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27中學"的前世今生

作者:bz3462

作者:張唯全。 "孔德學校"的建立經曆幾十年的漫長過程,這些漫長的過程鮮為人知,由于"孔德學校"建立是一百多年前的1917年,屬于陳年舊事。那個時代的人早已去世,活在世上的人們永遠無法揭開曆史的迷霧。 史料的丢失如同野生動物的絕種,永遠消失在人間 。曆史是科學,不是某些人去編,猜,蒙,騙。 事情要從淸朝末年說起,大清王朝,鹹豐皇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三朝重臣,兵部,吏部,禮部,刑部尚書,軍機大臣,總理衙門,一代帝師(同治皇帝的老師)李鴻藻于1897年逝世。那一年李鴻藻的兒子李石曾16歲。他無意清朝的科舉考試。向往去西方國家留學。李石曾求助于與李鴻藻同朝為官的李鴻章。獲李鴻章幫助,随駐法國公使孫寶琦,做其随員赴法國留學。青少年尚未成年的李石曾經數年苦讀,李石曾精通法語,後進入法國高等學府。幾年後,最終獲生物學(大豆研究)博士。並用法文發表著作:《大豆》。 李石曾在法國讀書期間最崇拜法國現代哲學家Comte(中文譯音:孔德)(1798~1857),社會學和實證主義的創始人。孔德開創西方"現代哲學"。之前的哲學稱之為“近代哲學"。李石曾在法國期間讀了孔德幾乎全部法文版原著作。這就是幾十年後"孔德學校"名稱的來源。 但!這離"孔德學校"的建立還有幾十年的路要走。 早在上個世紀初,社會活動家李石曾用流利的法語與當時法國的達官貴人,社會賢達,王公貴族,政界精英,巨商富賈,往來頻繁。其目的是為給中國争取"庚子賠款",教育家李石曾以教育求國,教育興國理念把法國的"庚子賠款"日後用于建立"中法大學",“孔德學校,“溫泉中學"這是後話。 那時離"孔德學校"的建立仍是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抗日戰争時期,國民政府派李石曾去法國成功的阻止"維希政府"承認汪精衛僞政權,同時争取法國對中國抗日戰争軍事,财政援助。又一次驗證青少年就留學法國,法國“大豆博士"李石曾精通法文,及他與法國政府良好的人脈關系。這些都是後話。 辛亥革命前後,"同盟會"北方上司人李石曾日夜奔走,忙着緻力于推翻清王朝。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滅亡後,李石曾又忙着與孫中山,黃興,宋教仁,朱芾煌等人建立“中華民國"。 民國初年,百廢待興,李石曾開啟教育求國,教育興國之路,這就到了前面說的李石曾利用“庚子賠款"建立“中法大學"。 與此同時,李石曾學習法國教體系~“大學制",即:大學設附屬中學,設附屬國小,並引進到中國。至今中國仍部分延用法國的教育體系。由此在李石曾位于北京西山碧雲寺南側故居“小南園"旁邊,誕生了李石曾建立的“中法大學"附屬中學~“溫泉中學",馮玉祥,孫嶽等均對建立“溫泉中學"捐款贊助。“溫泉中學"的建立也部分使用法國給的“庚子賠款"。 “孔德學校"的建立幾乎是“溫泉中學"的翻版,1917年李石曾建立的“孔德學校"也是使用由李石曾争取到的法國"庚子賠款”,名稱用了李石曾最崇拜的法國現代哲學家Comte(孔德)的名字命名。與“溫泉中學"不同的是:“溫泉中學"是"中法大學”的附屬中學。“孔德學校"實際上是“北京大學"的附屬中學。 "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僅是參與建立者之一。因為:一)蔡元培是留學德國的,1907年,已經邁入中老年,40歲的蔡元培留學德國4年。蔡元培不是留學法國的。雖然蔡元培也曾在法國短期生活過,但其法語程度太低僅限于日常會話。二)蔡元培法文水準不佳,他遠遠達不到看"孔德"法文版原著水準。三)蔡元培法語程度限制他無力(法)争取到法國的"庚子賠款"。四)蔡元培的法文程度太低,使他無法學到法國的教育體系~"大學制"。更無法引進中國。 但是,由于"孔德學校"是"北京大學"的附屬中學。而蔡元培又是"北京大學"的校長。極少數不懂曆史的人産生誤會,也是可以諒解的。但誇大蔡元培在“孔德學校"的作用,既不符合史實,又不符合邏輯。 1917年,"孔德學校"校址選在北京東城方巾巷,李石曾創辦的"華法教育會"會址。教員相當一部分是"北京大學"教授。錢三強,李亞梅,于是之,吳祖光,陳香梅等名人畢業于"孔德學校"。孔德學校的外語課目是:法語。學生們打下法文基礎,日後好升入"中法大學"。比如說,李亞梅既是"孔德學校"的畢業生又是"中法大學"的畢業生。那個時代美國還沒有掘起。是以學法語,留學法國是那個時代的最佳選擇。 以上就是"孔德學校"的前世。 解放後,"孔德學校"被政府接收,1952年“孔德學校"更名為:"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學",一直延用至今。在各界校上司,廣大師生共同努力下,如今發展成有教學樓,圖書館樓,實驗樓,藝術樓,禮堂,食堂等北京一流中學。 這就是"北京27中學"的今世。 歡迎轉載