡曆經波折去找他時,他卻享受着和範美秀的新生活,他看到她的一瞬間不是感動而是嫌棄,一句“你來做什麼,還不快回去”讓她瞬間心涼透,但是她還是住了下來,他和範美秀來看她,她給範美秀畫像到一半竟畫不下去了,因為她發現了他們的關系,她向他幾次要選擇,他都沒有給出明确的答案,她終于承認自己一敗塗地了,是該放手的時候了,後來斷斷續續的寫信,他來看她,但是她還是決定發放下了,1947年6月10日,她寫信給他“我已經不喜歡你了”告别了那個你癡心錯付的他。

而他帶給她的“漢奸之婦”罵名,在抗戰勝利後卻毀了她,她遭到了口誅筆伐,她的作品遭到了抵制和謾罵,她進入了人生的又一個低潮期,所幸這期間由于劇本的機緣,在朋友柯靈的介紹下,她認識了導演桑孤,她為他寫劇本,他拍成電影,取得了很好的反響,隻是很多時候她隻能以“梁京”的名字出現。兩人在頻繁的接觸中,桑孤被她的才情所吸引,張愛玲也對桑孤産生的依賴,是以他們就這樣默默的走在了一起,沒有對外公開,然而她又一次還是錯付了,也許桑孤還是承擔不起她的以前,他還是為了他的前程,放棄了她找了一個人迅速的成婚了,又一次是她被丢下。

再赴香港 在大洋彼岸找到人生歸宿

在無奈失望之下,她選擇了離開,回到了曾經給她帶來溫暖平靜的香港大學去繼續完成學業,在這裡她找到了久違的平靜。到香港沒多久美國新聞處處長麥加錫慕名前來拜訪,邀請她去翻譯稿件,而她也需要一份收入便欣然允諾,她一邊完成學業,一邊翻譯,同時也堅持創作,而這一時期她又迎來了創作的又一高峰,漸漸的在香港聲名鵲起,她的前期作品都被重影印發。她一直有出國的夢想,在香港讀了一個學期後,在好朋友炎櫻的幫助下去了日本,打斷從日本去美國,但是沒能成行,後來又反悔香港,經過不懈努力,她終于申請到了美國移民,在好朋友宋淇夫婦的送别下遠赴美國。

初到美國的張愛玲和在美國的好朋友炎櫻住在一起,緩解了陌生環境帶來的困苦。後來她得到了愛德華·麥克道威爾寫作基地為期兩年的寫作獎金,1956年在這裡35歲的她結識了65歲的美國作家費南迪·賴雅,他們一起讨論文學,賴雅開放活潑、俠肝義膽的性格讓張愛玲一見傾心,他們頻繁拜訪、交流,兩個心不斷靠近,在賴雅離開寫作營時張愛玲表白了自己的心意,後來賴雅寫信求婚,他們走到了一起,張愛玲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歸宿,有了賴雅的陪伴,她的生活變得明媚了,他們一起談創作、談文學,一起旅行一起柴米油鹽,但是幸福時短暫的,沒過幾年幸福的日子,1960年賴雅中風癱瘓了,張愛玲開啟了一邊寫作賺錢一邊照顧賴雅的生活,雖然很幸苦,但她的内心是有歸屬感的,因為生活中有個人可以和她作伴、陪她聊天、陪她度過日子;1967年10月的一天,賴雅終究還是在張愛玲的讀書聲中慢慢地睡去了,她又一次變成了孤身一人,孤獨的面對這個世界。

離群索居 凄然落幕

賴雅離世後,張愛玲開始了離群索居的獨居生活。1972年她失去加州柏萊克大學的職位,開始了依靠版稅和稿酬度日,由于她的知名度,她的生活可以得到保證。後來她離開紐約,在好友莊信正的幫助下,搬到了洛杉矶好萊塢區生活,她隻帶了簡單的行李,從此開始了隐居鬧市的生活,主要從事《海上花》的翻譯和《紅樓夢》研究,供她維持着孤單的晚年生活。

在獨居生活中,張愛玲幾乎很少出門,隻是偶爾出門購買一些必須的生活用品,她也不怎麼做飯,基本上都是購買的熟食簡單加熱食用,她家裡家具很少,但有一台電視是為了打發孤寂的時間,在鄰居試圖和她交流時她都斷然拒絕,甚至為了不遇見鄰居晚上去拿信件;她孤單的蝸居在小屋内,靠着寫作和書籍度日,後來她頻繁搬家,也遺失了很多的稿件,她最後一本書《對照記》通過照片和文字公開了一個未曾見過的張愛玲,在昏暗的小屋裡孤單的整理了自己的一生。

1995年的9月,鄰居發現一連好幾個星期都沒有見到這個孤獨虛弱的老人了,門口的紙巾好久都沒有收拾,敲門也沒人應,她報了警,警察破門而入發現了凄涼的一幕:以為瘦小的中國老太太,安靜的躺在大廳中地毯上,桌上有一疊鋪開的稿紙,經檢測已經去世六七天了。一代曠世才女就這樣凄然落幕了,蒼涼落寞。

1995年9月19日,林式同先生按照她的遺囑将她火化,沒有舉行任何儀式。9月30日林式同攜同諸文友,如她所願的将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花落水流紅,但願海水有情,給她一個溫暖的懷抱,從此平靜安然的長眠。

中國奇女子—張愛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